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侨为“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侨为“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浙源乡于2007年4月被定为上饶市“侨务工作进农村”活动的唯一试点乡镇,而庐坑村作为浙源乡的唯一的“侨爱新村”,其发展对整个村,甚至整个乡、市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据当地村民介绍,医疗队为村民进行了免费的身体检查,还针对部分村民的病情免费发放了治疗药物,上饶市侨务部门为本次义诊活动共投入3万余元。这一历史性的弱点将严重制约着庐坑村的发展。

以侨为“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浙源乡“侨爱新村”庐坑村为例

08学前教育 詹艳红 指导老师 社科部刘晓雄教授

一、引言

自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以来,全国各地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要求,纷纷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潮。高潮期既是成就期,也是矛盾凸显时期。在新农村建设陷入创新无路,活力无源之境地时,全国各地侨办推进“万侨助万村”活动,这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一缕春风。浙源乡于2007年4月被定为上饶市“侨务工作进农村”活动的唯一试点乡镇,而庐坑村作为浙源乡的唯一的“侨爱新村”,其发展对整个村,甚至整个乡、市都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以庐坑村为例,通过对该村利用侨资源发展新农村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庐坑村的乡风更加文明,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同时,我们也发现该村对侨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存在很大的问题,侨资源不仅没得到合理地配置,而且还导致了侨胞投资热情的跌落,这极不利于庐坑村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试图通过实地探究与思考,结合当地的客观实际,为庐坑村的长远发展提供有效的建议意见。

二、侨爱新村——庐坑村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庐坑村简介

庐坑村位于婺源县浙源乡东北部,是江南詹氏发源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故里。全村面积18.5平方公里,有7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人口1 180人,现有侨胞及侨眷221人,是侨乡浙源侨胞、侨眷属的重点聚集地。

2.庐坑村利用侨资资源建设新农村,成就可喜

2006年以来,庐坑村在上饶市侨务部门的精心指导和浙源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开展侨务工作“进农村”活动为契机,结合当地的客观实际,把“为侨服务”和“为民服务相结合”,把侨爱新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庐坑村在引进侨资后,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经过三年多的精心打造,如今的侨爱新村——庐坑村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活和谐,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风更加文明——尊老爱幼“不是美德”,而是习惯。庐坑村民风一贯纯朴,邻里之间团结互助,乡民们认为:“村里的人是家人,村里的事是家事。”2009年7月至9月,在上饶市外侨办的直接指导下,庐坑村开展了“好儿子,好媳妇”的评选活动。村里的一位老人说道:“自从有了‘好儿子,好媳妇’的评选,家里的晚辈们对她越来越孝顺了。现在村里人对老人不尊敬的事儿差不多都没了。”由侨胞出资举办的多种精神文明建设奖项评选活动,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了乡风文明的建设,使尊老爱幼成为每个村民的习惯。

(2)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推进——看病不再难,看病不再贵。2008年10月,上饶市侨务部门积极联系印尼金光集团在庐坑村捐资5万元,并指导庐坑村村干部利用该资金启动卫生所建设。卫生所的建立为庐坑村民提供了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更令人欣喜的是,2009年11月11日,省、市外侨办领导带领“侨爱工程——送温暖医疗队”来庐坑村开展义诊活动。据当地村民介绍,医疗队为村民进行了免费的身体检查,还针对部分村民的病情免费发放了治疗药物,上饶市侨务部门为本次义诊活动共投入3万余元。

(3)最后的“香格里拉”——村容更加整洁,环境更加优美。庐坑村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快环境整治的步伐,在各村道设立了统一的垃圾箱、垃圾处理站。此外,庐坑村还制定了《庐坑村村规民约》:严禁毒鱼、炸鱼,保护河流,维护生态平衡等。现在的庐坑村村容更加整洁、环境更加优美。

三、庐坑村利用侨资源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侨资整合不合理,利用不科学,惠农面比较狭窄

