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仪表行为的规范及特点

教师仪表行为的规范及特点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的仪表行为的每一变化,都逃不过受教育者的眼睛。因此,教师的仪表行为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但教师的仪表行为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征。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是教师的仪表行为各要素间以及与教师自身个性特点间的相互协调。根据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而提出的教师仪表行为规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教师的仪表行为可以直接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

第三节 教师仪表行为的规范及特点

一、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这里所说的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主要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的支配下,对教师的仪表行为所制定的某些标准或做出的某些规定。这些标准或规定对教师的仪表行为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受教育者的严密监督下。国家和人民把这些祖国的希望托付给教师来培养造就,需要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要塑造他们的心灵,既教书,又育人。育人的首要一条对教师来说,就是要率先垂范,自己首先要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去带动、影响、感染受教育者。教师自己不仅仅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与传播者,而且还要是美的化身、文明的传播者。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音容笑貌、服饰妆扮,所有的这些仪表行为,无不打上教育的烙印。它不仅反映了一个教师的风度气质、精神面貌,而且也代表了一个教师要以什么样的风范姿态去影响带动受教育者。当教师接触到这些受教育者时,他的所有的这些仪表行为也就开始随着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一道参与了教书育人的全过程。这时,教师的仪表行为不仅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直接地影响到了受教育者的情操陶冶、行为习惯等,触及到灵魂深处,产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仪表行为如何,就直接影响到了教书育人的监督。为了给受教育者留下更美好的形象,获得更多的教益,我们必须要对教师的仪表行为进行适当的规范。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要以学生的实际欣赏水平为前提

在多数情况下,教师是学生心中所崇拜的偶像,受教育者对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打扮往往都是观察得至细至微,甚至是明察秋毫。教师的仪表行为的每一变化,都逃不过受教育者的眼睛。教师就是这样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教育者。因此,教师的仪表行为的教育力量是巨大的。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要慎重地把自己的仪表行为调整到符合受教育者的欣赏水平上,对他们施以良好的影响。教师必须在为人师表的宗旨下,服饰打扮整洁朴实、美观大方,充分地把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精神风貌呈现给学生;言行举止,应谨慎谦和、文明礼貌;为人应热情真诚、落落大方,给学生树立一个既值得尊敬,又和蔼可亲的形象。一个成功的教师,往往都是十分注意自己的仪表行为符合育人的目的要求,坐姿、站态、眼神、表情、手势,每一个动作都要照顾到它的潜在的影响,既温文尔雅,又贴切得体。

(二)要符合自己的性格特点

我们知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举止言谈风格,也就具有不同的气质风度。因此,教师在自身仪表行为的塑造中,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自己的性格特征,从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努力创造具有自己特点的鲜明的个性风度。这种对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风度的追求,并不等于一味盲目地追求新奇时髦、刻意猎奇,以为这就是自己个性特点的最好体现,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显得不同凡响,才具有个性。我们讲的教师的仪表行为要与自己的性格特点相吻合,是说教师的仪表行为要符合并能体现出教师的个性,而不是不顾自己特点地盲从他人、亦步亦趋,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三)要符合自身的年龄特点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不同的学生面前,既要有纯真无邪的赤诚的童心,又要有沉稳持重的师长的成熟,更要有博大精深的渊博的知识,以及崇高向上的精神境界。但教师的仪表行为由于受到年龄特点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年龄阶段特征。青年教师富有朝气、充满活力,仪表修饰上富有新颖活泼的特征;中年教师年富力强、步履矫健,仪表修饰上往往富有成熟稳健的特征;老年教师德高望重、广识博见,仪表修饰上亦常常透露出严谨、庄重的风格特征。同时,在言行举止上,不同年龄段的人更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仪表行为要相应地适合自己的年龄特点,以期展现独具的神采。

(四)要与课堂教学的情调相适应

我们对教师仪表行为的具体要求是要持重、安谧、沉稳、协调,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但由于不同的学科,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安排授课气氛、情调,以便更有效地调动各方面因素传情达意、相互辉映,使其能更好地与原内容保持审美情趣上的一致,仪表上就不宜穿着花枝招展、奇俏浓艳的服饰。言谈举止的表情达意亦不宜激越上扬,宜保持与之相应的气氛、情趣。反之,当教师讲授像《秋色赋》这样一类节奏明快、活泼的内容时,仪表行为就可以欢快、洒脱的格调与之相衬,浑然成趣。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是教师的仪表行为各要素间以及与教师自身个性特点间的相互协调。教师的仪表行为美是使受教育者从中获得教益,感受到一定的意志、修养与力量的具体的美。

