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体育教师在学生考评中的心理调控分析

体育教师在学生考评中的心理调控分析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旨在为促进对学生体育学习考评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提供积极的指导。体育教师在考评中的心理行为,主要是指教师的大脑对学生考评过程的反映。它是指体育教师与被评学生双方的关系影响到评价客观性的一种心理现象。

2 体育教师在学生考评中的心理调控分析

对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考评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对体育教师教学效果评判的重要方面,还是总结体育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管理效益,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可见,对学生体育学习结果的考评是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对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有直接影响,还对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等有极大的影响。在体育考评中我们往往看到教师的心理行为,对学生认同体育考评结果产生较大的不满情绪,挫伤着学生体育健身的积极性,表现出多种多样的偏差现象,如有的以貌为先,有的以感觉定分,有的以关系好坏评判等等不良现象。这与在新世纪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强化体育教育意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体育与健康》意识和能力是不相符的。因此,我们就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学习结果考评中的心理行为调控进行研究。通过文献资料和体育教学实践调研,来分析体育教师在考评中的心理行为,探讨对不良心理行为的调控方法。旨在为促进对学生体育学习考评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体育与健康》素养提供积极的指导。

1.体育教师在学生考评中的心理行为分析

体育教师在考评中的心理行为,主要是指教师的大脑对学生考评过程的反映。它包括教师反映评价现实的心理现象,也包括他们对评价现实反映的行为方式。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教师的心理行为包括教师评价时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教师评价时的心理过程,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产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如观察、记忆、想象、比较、分析、判断、综合等心理活动。教师考评时的心理状态,是指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表现出来的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如考评时教师是注意力集中还是分散,是精神饱满还是情绪低沉等。教师考评时的心理特征,是指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出现本质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包括教师的气质类型及性格、情绪和意志等方面的特征。

(1)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方式

体育教师与被评学生关系的心理行为,是指教师在认知和反映被评对象时,由评价对象引起的心理现象与倾向。这种心理行为对学生考评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方式有:

一是晕轮效应。它是指教师对评价对象的整体印象或某一突出特点的印象较深,从而影响了对该对象其他特征的认识和评价。例如,某学生长相漂亮、动作较优美,教师在对其考评时,可能会因此忽略对该生在其他方面不足因素的评价。晕轮效应的结果使教师过分注重评价对象的突出特点,从而忽略评价对象的其他因素。

二是参照效应。它是指教师在学生体育考评中,某些学生的“形象”影响着体育教师对另一些参加考核学生的印象和评价的一种心理现象。例如在学生进行武术考评时,当前面评价了一些较差的学生后,接着评价一名较好的学生时,那么该学生的成绩就会被反衬显得动作特别好,而得到高分。相反,如前面评价了几个较好的学生后,接着评价一名稍微差点的学生时,就会显得水平很低而得到低分。参照效应的结果,会使教师不能客观地认识每个被评学生,使评价失去客观性、公正性。

三是类群效应。它是指体育教师与被评学生双方的关系影响到评价客观性的一种心理现象。如同乡、亲近、利害等关系,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评价的客观性。教师往往会因对学生的亲近者“见微知著”,做出有利于考生的评价。而对有恶感学生的优点会“视而不见”,做出不利于考生的评价。类群效应的结果,同样会使评价失去客观性和公正性。

四是成见效应。它是指教师对被评学生以既成态度和固有看法为评价的依据。例如:某教师认为“老实听话的学生就是好学生”,也就能打高分;以此成见去评价甲乙两名学生,如果甲学生听指挥、老实,而乙学生活泼好动、不听指挥,那么考评时,教师就会因为甲学生符合其头脑中的成见,而给甲学生高分,给乙学生低分。成见效应的结果,使教师以自己的成见而不是以被评对象的实际去考评学生,从而夸大或缩小事实的意义和价值。

五是折中效应:它是指在考评过程中,体育教师采用不分彼此的方法,使学生体育成绩的最终结果以“大家差不多”来盖定,缺少必要的离散性的一种心理现象。例如:学校检查教师的教学质量时,有时要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映与评价,一些教师为了争取更多的学生,往往给所教的学生评上高分。这种折中趋势,使体育成绩较差与成绩较优的学生难以区分,这就会助长学生上体育课学好学坏一个样的绝对平均主义的倾向,从而影响教与学的协作,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2)体育教师自我表现出的心理行为方式

