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抽象乏味,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就数学讲数学,而应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哲学教育,要讲背景讲历史,要讲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调整心态,那就学学“斜率精神”吧,同学们会报以会心的微笑。

浅议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郭亚社

[摘要]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之一,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很多学生感到数学抽象乏味,学习数学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就数学讲数学,而应渗透德育教育、哲学教育,讲数学的背景和数学的历史,讲数学的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就仅从这三方面(不再从其他方面)通过一些例子谈谈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学习兴趣 德育 哲学 数学史 跨学科综合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其所学材料的兴趣”。新课标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对学生学好数学的客观要求与期望,变为学生自己内在学习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数学学科,在许多学生眼中是贫乏而枯燥的,很多学生认为我们中的很多人,除少数人将来成为科技工作者或数学工作者外,许多人都无须直接用到较深的数学知识,所以“数学无用论”在学生中有相当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就数学讲数学,而应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哲学教育,要讲背景讲历史,要讲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及哲学教育,激发兴趣

数学教学实践表明,任何脱离道德教育的数学知识教学都是空洞乏味的,牵强附会的解释和一成不变的说教也是不受学生欢迎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需要渗透道德教育,而德育渗透又需要高超的艺术手法。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是无声的教育,它需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案例1]正态分布曲线性质的教学中,当数学期望一定时,标准差越大,图像就越矮胖,表明总体的分布越分散;标准差越小,图像就越高挑,表明总体越集中,接着评论道,数学是以图形和数量关系揭示现实世界的本质属性的科学。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生活越有规律的人,身体越健康,精力越集中,学习效率也越高。这几句富有人情味的话语,让学生在一笑之中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同时也能加深对正态分布密度曲线规律的理解,可谓一箭双雕。

[案例2]直线的斜率和倾斜角,已知斜率的范围求倾斜角或已知倾斜角求斜率的范围极易出错,在此提出“斜率精神”:先是平步青云,接着坠入万丈深渊,但是并不气馁,仍不屈不挠坚持爬起来,直到恢复常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是否也应该拥有“斜率精神”呢?在成功时不骄傲,在失败时不气馁,相信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重新站起来,即使到达的地方没有理想中那么高,但是所获得的却是终生难忘的。人生就如正切图像,跌宕起伏,但是心中有着信念,没有什么路走不过去……你们在学习中不也常会由顺利到挫折吗?如何调整心态,那就学学“斜率精神”吧,同学们会报以会心的微笑。

[案例3]在椭圆与双曲线的教学中,提出封闭与开放。椭圆虽美,但是一条封闭的曲线;双曲线虽没有椭圆看上去漂亮,但是一条开放的曲线。我们的卫星如果只能做绕地球的椭圆运动,而不能做双曲线运动,人类的眼界就只能局限在小小的地球村里,而不能领略宇宙空间无限远处的神秘风光,“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在我们平常的学习中,大家要打开心扉,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我们要从相互阻隔走向相互交往,从封闭走向开放,从狭隘走向开阔!

[案例4]在线性规划的起始课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教学中,在社会生活和数学中,存在着大量的相等关系和不等关系,相等与不等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研究不等关系往往要借助于相等关系;当得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二元一次不等式x+ y-1>0表示直线x+ y-1= 0右上方所有点组成的平面区域后顺势指出:坐标平面内的点对于代数式x+ y-1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序的,使x+ y-1大于0的点都站在了直线x+ y-1= 0右上方,小于0的都站在了左下方,等于0的都在直线上。我们知道一维空间是有序的(数轴上实数的有序性),想不到二维空间也如此有序,那么三维空间、整个宇宙、整个世界是混沌的还是有序的呢?是有规律的还是无规律的呢?规律能否被我们发现呢?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能被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当然要想认识世界、认识大自然的奥妙,前提就是我们必须努力学习,打好基础。

二、结合教学内容妙用数学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案例1]在学习概率一章时,以数学故事开头,激发学习兴趣(当然这个故事也可以放在高一起始课讲)。

一名数学家=十个师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为了和德国法西斯作战,大量军需物品要穿过大西洋运送到各个战场。可是在1943年以前,负责运送物资的英美船队常常受到德国潜艇的袭击,损失惨重。当时英美两国限于实力,无力增派更多的护航舰,一时间德军的“潜艇战”搞得盟军焦头烂额,海上运输成了令人头疼的问题。

在这进退两难之际,有位美国海军将领专门去请教了几位数学家。

数学家运用概率论分析后发现,运输舰队与敌军潜艇相遇是一个随机事件,即船队是否被袭击,取决于航行过程中是否与敌潜艇相遇,而与敌潜艇相遇是有可能发生,又有可能不发生的。从数学角度来看这一问题,它具有一定的规律。

(1)一定数量的船只,编队规模越小,批次就越多;批次越多,与敌潜艇相遇的概率就越大。

比如,5位同学放学后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老师要找一位同学,随便去哪一位同学家都行。但若这5位同学都集中在其中某一位同学家里,老师可能要找几家才能找到他们,一次找到的可能性只有五分之一,即20%。

(2)一旦与敌潜艇相遇,船队的规模越小,每艘船被击中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是因为德军潜艇的数量与船队的数量相比总是少的,潜艇所载弹药有限,每次袭击,不论船队规模多大,被击沉的数目基本相等。

假如运输船的总量为100艘,按每队20艘船编队,就要编成5队;而按每队10艘船编队,就要编成10队。两种编队方式与敌潜艇相遇的可能性之比为5∶10,即1∶2。

假设每次遭到敌潜艇袭击损失5艘运输船,那么上述两种编队方式中每艘船被击中的可能性之比为img12

两者结合起来看,两种编队方式中每艘运输船与敌潜艇相遇并被击沉的可能性之比为1∶4。这说明,100艘运输船,编成5队比编成10队的危险性小。

美国海军接受了数学家的建议,改进了运输船由各个港口分散起航的做法,命令船队在指定海域集合,再集体通过危险海区,然后各自驶向预定港口。

奇迹出现了,盟军船队遭袭击被击沉的概率由原来的25%降低为1%,大大减少了损失,保证了战略物资的供应。

于是,美国军方宣称:一名优秀数学家的作用,超过十个师的兵力!

