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六十铺初级中学

六十铺初级中学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甘沟驿镇六十铺中学位于会宁县中部,县属初级中学。1976年9月18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甘沟驿乡革命委员会在甘沟中学举行的沉痛悼念毛泽东同志逝世的万人大会。10月12日,利用“国贫”资金20万元、县乡统筹45万元、学校自筹1万元修建1360平方米的六十铺中学教学大楼竣工。学校也从旧址迁往新址。8月底,陈士堂由甘沟中心小学调往六十铺中学任教导主任。

六十铺初级中学

甘沟驿镇六十铺中学位于会宁县中部,县属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15984平方米,绿化面积3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570平方米,学校现有学生近800名,其中女生383名;教师32人,其中女教师8人,大学本科7人,专科25人;教师平均年龄36.2岁;已评中级职务者4人。学校有图书7500册,生均10.5本,实验仪器达到国家三类标准,体育设施齐全。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下,六十铺中学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实用型、发展型人才。

看今朝彩景,忆往昔岁月,六十铺中学有着她漫长的发展历史,今经多方引证查考,现将其演变历程成文共览如下:

一、明清时期的六十铺教育概况

明朝时期的六十铺教育已无史料可考。至清末,河西坡村锦鸡屲社人王安舒参加同治癸酉科考试,获取“邑庠生”,并于光绪六年在六十铺当地庙宇创办了私塾,前后有70余人在王先生门下为徒;取得功名者49人,其中有贡生2人,分别是本地的和献璧、郭青岚,此二人后历任县令之职。

当时学堂开设的课程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等;此时的教学方式较为简单,偏重于背诵,不善讲解,办学条件也极其落后;先生的薪水由学生平摊,每个学生每年向先生交一升口粮。

二、民国时期的六十铺教育

民国12年(1923年),六十铺人王建邦、沈显如、王蕴馆三人继王安舒先生之后在本村杨家店办私塾,有学生12人;此时的课程设置与办学行为与王安舒先生的私塾基本相同。

民国27年(1938)年,六十铺杨家店私塾迁入王志端家,王时仲任先生,有学生20余人。

民国31年王志端家私塾迁至本地方神庙,张定方任校长,王志端、王治邦任先生;后曾任青海省报社总编辑兼翻译的郭成祖等30余人此时就在此拜师学艺。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六十铺教育

1949年8月,会宁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学校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六十铺私塾改为初小,同时开办了耕读学校、夜校。

民国38年(1949年),六十铺私塾改为四年制民办村学,校长和贵,学生有师克剑(曾任白银市人民医院院长)、李生林(银川市开发公司总经理)等20余人。

1952年六十铺四年制改为五年制,和贵调回县城,吴泰接任校长。

1955年,当地政府拨款扩建六十铺小学,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1958年3月,吴泰调离,姚廷杰担任六十铺小学校长;同时,学校由五年制变为六年制,有教员6人,有学生250余人;曾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司司长的张元也于此时在六十铺六年制小学毕业。

是年,受“大跃进”影响,学生多时停课参加社队劳动,教学受到了严重影响;

三年困难时期,学生流失较为严重。

从1950年至“文革”开始前小学主要开设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图画、军体等课程。

四、“文革”期间的六十铺教育

1966年8月,会宁县的“80天白色恐怖”开始,全体教师上县开会,部分教师还受批斗,学校开学亦推迟;在此以后的好长时间,学校的教学工作几乎无法正常开展;同时,由于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教师被划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范畴。教师下队劳动,考试制度被取消,“升级看表现,升学靠推荐”,受教育者的灵魂被扭曲,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同时,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不准提抓教育质量的问题,学校工作的重点是批判“封、资、修”,批林批孔、学黄帅反潮流、学张铁生、学朝农、学中川,学生经常参加校内外劳动;一个时期以来,还提倡“停课闹革命”,教育教学变质为政治运动、思想革命和劳动教育;批判会、大字报充斥着整个校园;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到了历史最低点。

1968年1月,在“读小学不出生产队,读初中不出生产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的政策引导下,六十铺小学改为七年制戴帽初中,林庭俊任校长,有教师18人,学生400余人;课程设置主要有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工农业常识、体育、音乐、图画12门课程。

同年政府拨款3000元,扩建了6间教室;此时虽然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学率有了极大提高,但由于教育规模大,教师水平赶不上,教育质量依旧很低。

1969年经省革命委员会确定,中学开设毛泽东思想、革命文艺、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军事体育等5门课程。

1971年3月,林庭俊调离,张元成接任六十铺学校校长。

1973年,中学课程改为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

1975年,学校开展“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学生办专题板报、办专栏、召开批判会、张贴大字报,在运动的浪潮中,学校正常的教学再次受到了干扰。

1976年9月18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了甘沟驿乡革命委员会在甘沟中学举行的沉痛悼念毛泽东同志逝世的万人大会。

