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忆母校点滴

回忆母校点滴

时间:2022-03-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莅临大会的有台北徐汇中学校长戴荣佳先生夫妇、校友会会长程正平先生等访问团成员以及上海徐汇中学的两任校长庄小凤女士和汪劲松先生。颁奖大会由马强副校长主持,先是李小朴副书记宣布获奖师生名单,接着由我作为当届获奖的学生代表作获奖感言,对前辈朱任泉老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简述了徐汇中学多年来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并表示将传承学长这份感恩母校、回报社会的高尚美德,他日也会将这份成己达人的荣耀与责任传递下去。

回忆母校点滴——庆祝徐汇中学建校160周年

2008届 刘政华

离开母校已有一段时日,恰逢从新加坡留学放暑假回来,某日外出特地打虹桥路走过,瞥见原本挡住崇思楼视线的诸家沿街商铺,均已为迎接世博会而作了规划。看着尘土飞扬中的工地,不禁勾起了我对母校美丽校园的回忆。从初中到高中整整七年寒暑光阴,似白驹过隙,被岁月抚过的不仅是需要修旧如旧的建筑,还有那个当初带着懵懂与青涩而在此完成了智慧与自信华丽转身的少年。我怀念那红砖砌成的教学楼和满目翠绿中高大树木装扮着的美丽校园,我留恋坐落于繁华商业中心里现代与古朴并存的建筑风格,我感谢曾给我教诲和帮助的老师同学,我更忘不了能有幸与之成为校友的学长们。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乎他生前的功成名就,而在于能否泽被后世、启迪后人,像泉眼一般给予人源源不断的精神养料。老校长马相伯便造就了这样一段传奇——当然,刚进徐汇中学的学子们也许并不能深切体会到他的伟大,就如同我最初见到位于三座教学楼中央场地上的“马校长相伯”雕像纪念碑时,只是亲切地觉得他是个像爷爷似的普通老者,正以内敛睿智的目光注视着操场上聚拢的学生们。而在参观过校史陈列室,从文字图片的介绍上获得第二层感官认知后,再看那尊纪念碑,便更多了一份崇敬。

战火纷飞时,11岁的马相伯只身来到上海,入徐汇中学的前身圣依纳爵公学念书。资质过人且学习勤奋刻苦的他颇受时任外籍校长的青睐,后留校任教,并获神职,成为徐汇公学的一任校长,一切看起来都那么一帆风顺和理所应当。然而当缓解民生疾苦的请求被教会禁止,连自主的学术研究也遭遇百般阻挠时,他毅然选择了踏上一条光荣的荆棘路,脱离教会,毁家兴学,于花甲之年创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到了晚年,马老仍积极活跃于爱国运动中,为唤醒国人救国热情和御敌斗志拖着病体四处奔波,至死都带着遗憾。他的一生,无愧于“国家之光,人类之瑞”的褒奖。

自此,徐公马翁之于徐汇中学的双重身份就变得明朗起来,他既是校友又是校长,求学时力学不倦、竿头日进,治学时陈言务去、勇于革新。正如其纪念碑雕像下半部的两块汉白玉石碑的设计理念所要表达的,它们侧看为W造型,代表了英文中的“为什么(Why)”,既蕴含了马校长相伯上下求索的精神,又表明了他具有远见的永不停止的脚步。而纪念碑周围那五本翻开的汉白玉石书,以及其上记载的历代徐汇中学校歌歌词,正在老校长柔和而深远的目光注视下,一起见证着徐汇中学的发展与变迁。若将眼光放远,环视四周,再探究一下纪念碑的选址,又能发觉一层深意。得意于《论语》“思而不学则殆”的尚学楼,代表了他探索真知时的力学笃行;取名自孔子“学而不思则罔”的崇思楼,代表了他学有所成后的乐事劝功;寓意为“厚德载物”的重德楼,代表了他一生从未放弃过的爱国热忱与高尚节操。正是有这样值得骄傲和敬重的前辈,才会让我们这些晚辈不断地受到鞭策和鼓励,从小立志做一个爱国荣校、胸怀大志的祖国栋梁。

如果说马相伯校长给予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舞,那么另外两位令我难以忘怀但同样未曾谋面的学长带给我的又多了一份物质上的帮助。他们分别是朱氏奖学金、任氏奖学金的提供者,已故的朱任泉老先生,以及远在澳洲的任九皋先生。