在自然界和实际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如果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现象的结果总是确定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所出现的结果是可以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性现象;另一类现象的结果是无法预知的,即在一定的条件下,出现哪种结果是无法预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确定性现象一般有着较明显的内在规律,因此比较容易掌握。而随机现象由于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成为人们研究的重点。

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多种可能发生的结果,我们把随机现象的结果称为随机事件。

单元就是用数量关系来研究、刻画随机现象的。

[案例2]在学习建立极坐标系时,习惯了直角坐标系的学生表现出较大的不适应性,所以在教学时可引用数学史中笛卡儿的解析几何思想的最初一闪念,据说是在他注视一只苍蝇在天花板的一角爬行时,想到只要知道苍蝇与相邻两墙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就能描述苍蝇爬行的路线,这个故事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直觉来源于实际生活,学生也很清楚建立直角坐标系解决许多几何问题是非常简洁有效的。接下去,开始创设问题环境:一艘军舰行驶在海上,发现敌舰在某个方向,问如何向炮手下达命令使之迅速瞄准并开火?问题的实质仍是在一个平面上如何确定一个点的位置,一些学生想到仍是建立直角坐标系,然后由横坐标、纵坐标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提示学生实际操作可能吗?即使可能,计算的时间也许已使你先敌阵亡了,很自然地,学生马上明白,确定一个点的位置有许多方法。对于这个问题,只要知道目标的距离与方向,就能解决问题,对极坐标系概念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同时也通过问题,使得学生体会到了直角坐标系与极坐标系的联系与区别,为以后实现直角坐标与极坐标的互化埋下伏笔。

应试教育所导致的直接恶果是学生被迫式地接受知识,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思维的创造力,也使学生对数学敬而远之、敬而畏之。这大大违背了数学的本意。数学的本意在于描述世界,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获得自由的一种工具。数学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数学应用的历史。数学科学发端的原动力是“应用”,终极目标也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应用意识,能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3]结合发明创造的命名谈数学家的伟大成就。

每一个发明创造过程都是一部数学发展史,无不包含着数学家对数学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并为之奋斗终生的精神;无不包含着数学家对数学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它们就像一座座丰碑屹立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中的“杨辉三角”“笛卡儿直角坐标系”等介绍数学家的简历、时代背景、重大成就及历史意义。

讲杨辉三角可介绍杨辉、朱世杰等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世界数学史上所取得的辉煌的数学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讲解析几何笛卡儿直角坐标系可介绍笛卡儿。笛卡儿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笛卡儿直角坐标系的创立实现了代数与几何的结合。笛卡儿在1637年发表的《几何学》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之一,它带来了数学观念的革命。笛卡儿的名言:“给我物质和运动,我将为你们构造出宇宙来。”笛卡儿用运动的观点,把曲线看成点的运动的轨迹,不仅建立了点与实数对的对应关系,而且把“形”(包括点、线、面)和“数”(包括数、式、方程及函数)两个对立的对象统一起来,建立了曲线和方程的对应关系。它不仅标志着函数概念的萌芽,而且标明变数进入了数学,因而笛卡儿的《几何学》的发表,使数学在思想上发生了伟大的转折——由常量数学进入了变量数学时期。对此,恩格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数学中的转折是笛卡儿的变数,有了变数,运动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辩证法进入了数学;有了变数,微积分也就立刻成为必要的了。”

再如:讲数列可以介绍斐波那契,天文学上的“提丢斯”定则;讲极限可以介绍祖冲之圆周率;讲复数可以介绍一元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发现历史。

三、跨学科综合,体现数学的应用,培养兴趣

新课程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繁、难、偏、旧”的内容和改变了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状况。使学生体会到,不是为了数学而学数学。从教材所选例题及所编习题可以看到,数学中有物理,数学中有化学,数学中有政治、经济、地理、环境及科技等;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目的在于应用,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自然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增强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来的自觉性。新教材的内容编排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大多采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引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日常的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

[案例]均值不等式在物理中的应用。

如图所示电路中,R1,R2为定值电阻,R3为滑动变阻器,当R3的滑动触头在什么位置时,这段电路的总电阻最大?

img13

解析:已知电路图等价于如图电路

img14

R1,R2为定值电阻,R4,R5为可变电阻且R4+R5= R3

电路总电阻img15

img16

由均值不等式

img17

当且仅当触头位置使得R1+ R4= R2+ R5时,电路总电阻R取最大值img18

再如:向量、微积分在物理中的应用,概率统计在生物中的应用等。

我仅从这三方面举了几例,更多的还需要我们在平常教学中多用心、多挖掘,让数学不再枯燥,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让学生更喜欢我们教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梅佑红.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艺术[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4).

[2]姚洪清.数学史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妙用[J].上海中学数学,200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