庐坑村新农村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以长远的眼光来看,其成就不仅是短暂的,而且是片面的。首先,侨胞捐赠20万元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捐赠项目多属输血性质,捐赠的杠杆作用不大。特别是没有投入可持续性生产性资产,也没有扶持优势产业,更没有投入到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方面。其次,我们还看到了许多闲置的基础设施,如垃圾箱成了烂铁,路灯成了摆设,健身器材成了废物。这不仅浪费了钱财,还占用了农村生产用地,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依然不高。

2.部分基层干部和乡民误解了“万侨助万村”活动,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思想

通过和庐坑村的村委书记、部分村民的谈话,我们发现一些基层干部和农民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有些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很清楚,甚至能倒背如流,但是说起如何结合侨务工作实际推进建设,不少人表示要等上面布置;多数村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只想靠侨胞捐赠谋福利,而没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自身的有利条件。

3.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不利于侨胞投资的利益最大化

其一,庐坑村处在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交通工具单一,交通运行时间单调,各村落群之间空间距离近,时间距离远,不利于对外交流;其二,农村教育、科研、技术不发达,缺乏良好的投资环境;其三,农村自然灾害频繁,抗灾能力差,灾后损失大,弥补困难。这些都无形中为吸引侨胞和侨资设置了瓶颈。

4.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足”,有侨资无人用,制约了农村的生产发展

通过对庐坑村的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庐坑村人口出现频率最大的就是老人和小孩。而那些年轻的男人和妇女大多出外务工,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单靠一亩三分田不足以谋生。另一方面,侨爱新村的建设需要人,特别是需要那些有思想、有活力的优秀的年轻人,只有他们,才能用发展的眼光把侨资用到实处。

四、影响庐坑村利用侨源建设新农村的原因分析

1.客观原因

(1)农村建设一直是中国经济建设的薄弱环节,三农问题一直困扰着党和政府。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教育发展也极其缓慢。这一历史性的弱点将严重制约着庐坑村的发展。

(2)由于浙源乡政府政策出台较晚,以前没有足够重视侨务工作,侨务工作起步晚,起点低,侨胞对家乡的情感也逐渐减弱。加上收集国内外侨胞资料不完全,以侨为“桥”,桥不够宽、不够长,这一切都不利于深挖侨资源,打好“侨牌”。

(3)乡内侨胞侨眷的生活水平、医疗保障水平较低,2007年才开始进行浙源乡侨务健康卫生、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进侨家的工作,发展至今,还是不够健全。

2.主观原因

(1)侨务工作制度不健全。庐坑村在引进侨资和利用侨资的过程中,未对社会公益项目统一持牌,未激发侨胞捐赠的积极性,未统一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华侨保护政策。例如,侨胞捐赠的部分财产没有备案登记;捐赠财物管理保护措施不到位;捐赠项目规划许可不践诺、不及时,甚至擅改捐赠人意愿;捐赠前后态度不一等。这极大地削弱了侨胞的投资热情和积极性。

(2)农民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只求稳定,不谋发展,加之村民文化知识水平比较低,劳动技能低下,对新农村建设和侨务工作联系的理解不够;而决策者只停留在表层,没有仔细考虑农村的客观情况,建设规划不科学,脱离实际。他们认为只要兴建基础设施就是很好地完成了新农村建设,这也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另外一部分干部急功近利,贪图“政绩”,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手中的权力,为民众谋福利。

(3)宣传工作不到位。农村宣传渠道比较单一,宣传方式主要以实物宣传为主,范围比较小,农民关注度较弱。因此,也导致许多青壮年不明其中的内涵,没有发现农村潜在的发展优势。

(4)农村资源虽多,也很独特,但是资源分布不聚集,优势资源没有得到开发,资源也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同时,农村不仅缺乏高级的管理人才,而且还缺乏健全的监督体系,这也给新农村建设设置了重重障碍。