二、教师仪表行为特点

可以这样说,一定的仪表行为是教师教学活动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根据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而提出的教师仪表行为规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直接性与间接性的特点

教师的仪表行为可以直接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表现在具体的动作、手势、表情、姿态、行为及言谈等方面上,具有可以直接地向受教育者提供信息的特点。这又主要反映在受教育者所熟知的一些表示肯定或否定、排斥或接纳等一些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的表情动作之中。教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喜怒哀乐,无不直接作用于受教育者,并对受教育者产生相应的影响。当一位教师容光焕发、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课堂上的时候,他所引起的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受教育者容易从中受到激发,产生一种兴奋感。这种兴奋感又有助于受教育者在听课的过程中集中精力,认真听讲,从而间接地起到了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同样,一位教师的翩翩风度与奕奕风采,也能恰到好处地获得这种教学效果。反之,如果一位教师漫不经心、愁眉苦脸地踱进课堂,学生从他那儿感受到的就可能会是猜疑的情感和心理的压抑感,从而从间接地利用于课堂听课,影响教学效果。

(二)辅助性的特点

教师的教学活动的作用是要把自己的知识与思想传达给学生。教师的这一教学活动不仅仅是靠教师的语言这单一的渠道来进行,它需要教师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来配合教学,辅助教学。教师的一举一动,音容笑貌,以及某些具体的体态语言的运用,都可以造成某种课堂气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解释课文某一内容或某一词语的意义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利用体态语言传情达意,或是做出相应的姿态,以形象传神地把要解说的内容揭示给学生。

第二,描述某一事物的某种特点时,如它的大小、高低、肥瘦等内容,教师可以适时地把这种特征用体态语言表现给学生,以此来配合、辅助自己要讲解的内容。

第三,教师在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时,可以以相应的外部仪表为创造某种与之相协调的气氛,增强教学的感染力与感情力量。教师的授课,当讲到兴奋之处时眉飞色舞,慷慨激昂;讲到愤怒之处时满腔怒火,紧攥拳头。这一切,都会时时打动并感染着教育者,不仅有利于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学生随着教师的情绪渐臻佳境,走进课文,更好地陶冶自己的情操。同时,教师在讲授不同的教学内容时,也要针对不同的风格情调,选择好恰当的服饰以辅助环境气氛,更好地表情达意。

第四,某些特定动作行为可以作为无声的语言,帮助教师向受教育者发出某一行为信号。教师的手势可以表示开始或结束,或表示某一动作行为的暂时情况。

第五,教师在对学生课堂情况的指导以及课堂偶发事件的恰当处理,体态语言可以较好地帮助教师传递某一信息。一堂严肃认真的授课,当教师的情绪和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都不宜被打断时,面对个别存在的诸如听课不专心或有其它的一些动作行为等情况,有时往往教师的一个手势或一个眼色就足以起到提醒的效果。既确保了教学的实际效果,把学生的精力都集中到听课上来,又不中断授课,保持了授课内容的连续性,不分散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

第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内容有意未尽达,或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况,教师的某些外部仪表行为有时可以适当地起到补充的作用。

(三)示范性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与要求就是要教师时时注重自己要为人师表,处处以师长的风度气质、品格、情操去带动学生。教师的仪表行为,往往成为受教育者模仿、学习的典范与样板。教师在课内外与受教育者的接触中,他的风范气质与思想情操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感染学生,并被许多学生视为学习的榜样。教师在教学、劳动、思想修养等方面表现出的衣着整洁、举止文雅、知识娴熟、身先士卒、文明礼貌、品行高尚等特点,无疑比苦口婆心地空洞地说教效果要深刻得多。

(四)感染性的特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深刻地揭示了学生深受周围的外在条件因素的影响。教师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他们的授课老师,又是他们的为人导师,教师的言行举动无不感染、影响着学生。不论教师课堂上的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风格,还是教师的侃侃而谈、犀锐雄辩的神采,或是教师的温文尔雅、落落大方的仪态,或是教师的虚怀若谷、诚以待人的情怀,乃至教师的甘于清苦、辛勤耕耘的情操,所有的这一切对学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感染性的精妙不但在于它具有深刻性与持久性的特点,而且还在于它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征,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感染了学生,给他们以知识上的与思想上的熏染与启迪。鲁迅先生在他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谈到自己早年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时,就曾谈过藤野的治学风格与治学态度给自己留下的深刻印象与影响。而这种影响与熏陶,往往令人终生难忘。