“文革”期间,除原有的课程外,还增开了劳动技术、毛泽东语录等,各科教材受“极左”路线的影响,要求加强和渗透阶级斗争教育、农业学大寨等政治内容。

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至20世纪末

1978年3月,张元成调离,张作担任六十铺学校校长,教导主任是杜再雄,教师11人,在校学生350余人;后来担任北京总后勤部某部主任的郭治中同志此时在本校初中就读。“六十铺总后希望小学”和“张川总后希望小学”就是他联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捐款35万元建成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课程设置摆脱“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束缚,开始朝着全面培养学生能力、注重提高素质的方向稳步前进;学校实行全日制办学。在此期间,1984年以前工作的民教大部分转正,部分教师上了师范,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亦大幅提高。

1980年至1982年7月,高治平任校长,张述秀任教导主任。

1982年8月至1985年8月,张述秀任校长,李胜荣任教导主任。

1985年8月,六十铺七年制学校改为八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三年);张述秀调离,李敬忠任校长,李胜荣继任教导主任;此时,课程设置为政治、语文、代数、几何、外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美术等。

1987年9月,李宗民同志任六十铺学校校长。

1992年6月,六十铺学校中小学分校办学,李宗民同志继任中学校长,杨荣、陆广林先后任教导主任。有学生250多名,教师17名。

1998年3月,新校址破土动工。

9月,六十铺中学接受“国贫”项目价值6万元的仪器及图书。

10月12日,利用“国贫”资金20万元、县乡统筹45万元、学校自筹1万元修建1360平方米的六十铺中学教学大楼竣工。学校也从旧址(现六十铺小学所在地)迁往新址(今六十铺中学所在地)。时任白银市副市长的张廷魁题写了校名。

六、21世纪初至今

1999年9月,李宗民同志调往甘沟乡教委工作,田志德由甘沟中学调任六十铺中学校长,王守礼任副校长,刘振立、邵国栋、王健先后任教导主任。

11月,通过六十铺村沈庄人和宝大的联系,省财政厅为学校实施绿化建设拨款2万元。

在此期间,县乡多次拨款为学校修建校舍、购置包括远程教育设备在内的教学仪器,累计资金20余万元;同时,学校自筹资金添置课桌凳、图书、体育器材、实验仪器等,使学校的实验仪器、体育器材配备达到了国家Ⅲ类标准。

2001年3月,学校被白银市教委评为“教育质量管理先进集体”。

2003年,由张元同志援引、香港大成基金会向六十铺中学捐资20万元,在学校西南角建成了“大成基金实验园”,面积470平,方米至此,学校的实验教学步入了正规化。

2004年6月初,田志德调往华丰中学任校长,六十铺中学的工作由副校长王守礼主持。

6月中旬,在全县初三级毕业及升学会考中,六十铺中学荣获全县第三名的成绩,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

10月,学校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学校”。

12月,学校被评为“白银市园林化学校”。

2005年8月,王守礼被正式任命为六十铺中学校长,王维国任副校长。

8月底,陈士堂由甘沟中心小学调往六十铺中学任教导主任。学校有教学班8个,学生716人,教师31人,其中女教师7人。

9月初,国家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六十铺中学实施。

9月中旬,王守礼被评为白银市“十佳德育工作者”,受到了白银市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

9月30日,学校被确立为“家长学校”。

2006年6月,有82名同学考入高中,创六十铺中学升学纪录,其中马建兵、王争、王敏东等7名同学考入重点班。

9月,学校有教学班9个,在校生746人,其中女生342人;教师32人,其中女教师8人。

10月,学校确立了“以教促研,以研兴教”的教学科研目标,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呈现出新局面。

2007年5月,“寄宿制工程”在六十铺中学实施。国家投资26万元,新建宿舍640平方米。

6月,90余名学生考入高中,其中王沛峰、董雄文、和依琳、柴晓俐等28名同学分别考入各高中重点班。

8月,“寄宿制工程”竣工,学校迎来了第一批住校生,总计200多人。

5月至10月之间,学校还硬化了校园,增建了三排平房、一间锅炉房和两间澡堂

9月,学校有教学班9个,学生776名,教师32人。课程设置主要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劳技、音乐、美术、微机等。

截止2007年9月,六十铺中学已拥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高,组织、纪律性强、爱岗敬业、实抓严管的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学校有中青年教师32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自1999年以来,前后有30多人次因教学成绩突出获市、县、乡级各种奖励。学校规章制度完善、纪律严明、学习氛围浓厚;全体教师对学习、纪律、卫生、安全各细节齐抓共管、严督明查,使得教风、学风、校风良好,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

学校已形成了“刻苦、求实、严谨、创新”的教风、学风,自1999年以来先后有近700名学生考入高中。县一、二、四、五中我校毕业生中,先后有73人被评为前百名优秀学生,发来喜报;有74人次获省、市、县级数、理、化、英语竞赛一、二、三等奖;新华社、甘肃电视台、《西部发展报》、白银电视台、会宁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先后多次进行了采访并做了专题报道。

(供稿人:王守礼 陈士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