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的教学目标取向

教师的教学目标取向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后,教学目标只说明了学生通过教学行为发生了何种变化,未明确学生达到目标所要求的行为变化。原因主要是采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使得情感领域和认知领域的运用水平仍然存在陈述含糊的教学目标,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陈述则较为精确。

二、教师的教学目标取向

如果说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的科学性的要求,代表的是教学的规范性,那么教学目标的取向更多地反映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价值选择。

1.价值选择

价值选择的背后实际上是教师的教学态度和行动倾向,目前有三种。

(1)功利化的取向

它把教学当作获取好的考试成绩的手段,教学的唯一任务就是为考试服务,为考试而教的目的决定着教学目标的选择,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关心的重点是有关考试的教学内容能否完成。因此,学生学习的内容受到限制、压缩,评价的范围也变得十分狭窄。

(2)知识中心的取向

它把知识的传授视为教学的基本过程,把学生掌握知识视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知识展开的,而且把重点放在了低端的认知过程方面。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是以学生的记忆和练习为主,评价的范围也是以记忆性的选择题为主。

(3)发展的取向

它把教学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手段,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视为教学的基本目标,这也就决定了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会关注学生发展的各个侧面,尤其是高层次的智力和情感方面。因此,学生的学习成为自我挑战,师生之间以互动教学为主,评价的范围与方式趋于多样化。

2.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教学目标的取向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备课时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充分考虑;侧重知识的教学,不注重情感的培养;强调训练的教学作用,缺乏能力培养的措施;教学结束后,缺乏对教学活动的评价和反思。

例如,目前中学语文和历史的教学就存在如下的一些问题。

首先,中学文科的学科特点表现为认知和情感领域低水平目标多。主要是文科要求回忆和再认的知识很多,要求学生评述、比较、总结的知识点较少;教师对技能的理解含糊,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的时候,将学生的总结、推断含糊地视作学生的能力,同时又将此能力与技能领域的能力等同起来。此外,教师设立低水平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开展,实施课堂讨论的形式也很有效,甚至以学生的发言和小结来评价学生的情感变化,但是内化水平的态度和价值观却很难真正了解,也缺乏有效的评价方法。

其次,中学教师对动作技能领域的理解有偏差。原因主要是教师将技能理解为智慧技能而非动作技能,因为语文与历史涉及动作技能的方面少,涉及智慧技能的方面多,教师有时候分不清楚。例如,某一节历史课的技能目标被定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该历史事件的能力”,很明显,它误把认知领域中运用水平的目标定为了技能领域的目标。

最后,教学目标只说明了学生通过教学行为发生了何种变化,未明确学生达到目标所要求的行为变化。原因主要是采用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使得情感领域和认知领域的运用水平仍然存在陈述含糊的教学目标,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学目标陈述则较为精确。(陆游,黄宝琼,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