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庸的处世智慧

中庸的处世智慧

时间:2022-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乃养生修身之大道,守中庸、致中和,阴阳调和,平和中正,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怡乐雍容。“中庸”一词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但中庸的思想却时时闪现,如在《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的弟子们时说:“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思想是一种人生的智慧。

原 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 译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标准,应该算是最高的了吧!长期以来人们已经很少能够做到了!”

处 世 智 慧

孔子的中庸之道被世人奉为修身养性的至高境界。

人在生活和处世中做到不寒不热,不湿不燥,不骄不馁,不狂喜不愠怒,不忧伤不耽乐,不仇富不安贫,不逞强不示弱,不争先不恐后,无太过无不及,保持平和的心态,愉悦的心情,就能达到心理平衡,胸襟开阔,益寿延年。此乃养生修身之大道,守中庸、致中和,阴阳调和,平和中正,天人合一,人际和谐,怡乐雍容。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仅出现过一次,但中庸的思想却时时闪现,如在《论语》中孔子评价他的弟子们时说:“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

再如《论语》中记载,有一次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既然子张做得过分、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

我们中国文化中《易经》的道理,是说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随时随地在变,每秒钟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如何能适应这个变,如何能领导这个变,这是学问的中心。同时《易经》告诉我们,变是对立的变,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对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坏,你说对的,同时也就产生了不对的。

一切都是相对的,在这个相对的中间,有一个中和的道理。所以“中庸”便提到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说两方面有不同的意见,如果有人使它能够中和,各保留其对的一面,各舍弃其不对的一面,那就对了。那才是“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时感叹说:“民鲜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够善于运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锋。

中庸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

林语堂先生在《谁最会享受人生》中,深刻地剖析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提出要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实行一种中庸式的、无忧无虑的生活哲学。林语堂先生说:“我相信主张无忧无虑和心地坦白的人生哲学,一定要叫我们摆脱过于烦恼的生活和太重大的责任。一个彻底的道家主义者理应隐居到山中,去竭力模仿樵夫和渔父的生活,无忧无虑,简单朴实如樵夫一般去做青山之王,如渔父一般去做绿水之王。不过要叫我们完全逃避人类社会的那种哲学,终究是拙劣的。此外还有一种比这自然主义更伟大的哲学,就是人性主义的哲学。所以,中国最崇高的理想,就是一个不必逃避人类社会和人生,而本性仍能保持原有快乐的人。”

美国著名作家房龙说:“孔子向几亿中国人传授了一种日常生活的哲理,那种哲理一直在过去2500年中影响着他们的子孙后代,并且至今如从前一样至关重要,一样可行。”不错,孔子凭着一颗善良的心,真诚地向我们传授着生活的哲理,其间或许有些不够精致的地方,有些则是人生来就是存在着差异性的,所以,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千万不可眼高手低,或走上难以回头的极端。古人说“水满则溢”、“过犹不及”,这是在告诫后人们,做事最好要留点分寸、留点回旋的余地,这是为人处世的一条法则。

“中庸”要求人们在为人上要不偏不倚,一切要做到“以和为贵”,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任何人都必须与人打交道,都必须与人合作,这其中少不了合脾气、对口味的朋友、同事等,当然也免不了会遇到一些在性格、气质、爱好甚至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都格格不入的人。通常情况下,人们都会亲前者而远后者,这种极为明显的待人接物的态度,其结果往往会给生活、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中庸思想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恶,就区别对待或有着明显的交往界限。对那些自以为“情投意合”的人,不能走得太黏糊,而应该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不会因为对方而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而对那些自认为合不来的人,应该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积极地接近并表现出愿意与之合作的态度,容许不一样的东西进入自己的生活中,人生才会越走越丰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