作为第五届朱任泉校友奖励金获得者的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颁奖仪式的盛大场面。那是2006年4月29日,小礼堂中灯火通明,来宾与学生济济一堂。莅临大会的有台北徐汇中学校长戴荣佳先生夫妇、校友会会长程正平先生等访问团成员以及上海徐汇中学的两任校长庄小凤女士和汪劲松先生。遗憾的是原本坚持带病前来上海已于宾馆下榻的朱蒙泉先生(系已故的朱任泉先生的胞弟),因身患重疾,高烧不退,无法亲临现场,遂委托其学生宣读他在病床上的口述发言稿。颁奖大会由马强副校长主持,先是李小朴副书记宣布获奖师生名单,接着由我作为当届获奖的学生代表作获奖感言,对前辈朱任泉老先生表示由衷的感谢、简述了徐汇中学多年来对我们的教育和培养,并表示将传承学长这份感恩母校、回报社会的高尚美德,他日也会将这份成己达人的荣耀与责任传递下去。

最近的记忆则和任九皋先生有关。作为第二批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的任氏奖学金受益者,我已于那个美丽的南洋岛国完成了一年的学习生活。想起不久前庄小凤校长在赴新学生聚会时说的一句话,感念母校恩情已成为澳洲华人首富的任九皋先生的善举,是对晚辈的一种提携,而我们这些已经在那里经历了适应过程的学子,将所获经验与感受传递给下一届的学弟学妹们也是一种提携。个人力量有大有小,只要有心就是一种感恩就是一种关怀。我为有这样的学长而自豪,也为自己能获得这样可供奉献的机会而欣慰。

站在校门口,望着母校美丽的校园,我所熟悉的老师,仿佛一个个向我走来。印象最深的是我初中时的第一位班主任方玉琳老师,她严肃而得体的表情,快节奏的美标英语,让我欣赏有加。是她引领我对英语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她的影响下我英语水平不断地提高,曾荣获上海市中学生科普英语竞赛二等奖,高考英语获得141分的好成绩。回忆中,仿佛又让我看到了另一位班主任张建芳老师,她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让我记忆犹新,“我们学习不能偏科,主科固然松不得,副科也同样重要,它们是学识与修养的关系”。她教导我们,学习要全面发展,这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老师谢谢您。思绪中都是我熟悉的老师,我仿佛看见高中时的班主任刘斌老师微笑着向我走来,我张开双臂一下子拥抱了老师。我在心里默默念叨着:老师我好想您。作为您班里的班长,是您给我搭建了为班级服务、为同学服务的平台,使我的组织能力、工作能力得到了锻炼,您的爱才用心,让我受益匪浅。继续在回忆里徜徉,同样浮现脑海的是数学刘德昌老师,已快到退休年龄的他,仍幽默睿智、诲人不倦。语文贾雁蓉老师,知识渊博,文化底蕴深厚,并且她上课善于引经据典,生动有趣。物理张兆林老师,耐心细致,循循善诱。我的另一位高中班主任,甘静洁老师,她管理班级敬业,上课严谨。一个个亲切的脸庞,在我眼前似电影掠过,成了我难以忘怀的记忆。

还有一些人,他们虽然不似前人般已有光环围绕,但我相信他们都是还未打磨过的宝石,经过时间的历练定会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为。我们曾经是为了同一升学目标而共勉互励的同学,我们曾经是朝夕相处除家人以外最亲密的伙伴,我们曾经也是为了有限的机会良性竞争却互不服输的对手。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且不论缘分的玄妙,能够共处一间教室同所校园,闻朗朗书声,论家国政事,看春秋易度,一起经历从少年走向成熟成稳的过程,共睹生命中不可重来的风景,便担得起那一份感激,无论日后是否各奔东西不再有交集,仍值得我们用许多年去怀念和回忆。

我感谢母校让我能与这些可爱可敬的学长们相识相知,在那本灿若星河的校友录中,我看到徐汇中学在过去160年间已经创造的辉煌,而剩下的那些空白扉页,将由我们这辈正在积蓄力量的可塑之才,以更绚丽的笔墨来谱写更加绚丽的华章!

2009年8月20日

(作者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