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的古代教学管理制度

我国的古代教学管理制度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国大学虽然是近代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的产物,但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在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早已形成了一些与西方、与现代高等教育有所不同的特点,其教学管理思想早已放射出人性的光辉,并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展。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探索的教育家,他既是教师,又是学校的管理者。同时,孔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从理论高度来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教育家。

一、我国的古代教学管理制度

在我国大学虽然是近代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的产物,但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在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中,早已形成了一些与西方、与现代高等教育有所不同的特点,其教学管理思想早已放射出人性的光辉,并影响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值得我们研究、继承和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以“仁爱”为核心的教学管理制度

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是教人如何做人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完美人格。孔子施教,以人之所以为人来教人,处处体现了他的“仁爱”思想。孔子提倡“有数无类”的办学方针,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他对学生的管理主张来去自由。他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对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进行探索的教育家,他既是教师,又是学校的管理者。同时,孔子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从理论高度来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教育家。从《论语》记载可知,他对人的性格、智力、情感、意志、动机都有一定的论述。他强调了环境、教育对人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还从人的才能有不同的发展倾向出发,将弟子按其所长分为德行、语言、政事、文学等不同类别,并在每个方面都培养出一批优秀弟子。孔子的教学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立志。孔子提出求学须先立志,以解决人的求学动机,使之具有内在的动力。立志最能体现人的主体性

(2)乐学。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以学为乐的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要不耻下问。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2]在教学管理方面,孔子除了强调“礼”对学生的约束外,还强调通过“乐”来培育他们的思想感情。《论语·泰伯》中的“立于礼,成于乐”就说明了“礼”和“乐”的管理层次。孔子把“乐”的管理作用看得很重,认为“礼”的管理是在做人的规范上、处事的尺度上对学生进行约束、管理,而“乐”是在人的感情深处进行强化。另外,孔子还通过“集体教学”和“游历教学”等将“乐学”实施于教学中,他在周游列国时,同行的弟子有数十人,从中可以深深感受到游学野外的愉悦。

(3)因材施教。孔子尊重学生个性,以个别教学为主,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施教,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认为,教人必先知人,即作为导师要深知学生的理想、性格、能力及他们的长处和短处,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因材”必“因人”,就是从学生实际出发,包括学生本身的实际和他们所处的时间、地点、年龄特征以及学生的身心状况的实际。例如对于积极上进的颜回,则整日与之讲学,因而使“回也终日不违如愚”,[3]对于自我要求不严而“昼寝”的宰予,则用“朽木不可雕”[4]的严厉批评督促他学习。孔子的因材施教,不以完成自己预定的教学任务为满足,而是注重学生的个性,充分地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专长,也充分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使人性得到全面发展。

(4)自我管理。孔子及其弟子们很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其弟子曾参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5]学生以孔子言传身教作为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随时反省、规范自己,使自己不敢放任。

(5)启发教学。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先表达了启发式原则:“不愤不启,不排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及,则不复也。”[6]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帮助学生开启知识之门,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学会举一反三,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孔子最常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循循善诱,他常常激励学生,注重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他善于发现和珍视学生的优点,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向上,不强迫学生接受他的观点,即使学生暂时不理解、不接受也不生气。

(6)“爱教爱生”。孔子在教师管理方面充分体现了人性道德思想。孔子强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热爱学生”。孔子认为教师只有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作学生的表率,才能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论语·子路》中的“荀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立足于自身修养和出众的德才及理性自觉,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因此,管理是感化,感化须从管理者自身做起。同时,孔子尤为关注那些家境不幸、自卑感强的学生。据《孔子家语·弟子解》上记载,仲弓(即冉雍)“生于不肖之父”,但“雍也可使南面”,即雍具有帝王之才,可治理天下,可见孔子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平等相待。孔子和学生的关系堪称教育史上之典范。

2.以学术自由为特征的学宫的教学管理制度

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中国教育史上创办最早、历时最长的实行自由讲学、自主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学术自由和自主办学方面很有特色。李国钧等在《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1卷)中描述到:齐士在稷下学宫“采取的是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择其善者而从之的政策”,“鼓励学者们积极探索,大胆阐述自己的理论主张,对时政可以任意批评乃至抨击”,“既不独尊某家某派,也不排斥某家某派,来者不拒,只要议论合理,便加以采纳,即使议论不合己意,也并不加罪”。提倡自由辩论,“虽然说各学派在稷下学宫均占据了一定地位,在齐士面前也是一律平等的,但在长期争鸣的过程中,也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各学派要使自己的学说得到公认,不得不通过公开的辩论,以理服人”。在学宫所召开的“期会”中,不仅全校教师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参加,学生也可参加驳难辩论。这种在学术上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活跃了当时的学术思想。还主张“来去自由,学无常师”。“前来稷下学宫的,既有个别游学,也有集团游学的情况。可以随时请求加入,也随时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学生到稷下学宫后,不限于跟一个先生,其他先生讲学也可以听讲请教。这种灵活的教学制度,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各种学说,打破了学术流派的局限。”[7]

3.汉、宋时期,以教学组织灵活为特征的私学的教学管理制度

汉代太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比较灵活。一是班级教学,因为当时学生多,教师少。这种形式没有严格的年级区分,突破了个别教学的限制,是教学形式的一大创新。二是高才生和老生辅导成绩差的学生和新生,这是太学教学形式的又一创新,代讲的“高才生和老生”称为“都讲生”。三是学生自学和互相讨论,倡导学生之间的自由研讨、辩论和相互质疑问难,这是最主要的方式。另外,太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自学或作专题研究,如张衡研究天文、数学,成为汉代的大科学家。汉代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私学也是自由讲学、自主办学。私学的教学活动比较富有生气,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师生均可以各抒己见,不同学派和学风的私学可以在平等的地位上通过竞争和论辩得到改善和发展。

宋代太学的教学规章制度已经形成和完善,并达到制度化的程度。太学规定了太学生的学习年限和听讲日限,成绩合格才能毕业;太学里还推广宋代著名教育家胡援创造的分斋教学法。[8]所谓“分斋”,就是分科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专业兴趣设置课程,因材施教。太学还实行王安石创造的“三舍法”[9],即刚入学为外舍生,学习成绩合格升入内舍,内舍成绩合格再升上舍,上舍成绩合格才能毕业。这实际上就是按学生学业程度编班,依考试成绩升级。“分斋教学法”和“三舍法”是教育史上最早出现的按专业、班级授课的教学制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