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的分布态势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的分布态势

时间:2022-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强调使用权的建设和信息需求满足率的提高,而不是获得保障性的库存,建设的焦点在于利用网络化获取更大的外延馆藏,这意味着物质资源占有与信息提供的分离,固定馆舍、服务空间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分离。这些研究和尝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献资源建设整体化的进程,将原着眼于印刷型文献的共建共享迅速扩大到数字化信息资源范围。其中,大约1200万篇即占80%,是清华大学研发出来的。

2.2.2 目前我国信息资源的分布态势

信息资源强调的是“获取”而不是“拥有”。这与传统的馆藏建设理论完全不同。强调使用权的建设和信息需求满足率的提高,而不是获得保障性的库存,建设的焦点在于利用网络化获取更大的外延馆藏,这意味着物质资源占有与信息提供的分离,固定馆舍、服务空间与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分离。任何图书情报机构,包括商业化信息服务机构都可以通过网络化环境对多种数字化资源(包括本地资源和异地资源)、检索工具与系统进行灵活的集成与重组,形成新型的信息交流体系,为用户提供适时、便利、开放式的信息服务。如果我们将这种交流体系融入全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大环境来考虑,就会清晰地看到,以往那种依赖资源多少、馆舍大小、地域优势等所进行的条块分割式和自给自足式的狭隘服务格局已完全被打破,新的资源共享化时代已经到来。

其实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图书馆界就开始筹划全国图书协调方案,80年代中期进行了全国性文献资源调查系列活动之后,90年代又掀起了对文献资源整体化建设和共享问题的热烈探讨,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整体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1999年初,全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成立,开始在61所“211工程”院校之间推进联合文献资源建设保障工作。这些研究和尝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文献资源建设整体化的进程,将原着眼于印刷型文献的共建共享迅速扩大到数字化信息资源范围。但目前的这种共享多限于部分期刊、学位论文或局部的专业数据库,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建仍然相当薄弱,与现代文献出版量日益剧增、电子出版物大量涌现、网上信息资源浩如烟海、文献经费严重短缺等条件下读者文献需求剧增的现状不相适应。

2003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组织了一次关于互联网出版的调查统计。把统计数据作一估算,若把信息服务业和国家信息情报部门、科研部门建设的数字化资源都考虑在内,而且不重复计算,我国互联网上真正属于科技、文化、教育的知识内容,中文全文文献,包括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专刊、报纸、年鉴在内,大约不超过1500万篇,约占现有印刷文献的2/5;解决了版权问题上网的图书不超过15万本,约占国内图书的1/20,科学数据、多媒体资源更新得很少,而且基本上不更新。总的估算,我国数字化知识资源约占现有资源总量的1/4。其中,大约1200万篇即占80%,是清华大学研发出来的。此外,国内引进的外文全文数据库多数只能在几十所大学和少数科研单位使用,多数单位用的只是外文的题录摘要。

从数量上讲,这些数据,尤其是全文文献信息,虽是逊色于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但在技术上,清华大学开发的很多软件也是在国际上领先或是具有先进水平的。

但是,就我国知识信息资源的开发量和相对于社会的总体需求来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主要表现在:

(1)信息与知识总量仍严重不足。由于资源建设缺乏长期的整体规划,目前,文献资源建设的范围、层次、种类还不够完备,图书类资源建设刚刚起步,数值型、事实型资源还有很多领域基本空白,多媒体资源仍未构成规模。

(2)知识资源质量总体落后。由于缺乏科学的长远计划,信息加工深度、知识挖掘深度、资源激活力度明显不足;知识更新速度较慢,资源整体性整合的理念和方法较为落后。

(3)国家相关政策滞后。信息产业政策、出版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与质量监督法规、互联网运行管理政策等方面均严重滞后于知识传播产业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