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理念引入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校园文化理念引入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校园文化发展的历程则表明,以上“六大趋势”无论是哪一趋势,都能从校园文化发展本身得到完全的支持。因而,把校园文化理念引入高师院校教学与课程改革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第二节 校园文化理念引入教学与课程改革的可行性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高校的课程模式结构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共性轻个性的倾向。然而,人们似乎忽略了,长期以来,正是日益繁荣的校园文化对这些背离素质教育理念的倾向起着重要的纠偏作用,只不过教育理论界对校园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校园文化实践所取得的成果很不相称。正因为缺乏一种理论自觉,所以至今校园文化建设所形成的先进教育理念未能对作为核心部分的课程文化产生直接影响。

进入到20世纪末,国际上课程改革发生了六大趋势: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从强调教材这一单一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空无课程”并重;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的整合。〔8〕我国近年课程改革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无论自觉与否,都或多或少地认同或反映了这些趋势。而校园文化发展的历程则表明,以上“六大趋势”无论是哪一趋势,都能从校园文化发展本身得到完全的支持。校园文化从来就是强调学生自身的经验和体验,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活动;从来就不受预期目标和教学计划的限制,而只关注活动本身的教育价值;从来就非常强调校园文化环境的重要影响,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漠视既定教材权威的唯一性;从来就是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在学生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来就没有受到教学计划所确定课程的限制,而是让学校课程体系之外的课程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成为很活跃的内容;从来就强调与社会文化的交流,重视校外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教育意义。所以,把校园文化理念引入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可行的。

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其他高校相比较有其特殊性。从校园文化建设的培养目标、内容、形式等方面来说,高师院校具有比较优势。高师院校一般学科门类较齐全,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资源比较丰富,适于文理交融、专业互补、动静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高师院校的师范性培养目标能够对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制度层面的深度激励,这种支持和激励也是其他高校不可比的。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种比较优势成为理论自觉,有机地融入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和课程改革中去。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来看,2001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后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课程改革六大目标,充分肯定了选修课、活动课、教材多样化等实践探索,积极倡导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必然会牵动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必然带来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大发展,而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大发展必然对教师的校园文化综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高师院校必须把这些要求在高师院校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充分体现出来。因而,把校园文化理念引入高师院校教学与课程改革是可行的和必要的。

以校园文化理念为指导推进高师院校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其核心课题就是改造课程文化,建立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的互动机制。

一、在校园文化理念指导下,建立高师院校课程体系

第一,把“校园文化学”作为一门教育理论课程来开设,培养学生健康的校园文化观,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自觉性和实践能力。长期以来,校园文化的理论研究虽然源于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但其研究学习过程并没有学生主体的参与。在高师院校教学中开设专门课可解决校园文化“进课堂”的问题。第二,依照校园文化理念,增设选修课,并对人文社科类、文艺鉴赏类、科学知识类、职业修养类等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进行系列化、规范化。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要注意体现其概述性和兼容性的特点,既能浓缩文化艺术之精义,便于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掌握文化艺术的精髓,又能使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选修,都能受到教益。第三,根据个性化、开放性等校园文化理念,研究高师院校课程设置新方案,实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二、对应课程体系,建立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作为课程体系的有机延伸

活动体系的构建要强调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要突出与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研究性、实践性、创新性活动的广泛开展,对提升高师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克服现实中低水平徘徊的问题具有直接的积极意义,对提高整个学校的文化品位也具有重要价值。

三、建设校园文化课程体系和活动体系的互动机制

首先,要实行组织创新,打破过去课堂教学由教务系统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由团、学系统组织的块块分割的格局。第二,要实现内容对接,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活动体系的内容要有关联性。当然这种关联性是相对的、宽泛意义的、灵活的,而不是绝对的、一对一的、机械的,并且根据实际需要,课堂教学内容和活动内容可以相互转化。第三,要实施多元评价,打破“统一化”的教育评价模式,把学分制与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相结合,科学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学分计算方案和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