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微探

中国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微探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而,笔者也选择了这一较新颖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语文探究活动,即研究中国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诗词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可以起到渲染诗情、拓展意境、强化情感的作用,从而达到言志的效果。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诗词中“数字”的运用,从而可以帮助全面了解作品的内涵,获得更多独特的审美感受。

中国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微探——由湖北省高考话题作文想到

武汉市第二中学 徐 燕

汉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数学中一个简简单单的数字,移用到文学中,便可思载万千,“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由此,“三”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话题,引来无数高考学子“竞折腰”,围绕着“三”,一个又一个的奇思妙想、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孕育而生。因而,笔者也选择了这一较新颖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语文探究活动,即研究中国古诗词中数字的运用。从而,有了一些发现。

一、诗词中数词的确指

诗词中不乏数词的运用是直接指明数量的,是一种确指,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一诗中有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弦动紫皇。”中“十二门前”指长安,因为长安城四面各三门,共有十二门;而“二十三弦”指的则是箜篌,箜篌有各种样式,其中一种叫竖箜篌,体曲而长,有二十三弦。故,此诗中的数词是通过一种确指来指代事物的。

又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中的“二十三年”就确指的诗人被贬谪的漫长岁月。

当然,尽管是确指,但还是传达出除指示数量之外的暗含意味,绝非干涩的一个数字而已,或名物状形,或抒写绵绵忧思,承载着数字以外的意蕴。

二、数字的运用还有点明题旨、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家都熟悉的“一字师”的佳话。齐已《早梅》一诗有一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数”字改为“一”字。一字之改,意境却完全不同,“一”比原来的“数”字更能突出诗歌的主旨,真是“一”字曲尽其妙,意味深长。

此外,还如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一诗,“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惟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当他看到满院盛开的红牡丹时,想到有一天会枝残叶败,红衰香褪,禁不住无限感伤。到了晚上,遍数群花,“惟有两枝残”,惟有“两枝”,语气肯定,数字确切,而惟其如此精细,才见出诗人惜花之情深,准确地刻画了诗人留连忘返的情景,诗人怜花爱花的一片痴情已抒发得淋漓尽致。

三、数字的运用起到夸张、虚化烘托的作用

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的白发显出作者愁的程度,寄寓了他浓重愁苦的郁愤之情。这种夸张,表面看来不似真实,却又胜似真实。它不等于生活中的真实,不用科学家拿着一座精密的测量仪器去验证,而是一种艺术的真实,需要我们怀着一颗诗心去体悟。正是巧妙地运用数词所产生的夸张效果,使作者加深了对“愁”这一抽象感情的理解,也创设出诗歌独特的意境。

此外,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也新奇而大胆地概括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这种夸张的数词的思维,直至现在仍能证明它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老少妇孺皆能运用于日常话语中。

四、巧妙地化用数词的加减式的思维,化虚为实,余韵无穷

最典型的就是苏轼一首著名的咏物词《水龙吟·似花还是非花》中的:“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意即那点缀春色的杨花,大部分化作了尘土,小部分化作浮萍,随着流水逝去了。作者巧妙地化用数词的加减关系,在虚虚实实中,在奇妙的想象兼以极度的夸张中,诗句的得来真不能用常理来衡量,否则,便是对词意的一种极大的束缚甚至是亵渎,而诗词的意境正是在数词中得以无限的延展。正是这种数字的妙用,传达出作者无限的惜花伤春之情,至此,杨花的最终归宿和词人的满腔惜春之情水乳交融,并深深地铭刻在每一位读者的心中。

当然,在古汉语中,“三”、“九”也泛指多。这就不再赘述。

总之,在诗词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里,不妨从数字运用的角度来寻找诗词赏析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切入点,毕竟,古诗词中数词的运用还是比较常见的。诗词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可以起到渲染诗情、拓展意境、强化情感的作用,从而达到言志的效果。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诗词中“数字”的运用,从而可以帮助全面了解作品的内涵,获得更多独特的审美感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