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二氧化硫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实验来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探究]在两个无色的集气瓶中分别放入一只活的昆虫,然后在其中的一个集气瓶中充入二氧化硫气体,观察实验现象。不能过于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尤其在开始时实施有指导的实验探究,减少失误;并注意此种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研究

郝 纬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们在运用化学实验探究模式中的要点,并列举了我们在教学中运用此模式的案例,为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研究的模型。

[关键词]探究式实验教学

一、概述

化学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围绕着某个实验探究主题,设计出实验方案,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依据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归纳概括、演绎推理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范型。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若依据师生在化学实验主题的选择和实验方案的设计上的主体地位来讨论实验探究模式,可分为指导探究式和开放探究式,前者以教师为主体,后者以学生为主体。相同之处是对实验事实和现象的观察、记录及归纳概括、演绎推理、得出结论是由学生为主体来完成的。教师选择实验主题时应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教师的主体作用应有一个从主要的到次要的转变,或者说,从指导探究式逐渐向开放探究式过渡的过程。

二、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案例

[案例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教师提问]如何用实验证明一种物质能否导电?给学生电池组、导线、小灯泡等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检测铁丝、木棒、玻璃棒的导电性。(实验后总结出正确的装置。)然后引出探究主题。

[探究主题]能否用这一装置检测化合物的导电性?

检测表种化合物的导电性,填好下表:

img52

补充纯液态时,上述物质的导电性。

[教师引导归纳]①是否所有的化合物均能导电?②固体状态下化合物能否导电?③在水溶液中能导电的化合物有哪几类?④在融化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有哪几类?

通过上述探究为学习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打下基础;也为电解质的类属打下基础。下面的教学可采用学生阅读和教师的重点简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案例2]氯水中的成分

[教师提问]氯气能溶于水吗?请同学们设计实验证明氯气是否溶于水。

[教师引导]给出学生小资料——伊普雷战役中氯气的应用。让学生通过小资料分析氯气溶于水后与水能否发生反应并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探究]分别取氯水和稀盐酸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引导讨论]滴加氯水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滴加盐酸紫色石蕊试液只变红。由此说明氯水具有哪些性质?

[教师引导]氯水中的漂白性,是氯气分子的性质还是由于生成其他物质才具有的呢?

[学生探究]将湿润的红纸和干燥的红纸放入两瓶氯气中,观察现象并记录。

[引导学生讨论]氯气不能使红纸褪色,而湿润的氯气可以。说明氯气不具备漂白性,而是生成新的物质HClO具有漂白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使学生产生了很强的求知欲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掌握了氯水的性质,突破了次氯酸的漂白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实验探究能力。

[案例3]盐类水解

[教师提问]盐是中和反应的产物,那么是否所有盐的水溶液均呈中性呢?

[学生探究]测定NaCl、Na2 SO4、NH4 Cl、NH4 NO3、Na2 CO3、NaAc溶液的酸碱性,并记录。

[引导讨论](1)呈中性、酸性、碱性的盐可通过何种碱(酸碱强弱)的中和反应得到。并以此对盐分类。(2)总结各类盐溶液酸碱性的规律,得出结论。

[验证结论](NH4)2 SO4、FeCl3、NaNO3、Na2 SO3各属于哪类盐,并通过实验验证上述规律的可靠性

通过探究得到了盐类溶液酸碱性的规律,为盐类水解教学打下基础并使学生经历了探究的过程。

[案例4]二氧化硫的性质

在二氧化硫的教学中,通过探究实验来研究二氧化硫的性质,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在探究实验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师提问]虫子为什么会死呢?

[学生探究]在两个无色的集气瓶中分别放入一只活的昆虫,然后在其中的一个集气瓶中充入二氧化硫气体,观察实验现象。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二氧化硫气体具有毒性。

[教师提问]花儿为什么会变白?

[学生探究]把新鲜的花瓣放入充入二氧化硫气体的集气瓶中,然后观察实验现象,看到花瓣颜色逐渐褪去,得出结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教师提问]这个现象我们在哪里也看到过?与氯气的漂白原理一样吗?请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并得出结论。

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创新,在创新中使知识进一步升华和巩固,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使化学教学体现科学性、创造性、灵活性的特征。

三、体会

根据文献[1]的观点,实验探究模式开展的阻力是探究主题的难度与探究时的过于开放,使研究性教学过程难以控制,学生失误较多,延时耗时。所以不必追求高难的探究主题,我们认为,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从中获得科学方法上的认识提高和训练,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选择探究主题。不能过于追求探究过程的完整性,尤其在开始时实施有指导的实验探究,减少失误;并注意此种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合理配合。

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性非常高,气氛活跃,经常运用此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探究意识的加强,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系统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严业安.化学教学.上海市报刊发行局,200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