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如何编制教学目标

教师如何编制教学目标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预期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因此,学生所处的环境,学生的情感、阅历、生活背景,学生的感受、需求、知识基础等应该成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

教师如何编制教学目标

牢固确立三维目标的意识,为每一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并准确地加以描述,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这是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一、认识教学目标

1.什么是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设计的依据,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预期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它可分为课程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等不同层次。这句话看似简单,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违反了这些“原则”。

2.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何关系

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者间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

过程与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

任何割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学都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制定教学目标要做哪些准备

制定教学目标的准备,主要包括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社会形势需要分析、教学资源准备等。

研究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及基本要求,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质量的依据,当然,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分析教学内容:现行教科书基本是按单元编排的。一般来说,每个单元都有“单元提示”或“学习建议”,在其简短的文字中,已将学习该单元的要求作了交代。在编写教学目标时,要紧扣这些文字,努力用具体的目标来落实其要求,并把它们当作中心目标或重点目标来对待。

分析学习者特征:新课程标准打破了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观念,转向了“以人为本”。因此,学生所处的环境,学生的情感、阅历、生活背景,学生的感受、需求、知识基础等应该成为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

分析社会形势需要:社会发展是动态的过程,相对于时代进步而言,教材内容总是滞后的。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适当地根据社会现实和社会需要,充实必要的内容。

教学资源的准备:准备好相关资料,包括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等。加大备课的阅读量,备课时除了钻研课本、教参外,应多阅读其他有关的参考书籍和资料。

三、如何撰写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撰写,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具有准确性;二是具有可检测性。

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当有四个基本要素:①行为主体;②行为动词;③行为条件;④表现程度。如“在与同学的交往中(条件),学生(主体)能复述(行为动词)他人的主要观点(表现程度)”。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目标呈现方式都要包括这四个要素。有时,为了陈述简便,省略了行为主体或(和)行为条件,前提是以不会引起误解或多种解释为标准。

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教学目标的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能以教师为目标的行为主体。以往我们习惯采用“使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方式都是不符合陈述要求的。尽管有时行为主体“学生”两字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2.行为动词——行为动词用来描述学生应该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出的具体行为

如写出、列出、辨别、比较等,而且要注意因学习水平不同而表述不同。

3.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限制或范围

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辅助手段,如“请携带地图册”;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中国行政区划图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能……”;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

4.表现程度——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课程内容标准所指向的表现程度通常是指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所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用以评价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因此除了行为动词上体现程度的差异外,还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表明所有学生的共同程度。如假设一道开放性题目可有五种不同视角来回答,但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标准,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全面,那么就可以这样来陈述,“至少从三个角度理解问题”、“80%学生都能理解五种解答角度”等。

四、教学目标编制与实践中常见的问题与矫正建议

由于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经常会出现以下的一些问题。

1.对教学目标理解片面化

问题:教学目标中三维目标分割孤立,彼此缺乏联系。比较普遍的现象有:

其一,“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既不利于知识、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没有价值的,因而是低效、无效的;

其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脱离教学内容和特定情境,孤立地、机械生硬地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种教育是空洞的、无力的,因而也是低效、无效的;

其三,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冷落、忽视了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矫正建议: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更应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既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技能项目,也要有体验过程、掌握学习方法、锻炼综合能力的目标,更要有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人文素质的目标。

2.对教学目标设计大而空

问题: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课堂教学目标的内容大而空,缺乏可操作性,仅通过一节课不可能达到。

矫正建议:课程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是统领和被统领的关系。后者只能且必须是对前者的细化和落实,因此要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否则就难以完成借助于具体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来实现课程目标的任务。

3.对教学目标阐述不准确

问题1:把教学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

矫正建议: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要有相应的动词来描述学生学习的程度与水平。

问题2:教学目标的主体定为教师而不是学生。

矫正建议: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的收获,那么教学目标的编制也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

问题3:过程与方法目标描述不准确。

矫正建议: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目标,其实质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可以习得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学生可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哪些“会学”的本领,比如通过讨论某一问题,从而习得讨论的基本程序。

4.过于专注预设性课堂教学目标,忽视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

矫正建议:没有“生成性目标”的课不是好课。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不能过分强调它的预设性,不能只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考虑到学生有可能思考到的问题,重视教学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新教学目标(也就是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

(北仑区教育局教研室 翁晓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