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忆中的母校

回忆中的母校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北伐的成功,回民教育开始被注意到了。首先是革命营垒中的回教将领,和一些热心社会事业的人士,在艰难的情况下,诞生了北平清真中学——西北公学的前身,我们的母校,它开始担负起教育回民的伟大任务来。把回教的内容公开出去,以增加社会上对于回教的认识,而减免许多无谓的猜疑和磨擦。果然在抗战后的一年内,西北的兰州,西南的成都,同时成立了分校。

回忆中的母校——西北公学

安庆澜

离开母校的大门,到现在已经整整的四个年头。在这六年的中学过程当中,我得到无数的宝贵教训,留下无数的可纪念的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流转,若干的影子已经由疏薄而滑出记忆之外去了,唯有影响和决定我们的人生的——母校的发生和发展,现在还保持着许多鲜明的印象,不,这将是我们这一班人所永远不会忘记的吧!

一、文化城中的化外之民

北平,这一个拥有十几处大学,六十几个中等学校,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全国教育文化中心的北平,它教育着全中国各角落里想求知想上进的优秀儿女,它指引着人们的生活向更高级的文化水准上迈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将整个的民族文化推进了一个新阶段。然而在这个激动的时代下,广大的回教民众,即使是生长在这文化中心里的十几万人,也仍然固守着他们的残缺的文化堡垒,顽固的维持他们的传统的生活习惯,在生命的途中作艰苦的挣扎,尤其是广大的青年群,对于时代的文明无从接受,更谈不到怎样推动了。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去政府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不够正确,对于有强烈宗教信仰和团体观念的回民,杆格不能相入。因此,他们宁愿自己的子弟不习求新的知识,也不愿意自己的子弟的思想或行为与教义稍有不合,“读书即反教”的观念,普遍的在回民中发展着。同时,过去的教育又含有浓厚的资产阶级的性质,因之,已经走上贫穷线上的回教民众更没有机会享受了。在这双重的压力下,仅就我们的家乡——北平论,街头上充满了嬉戏打闹的学龄儿童,再有就是帮助他们的父兄作些低微的小生意,这样,度过了他们的少年时代,决定了他们一生的命运。我们一些在小学毕业的同学,也是在这长夜漫漫的前途下焦急着、悚栗着,眼望着光华灿烂的文化宫院,进步着的社会各部门,我们是被摒斥了。

二、新生命的降临

随着北伐的成功,回民教育开始被注意到了。首先是革命营垒中的回教将领,和一些热心社会事业的人士,在艰难的情况下,诞生了北平清真中学——西北公学的前身,我们的母校,它开始担负起教育回民的伟大任务来。

总理的遗教中,虽然正确的指出我们的民族政策,是在扶植弱小民族,然而在执行上显然的不够。同时社会上牢不可破的旧观念也处处在阻碍着。在人力和财力都万分艰窘下它终于开学了。它的经济力量虽然很脆薄,但是,因为所采取的路线正确,客观上适应着广大的回教民众的要求,主观上通过了学校当局的努力奋斗,它一天一天的强大起来了。

在我们街上一个残破的守备衙门内,我们一班四十几个同学,多数是在小学毕业已经一年、二年、或三年了,在那里才达到了求知的希望。稍加修葺的大厅作了我们唯一的教室,我们拔除了后院高与人齐的荒草,开辟了最初的运动场,一班大大小小的学生,造成了满校、满街的活泼气象。

随着年龄的加长,我们的班级也一年一年的递加下去,我们的同学也由北平而扩展到华北各省市,更进而得到许多西北各省的同学。我们的图书仪器也由极端的简陋中而逐渐的完备。更添办了设备完善的附属小学。到了二十年,改了今名,并得到社会上各方面的重视,和政府的补助,更有飞跃的进步。中学部完成了三三制的初级,而继续向高级中学踏进,尤其明显的是小学部的扩展,本街原有一个小学,十几年来,只保持着二百多名的学额,事实上还有一部分非回教的学生,但母校小学第一部的容量,已经在街巷中超过它的二倍,我们很难再见有一个荒嬉的学龄儿童了。民众教育的工作,同学们是经常的有兴趣的服务着。此外,我觉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是由于它的努力而刺激着各地域各阶层的回民的自觉,而自发的从事于回民教育事业,这从各回民教育机构的成立日期上,可以得到证明。

三、怎样长成的

在笔路褴褛的艰难缔造中,而能这样发荣滋长,它究竟用什么满足了回民大众的要求呢?

第一,它顺应着回教的信仰。回教具有广大而纯正的内容,有颠朴不破的理论,坚强的信仰藏在每一个教民心的深处,支配着他的生活,他的一切。但是他们也要求着新的进步的知识和技能,对于这一点,普通教育的实施上显然是无能的。而它一贯的——自清真中学到西北公学——在以三民主义为中心的教育基础上,更强调着剥去迷信色彩的回教真精神作为精神上的陶冶。它一面正常的灌输科学的知识,给予科学的训练,同时,更教我们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回教的真义,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发现二者中有任何的抵触地方,尤其显著的特点,是我们能有充分的时间去作宗教仪式,而与学业的时间不冲突,这样我们的生活仍与一般的回民生活相一致,因之获得回民大众的同情和支持,而奠定了它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它适应着回民的生活。回民的生活,一般都是艰苦的,所以它首先制定了清贫学生减免学费办法,其后,又一律的免收学费。不仅这样,它以勤俭定为校训,事实上,简单朴素就是它特有的校风,六年中从没有见到一位衣服华丽的同学,纵然是在课外。同时,针对着目前的需要,成立师范组,以供应正在发展中的回民小学的师资,无力升学的也可以因求得专门学识而获得职业。所以它吸收了大量的学生。

此外,不分回汉轸域,同样待遇,也给予它发展上一个大的助力。在教授回教教义时,非回教的同学也可以自由听讲。把回教的内容公开出去,以增加社会上对于回教的认识,而减免许多无谓的猜疑和磨擦。再者,根本上,学校就是以“融洽回汉”为基调的,所以同学们,生长在这种气氛中,也就相亲相爱,从没有一点隔阂。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九一八”以后,我们与非回教的同学(其实那时我们已没有你我之分了)一同着学习,一同着干救国工作,这是一幕多么伟大的现实的象征啊!

四、再生——一点企望

在二十三年北平市第一届会考下,我们毕业了。在这以后的四年里,它仍旧踏着坚实的步伐向前迈进。不幸“七七事变”爆发了,在敌人的威力劫持下,它失去了自由,当局和学生大都出走了,母校解体了!但我们听到这样不幸的消息后,我们并不悲哀,并不失望。母校的存在和发展是基于社会的要求,我们深知道:回民教育和普通教育一样,它本身就是抗战建国过程中的一环,敌人只能够毁掉我们的学校,却没有方法阻碍回民教育的发展,反之,它更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走向更高的阶段。果然在抗战后的一年内,西北的兰州,西南的成都,同时成立了分校。这时我们对于它旧躯壳的回恋,远不如对它新生命的企望,在抗战建国的艰苦过程中,它将怎样教育已经进步着的回民?怎样在革命的阵营中,完成它文化岗位的使命?我们每一个关怀母校的同学,都渴想一瞻它的新姿态。

一九二八年一月二十日,草于桂林

摘自《回民言论》(重庆版)1939年 第1卷 第2期 第33-3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