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机智体现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

教育机智体现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复杂性。教师的劳动不能立竿见影地见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和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并从学生的提问、意见反馈中受到启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工作不断取得进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劳动的“教学相长”的特点不仅表明教师终生都在和文化、知识打交道,而且可以促使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使自己在精神上、文化上不断充实。

一、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1.教师劳动的性质和主要特点

(1)教师劳动的性质。

所谓教师,就是学校中承担教育、教学任务,以教书育人为主要职责的教育专业人员。教师工作是一种劳动。教师劳动既不生产物质产品,也不创造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教师本人不是生产工人,这是确定无疑的。那么,教师的劳动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劳动呢?总的来说,教师的劳动既是一种脑力劳动,也是一种精神劳动。脑力劳动和精神劳动既有联系又有差别。首先,脑力劳动是和体力劳动相对而言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是体力劳动者,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是脑力劳动者。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耗费相当的体力,但他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所以他是脑力劳动者。其次,精神劳动是和物质劳动相对而言的。物质劳动的结果生产出各种形式的物质产品,即各种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精神劳动的结果是生产出观念形态的产品,如各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等。教师从事的是精神劳动,特别是大学教师更是如此,他们和其他精神劳动者一样,可以创造出各种科学知识和文学艺术,实现知识的再生产。但是,教师和其他精神劳动者有着一个根本的区别,就是他们劳动的主要目的是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的劳动能力。教师作为精神劳动、脑力劳动者,主要是从事知识、文化、人类精神文明成果的传递和传播工作,是在教书育人。

(2)教师劳动的主要特点。

第一,劳动的义务性。教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传播者,他们的劳动成果就是一代代走向社会的学生。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劳动过程中,把科学文化知识、社会道德要求、生产经验、劳动技能传授给学生,使他们成为合格的,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技术的劳动者。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就表明教师创造的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正如马克思所说的,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是一种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这种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一旦和物质生产条件相结合,就会成为物化的智力,即变成直接的生产力。当今世界上,社会生产力水平越高,科学技术越发达,精神财富转化为物质财富的规模就越大。转化的速度也更快,教师劳动的社会效果和社会价值也就更为显著。可见,教师的劳动是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劳动者在尽自己的义务。

第二,劳动的严肃性和责任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具有一定自觉意识的,有感情、有理智、有个性的,作为社会整体一员的活生生的个体。教师劳动的对象具有复杂性。此外,影响学生成长因素的差异性也导致教育对象的复杂性。学生天赋及身体条件的差别,家庭与社会环境的不同,原有学生兴趣、习惯、能力的区别以及与老师和班集体的关系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发生影响。学生带着社会的各种影响来到学校,有些影响是有利于教师教育、教学的,有些影响则不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而教师是代表着一定时代的国家、民族、阶级等社会群体的政治、经济的根本利益,文化的价值取向,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其工作的对象是社会的年轻一代,是社会的个体。这就是说教师是介于群体与个体之间,既要对社会、国家等群体的社会事业负责,也要对个体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负责。可以说,教师一方面是群体的代言人,一方面又是个体的引路人。作为代言人,他要向一定的时代和社会、国家负责;作为引路人,他也要向他的教育对象,即社会个体负责。所以,教师的工作具有严肃性和重大的负责性。

第三,劳动的迟效性和长效性。教师的劳动不能立竿见影地见效。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不是物质生产劳动。教师劳动是把“劳动能力本身生产、训练、发展、维持、再生产出来的劳动”,(1)是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的特殊劳动。这种劳动具有迟效性。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知识体系的获得,思想信念的形成,智力能力的充分发展,是极其复杂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不是短时间所能达到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受教育者的劳动能力,一经培养提高,就具有长期的社会生产效能,即能长期地创造社会经济效益。这是因为受教育者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科学知识、思想观点和技术能力,会转化为他们自身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会因为他们所从事的某种劳动中曾被使用,就逐渐减少乃至消耗殆尽。恰恰相反,由于劳动者经常地使用和磨炼,知识的积累会更加丰富,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更趋成熟,思想认识会更加全面和深刻。因此,教师劳动的长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教学相长。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和学生交流思想、感情,并从学生的提问、意见反馈中受到启发,在传道、授业、解惑的活动中进一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工作不断取得进步,从而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劳动的“教学相长”的特点不仅表明教师终生都在和文化、知识打交道,而且可以促使教师自身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使自己在精神上、文化上不断充实。

2.教师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1)继承、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

前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人类只有在继承前人的优秀科学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才能够建设、发展社会,走向更高的文明。要使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世代相传,必须依靠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教师来实现。教师通过自己的劳动,吸收人类社会所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文学艺术以及思想观点、道德规范等,并加以总结,然后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够适应现实社会的实践活动,接替老一辈的工作,使社会继续发展。实践证明,教师把前人积累的知识和间接经验传授给年轻一代,是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的最佳捷径。

