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的教育思想

《中庸》的教育思想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庸》共33章,分上、下两篇,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身之道,其中也概括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中庸》进而对中庸思想作了阐发,不仅阐发了中庸“两端执其中”的原始含义,而且赋予中庸以“中和”的新义。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它在学习方面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极大。

二、《中庸》的教育思想

《中庸》共33章,分上、下两篇,主要阐述了先秦儒家的人生哲学和修身之道,其中也概括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

所谓中庸,一般来说就是折中、调和、平庸、保守的思想。作为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要求为人处世、待人接物,都要有节制、有分寸,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不走极端。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137]即称“中庸”为至德,认为中庸是最高道德标准,足见其重视的程度。孟子说:“中道而立,能者从之。”[138]荀子也说:“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139]可见儒家都很重视“中庸之道”。

《中庸》首次阐述了“为学之序”,主要论及以下问题。

(一)性、道与教

《中庸》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意思是说,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性,循性而行就叫做道,修治此道就叫做教。这里它把孟子的“存心养性”和“修身立命”的主张加以发挥,把性和天命结合起来,认为人性得之于天命,而道早已存在于人的本性当中。一个人只要顺着天赋的人性去发展,也就可以得道了。当然,“修道之谓教”,还要靠教育来修治的,这里便指出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中庸》还认为“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见,《中庸》继承了孔子关于人性有上智、下愚的划分以及关于后天学习重要性的论断,但它更强调教育对大多数人甚至是所有人的作用,这也是《中庸》说“修道之谓教”的意义所在。

(二)中庸

中庸思想产生于孔子之前,但二字最早见于《论语》中,孔子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中庸》进而对中庸思想作了阐发,不仅阐发了中庸“两端执其中”的原始含义,而且赋予中庸以“中和”的新义。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的各种情感是人性外在的表现,当未表现出来时,人性就处在无情欲之蔽的“无所偏倚”状态,这是“中”,一旦情感外现,就要使其合乎道德规范的和谐,这是“和”,《中庸》以为这种和谐状态是天下根本和共同的法则。《中庸》强调“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要求君子时刻恪守中庸,不偏不倚,不犯上凌下,以“中道”为根本。因此,中庸既指导人的认识,又规范人的行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专栏

“极高明而道中庸”

出自《中庸》第27章:“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高明”,谓性格高亢明爽。“中庸”,谓不偏叫中,不变叫庸。儒家以中庸为最高的道德标准。

虽然崇尚中庸之道,但它所体现的保守性和缺乏锐气也是很明显的,中庸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民族性格。

(三)“自诚明”与“自明诚”

《中庸》指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意思是说以诚心而明白事理,就是天性;由明白事理而能诚心,这就是教育。这里,《中庸》提出了两条修身完善的道路,其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以达到对外部世界的体认,即“自诚明”;其二是通过向外部世界的探索,以求得内心本性的发扬,即“自明诚”。

《中庸》将“诚明”——性、“明诚”——教并提,意在说明学习与教育的实现需要人性的依据,而人性的完善又依赖于学习与教育。“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这里《中庸》所强调的是两种学习途径要互为补充,相辅相成,不偏不倚。

宋代以后,理学和心学围绕“诚”与“明”、“德性”与“问学”进行了广泛的争论。理学更提倡孔子渐修的方法,即“自明诚”,心学则更强调顿悟,即“自诚明”。双方都强调其中一种方法,夸大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从而形成了相对立的学派和思想。

(四)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通过对过去教育实践的总结,提出学习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五阶段的划分。这一表述阐明了知识获得的基本环节和顺序,是对先秦儒家教育、教学过程的高度概括,是对我国古代教育理论的一大贡献。

《中庸》认为,人的学习应按照这样的步骤和顺序进行:首先,要广泛地涉猎各种知识,以开阔视野;其次,在这个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再次,对于发现的问题要进行认真的思考;最后,通过思考得出结论,以辨明事物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这样才能达到“知”的目的。但是“知”并不是学习的终止,而是要由此提升,转入到“行”的阶段。“行”,主要指修身养性,实行儒家所提出的各种道德,而“行”必须以道德为规范,扎扎实实地进行。学习过程的整体由这样包含于知、行两个阶段在内的前后相续的五个步骤构成,只有每个步骤充分实现,个人的学习才能有所进步。

《中庸》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它在学习方面的论述对后世影响极大。朱熹曾把《中庸》提出的学习的五个步骤称为“为学之序”,列为白鹿洞书院学规的一部分,对一般学者的治学起到相当大的启示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