五、庐坑村在利用侨资源建设新农村的对策措施

1.从当地客观实际分析,加快侨乡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大开发相对接,打好生态牌

(1)以点促面,推动全乡利用侨力,打好“侨牌”,获得侨务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赢。在“侨爱新村”庐坑村取得新突破的形势下,我们要趁热打铁,大力推进侨务工作和新农村建设的接轨。充分利用侨源,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立足实际,发挥地区的独特优势,建设具有浙源乡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浙源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和独特的侨乡文化,是著名的“侨乡”、“书乡”、“茶乡”,也是文化生态旅游的胜地。基于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底蕴,浙源乡的新农村建设必然要与旅游产业结下不解之缘。庐坑村山清水秀,自然环境好,且具有许多古桥和古樟。我们要积极促进庐坑村以侨为“桥”,以“侨”引客,创新宣传,新农村庐坑村将与世界接轨,独具新的生命力。

2.从政府和侨务办分析,政府要发挥政策调动、资金使用的杠杆作用,侨务办要积极发挥桥梁作用,促进侨务工作与新农村的对接

首先,政府要制定科学的侨资保护、管理和使用的制度,统一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和华侨权益保护政策。其次,侨务办要积极发挥桥梁作用,整合资源,联合农业、交通等部门的力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还要鼓励政府部门配套出台优惠政策,调动侨胞参与助建新农村的积极性,做到上下联动,联成合力,促进新农村的建设。最后,在资金的使用中,既要充分尊重捐赠人的个人意愿,使捐赠人的意愿得到最大程度实现,又要做到资金的科学合理选用,还要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设法留住外出务工人员,为其进行培训,充分利用本地劳动力,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从当地村民分析,村民要积极参与到新农村建设和侨务工作的实际中来

侨爱新村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侨力和地方的积极性、群众参与的主动性。“侨爱新村”是引导侨力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而人民群众则是这个平台的演绎者。当地村民要转变传统观念,自发地学习相关的农业技能和知识,自觉地提高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向政府提供宝贵的建议。同时,农民群众还要和政府、侨务办形成三位一体的合力,共同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

4.以村为基地,侨为媒介,以产业发展为抓手,发展独特的“鱼塘”循环经济

“以侨助村”要以产业发展为建设重点,只有培植出支撑村级经济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增强该村的“造血”功能,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侨爱新村”庐坑村的鱼塘资源相当丰富,据估计有180多口,基本沿河挖塘,塘内养鱼。然而,以往的鱼塘模式只用于满足农户自己的需求,如过节送礼等,既缺乏经济效益,也不利于雨季防洪等。通过结合书本知识,我们完全可以学习珠三角基塘农业发展模式。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我们可以在庐坑村种上甘蔗和果树,把塘泥用于植物的肥料,植物可以为鱼提供所需饲料,减少人工割鱼草的数量。同时,植物的种植可以为汛期防洪、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环境提供重要的保障。利用新的基塘农业模式和科学的方法,可以使农副产品种类更加多样化,质量更加提高,竞争力更强。

此外,根据庐坑村村委书记的介绍,庐坑村在今后将大力发展果园、农家乐等,现代化的农业也将是旅游观光的项目之一。

5.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浙源乡政府应该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培养科技人才。与此同时,政府还应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免费的职业培训等,鼓励和吸引优秀人才回村共同建设新农村,以便科学合理的利用侨资源。

六、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是热点,也是难点。在全国各地推进“万侨助万村”活动的契机下,新农村建设又有了新的活力。新农村建设和侨务工作的结合是一个创新,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难题,对其研究为达到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加快侨务工作的进展的双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只是从庐坑村利用侨资源建设新农村入手,分析问题找出对策,各个省和地区的农村情况和侨务工作存在差异,因此各地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未必能囊括其中,而解决的对策也未能详尽阐述,但新农村建设问题和侨务工作问题关系着整个国家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注:本文获2010年度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三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