(2)促进人类个体的发展和完善。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自身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从不完善逐渐发展到比较完善,其中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教师的出现。人类自从有了专门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教师之后,才大大促进了自身的完善,加快了走向文明的步伐。

教师是探索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先导。教师作为培养人的人,不仅自己掌握了知识,还要将知识传授给下一代,同时,还对未来人类规格进行着探讨和设计,这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不仅对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起着推动作用,而且还对探索人类文明发展方向起着重要作用。

教师是按照社会需要来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的。教师不可能离开社会的需要和文明的发展状况去培养人、塑造人,而是要积极探索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按照这种趋势要求培养出各种合格的人才,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对学生灵魂的塑造,不仅要通过课堂讲授,正面灌输,更主要的是以身立教。因为教师的世界观、知识水平、品行表现以及对每一事物的态度,都时刻对学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文明的程度,进步的速度,主要取决于人的素质,而人的素质又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正是教师担负着培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者的历史重任。

教师在促进物质财富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的劳动属于精神生产的范畴,它一般不直接生产物质产品。但教师能开发人力资源,生产人的劳动能力,提高劳动者的质量,发展社会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为社会培养有相当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人,使物质财富的生产获得必要的劳动力,从而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产,推动物质财富的再生产。

教师在促进精神财富生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人,必然是经过多年教育和专门训练的脑力劳动者,他们都是通过教师培养出来的。如果没有教师,人类长期创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就得不到继承和发展,更谈不上创造精神财富和灿烂的文化。可以说,没有教师也就不可能有从事精神财富创造的各种专门人才。

教师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教师为社会变革提供科学理论根据,主要是通过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再生产,并向人民群众提供科学真理和向社会提供科学研究成果来实现的。教师在社会知识再生产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的继承性上。教师把已经发现和创造出来的科学知识不断地再生产出来,为年轻一代所掌握和继承。其次还表现在广泛性上。教师所进行的科学知识再生产是一种扩大了的再生产,教师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为先进科学理论和技术的普及打下良好基础。

3.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与作用

学校是人类自为教育的形式,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施行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作为一个系统,其构成因素是多样的。而以人员组成来说,主要是由教师、学生、教学辅助人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行政工作人员和工勤人员所组成。在这些人员中,教师居于中心,处于主体、主导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学校的教育过程,教育、教学活动正是从教师这里才得以展开的,学校教育质量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教师是学校全部教育工作的依靠者和真正的主人,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关键。尤其是高等学校的教师,对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乃至学校的声誉、社会的影响,关系尤为重大,直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之所以在学校中是主人,居于主体、主导的地位,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其最主要的理论上的依据是: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学校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培养人的工作,本来就是教师的天职,学校就是教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自己的知识文化去进行教育、教学工作,去从事培养人的活动的用武之地。因此,在学校中居于中心地位的就只能是教师。

4.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从理论上有如下基本的依据:

第一,学校教育是一种教育事业,教师肩负着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上的要求,他对学生有一种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化的责任,而这正是学校教育的本质所决定了的。教师要把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时代要求在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认真履行并得到具体体现。

第二,教师有条件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他闻道在先,学有专长,而且是经过严格培训和挑选的专门人才,知识、文化、思想修养具有一定的水平,是国家确认的合格的专业教育者。而学生的知识、文化相对较欠缺,人生、社会的经验不足,更不成熟,他们正需要向较成熟、较有知识的教师学习;教师对学生负有积极教育和培养的责任,而不可以凭任何借口放弃自己的责任;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担当起组织者与领导者的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内容和方法起着主导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指出,肯定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否定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学生的主动性是构成教师主导作用的主要任务和内容,是衡量这种主导作用的重要标志。离开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失去了它的主要内涵,失去了它的对象和归宿。

此外,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存在也是有条件的。首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现,从主观方面来考察,要依赖于教师自身的条件。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他自身所具备的条件成正比例关系。教师本身所具备的条件越优越,他的主导作用就越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正因为这样,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使他们完全成为合格的教师,就成为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关键所在。其次,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还必须有赖一定的客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如果由于社会或其他某些原因,使教育过程、教育活动难以正常进行,学校教育名存实亡,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遭到歧视,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其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就必然不能得到正确、充分的发挥。所以,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决不能孤立地去认识,既不能离开教师本身所具备的条件,也不能离开社会所提供的条件。

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要看到它的合理性、必然性,还要看到它的条件性。教育事业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事业,教育的客观规律在社会环境中的表现,是不能脱离社会条件的制约关系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