(五)交际性的特点

教师的仪表行为具有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的功能。教师的教学活动、仪表行为,必须要考虑、照顾到这种特点。传统的教育,常常存在着这样一种弊端:教师在授业过程中往往十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较少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十分重视语言上的表达,一定程度上则忽视了仪表服饰、体态行为的传情达意的力量。实际上,教师的仪表行为在教学过程中也参与了教书育人的活动,教师的仪表行为是沟通师生间情感交流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在课堂上,老师对学生投以和颜悦色、期待信任的目光,能够起到鼓励学生、启发学生的作用;在课下老师深入到学生中间,热情诚恳、诲人不倦地循循善诱,则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和蔼可亲的形象,从而使师生感情进一步得到交流,取得和谐、融洽的心理效果。相反,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过于拉开彼此之间的距离,不肯放下居高临下的傲视的面孔,则极易使学生产生敬而远之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师生之间情感上的正常沟通与交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教师自身的仪表行为在师生交往中的重要地位与重要作用,充分地利用教师的仪表行为所具有的交际性的这一特点,以便在自己的教书育人实践中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取得更多的实际效果。

(六)首因性与连续性的特点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很重视第一印象、第一感受。这种第一印象、第一感受对人的心理往往影响很大。由第一印象所产生出来的心理感应效果,就是首因性。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系列的接触、交往过程中,教师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十分重要。这第一印象,实际上是教师的精神风貌与言语仪表行为的一次总体展现。种种迹象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首次接触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是温暖、友善、和蔼可亲等愉快的气氛,当然也包括教师的学识、才智与文雅的气质风度。学生要寻找发现的,正是这样一些与其心理上相吻合的东西。假如师生接触的双方不能取得感情上的吻合,从学生一方讲,他们就会产生疑惧、回避、厌烦、不安等不愉快的心理,从而影响了师生间的正常交流与交往,并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具有一定的扩张性与定势的效应,这就是连续性亦称连续效应。往往是一旦某个教师的仪表行为给受教育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大家就自然而然地喜欢这个教师,愿意接受他的教诲;反之,假如一个教师的仪表行为跟受教育者的心理向往相错合,则受教育者的心理自觉或不自觉地会产生一种排拒心理,直接影响了实际教育效果的发挥,尽管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有时反映得并不见得十分准确,印象的形成也有一个过程,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也总是在尽自己的努力,把仪表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印象尽可能地调整到适度的位置,但不管怎么说,教师的气质风范、言行举止、音容笑貌给学生留下的第一印象,在教学当中所占的位置是十分重要的。它要求教师在教师职业道德的支配下,必须对此予以相当的重视。

(七)有意性和无意性的特点

教师的仪表行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体现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确定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之分。因此,教师的仪表行为也就有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眼神、手势、体态、言语活动,甚至坐姿、站态、站立的位置,有些是无意识的流露,有些是有意识的支配。在教师职业特点的指导下,在较长时期的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仪表行为特征与习惯。教师的这些习惯特点不仅直接反映并影响着教师的自我形象,风范气质,而且对教师、对教学效果都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上事先都要有所设计与考虑,而且还要在教态设计上,对授课过程中的主要的姿态、动作、服饰等也要事先做出相应的考虑,甚至对课程的气氛、与学生的情感如何沟通上也都要包括进去,做到心中有数。课堂表现力求动作自然、举止规范、语言简明、有条不紊。既温文尔雅,又落落大方。长此以往,教师的这种教学仪表行为就会从有意识的运用与控制,转化到无意识的运用自如与自然流露,成为自身特点风格中的一部分。相反,如果一个教师的课上仪表行为表现出与授课情境格格不入的态势,或拘谨呆板,气质萎缩;或随便地任意动作,摇首耸肩,皱眉眨眼;或眼神始终盯在某一个地方,忽视了众多受教育者的存在等等,这些看起来是无意识的行为,却恰恰反映了他忽视了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还有有意识的一面,反映了其基本的教学素质还有待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