体育教师自我心理行为,是指在学生体育考评中,教师自身综合心理特征产生的一种心理行为现象,这种心理现象的形成与被评学生关系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心理定势。它是指教师在过去的经验影响下,心理上处于一种准备状态,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带有一定的倾向性、专注性和趋向性。心理定势的积极方面,反映出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消极方面在于妨碍思维的灵活性,使心理活动表现出呆板与惰性。由于心理定势的影响,有时会使教师对学生体育考评的结果简单化、模式化,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某体育教师在上某班体育课过程中认为“某学生的动作僵硬、不协调,体育成绩不太好等”,这位学生便在教师心理上形成了经验性定势影响,在体育考评中教师就会给该生打低分。这样的评价结果不能反映被评学生的真实水平。

二是身体疲劳效应。它是指体育教师在自身生理性疲乏的状态下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影响评价活动的一种现象。例如,在体育教师身体好、精力旺盛时,他掌握的评价标准就会比较准确,评分比较客观;当体育教师身体有病或工作时间过长、生理疲乏时,他考评学生就可能观看动作不细致,思想不集中,评分就会马虎、偏宽或偏严。

三是心理疲乏效应。它是指体育教师在自身心理疲乏状态下进行的评价,从而影响考评的真实性的一种现象。如体育教师心情好时,他评价的学生就会认真、细致,评分标准就会把握得体,评分就会客观公正;但在情绪不佳的状态下进行评价,可能会无意识地在学生身上发泄,其结果是学生的考评分低,教师对学生的考评不客观,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2.体育教师在学生考评中的心理行为调控方法

体育教师的心理行为调控,是指采取有效方法对影响教师不良的心理行为进行调节,使之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工作效益。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自我调控。它是指通过自己的学习和锻炼来提高认识,严格要求,养成自我总结、经常反问自己的调节习惯。自我学习、提高认识是第一因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水平等素质。严格要求自己也是重要的因素,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不断强化自己的意志,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素质。经常总结与反问自己是调控的重要方法因素,只有总结,才能增长经验,少走弯路;反问自己,能够发现自身的不足,调整心理行为保持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之中,是有益于教师的教学工作。

二是施加影响因素的调控。它是指通过外界施加因素来影响教师心理行为的调节方式,如体育管理者的规定和要求、教师之间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影响等。主要有:

①正确地把握考评标准。体育教师在学生体育考评前,一定要认真地学习每一考试内容的评分标准和要求,掌握评分方法。只有正确地把握考评标准,在学生考评时才能有的放矢,评分时松紧适度,才能使学生的考评结果公正、客观,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②组织进行评分技能训练。主管领导要对体育教师经常进行评价技能的训练,如经常有目的地组织权威人士或体育专家和体育教师一起研究评价实践工作,分析体育评价时的标准和方法的掌握尺度,让体育教师反复评分练习,找出差距,以提高体育考评时的评价技能。还可以定期地或不定期地开展考评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③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思想觉悟和道德的角度进行要求,是保证体育评价的准确性的重要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根据每位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如对个别把考评工作简单化、马虎、不认真的教师,要进行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以及校规校纪教育,使其在思想、道德上提高认识。

④加强考评的管理调控。体育管理的领导在教师考评之前,可以采取系列措施防止和减少教师的消极心理影响。如教师进行考评工作时,要让教师有张有弛,在紧张工作之后,注意休息,以避免“身体疲劳效应”的出现。此外,主管领导应加强教师考评过程的管理工作,深入考评第一线,观察与把握教师的考评心理状态,适时地进行调整。当教师出现影响考评工作的行为时,应明确是与非,提醒教师注意。必要时,还可调整教师或停止个别教师的考评工作,以避免干扰。总之,应强化管理与调控教师在学生的考评工作,尽量消除诱发不良评价心理行为的因素,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真正起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积极性,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