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诗词中的“潮”

古诗词中的“潮”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潮,金文写作“”,从、从水,是(暮)之省,表示日暮出现了潮水。人类对潮汐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潮头高达3.5米,潮落可达八九米。踫头潮是当潮水被沙滩截为两段,而后越过沙滩,再度交汇,这时潮头如乍起的悬空瀑布,高达数千米而后回落。夜潮别有情致,“夜潮留向月中看”是有道理的。钱塘潮又称“胥涛”,胥指伍子胥,春秋楚国人。

潮,金文写作“”,从、从水,是(暮)之省,表示日暮出现了潮水。后引申为朝夕之“朝”、朝拜之“朝”。最后才出现带三点水的潮水之“潮”。

人类对潮汐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由于历史的局限,古人以为海水涨潮是“海蚯入穴”,有说是大地喘息,海水随气进退,也有说是“子胥扬波”等等。应该说潮水的涨落,是由于月球、太阳的引力,地球自转的离心力和特定地形所形成的。简单地说,海水发生规律性涨落,是受了月球、太阳、地球间引力的影响所致。再说大潮形成必具三个条件:一是江河须滨海,二是河口必须箕形,三是河口必须甚浅,还须沙礁横梗

潮的涨落是有一定规律的。唐代窦叔蒙《海潮志》说:“一晦一明,再潮再汐。”白居易《咏潮》诗曰:“早潮才罢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一年的大潮,也有固定的时间,这就是当太阳、月亮、地球运行到三点一线时,这就是日月引力一致的大潮日。具体说就是每年阴历八月十八日,这天潮势最大。潮的涨落规律,应期不爽。也正如前人所说,潮汐往来,乃天地之至信。唐代李益《江南曲》就有“早知潮有信,嫁于弄潮儿”的诗句。

潮与汐相对说,汐指晚上夜间的潮水。《梦溪笔谈》:“月正午而生者为潮,则正子而生者为汐。”

我国钱塘江潮,可谓天下之伟观。这与杭州湾喇叭口的地形有关。潮头高达3.5米,潮落可达八九米。真可谓天下壮观。北美的科罗拉多河,南美的亚马孙河潮势都不小,尤其是亚马孙河,潮涌强度可比钱塘。但钱塘江潮在江口摆动频繁,潮涌景观变化万千,这又不同于亚马孙河。

前代作家写潮的诗文很多,宋代周密的《观潮》尤为有名。他说:“方其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曰:“海涌银为廓,江横玉系腰。”明代谢肇淛(zhè)在《五杂俎》中,写潮也很有特色:“钱塘潮初望之一片青气,稍近则茫茫白色,其声如雷,其势如山,吼掷狂奔,一瞬至岸。如崩山倒屋之状,三跃而定,则横江千里,水天一色矣。近岸一带人居,潮至浪花直喷屋上,檐溜若骤雨然,初视之令人心悸,其景界甚似扁舟犯怒涨下黯淡滩时也。”

钱塘潮有初潮、一线潮、踫头潮、反头潮之分,钱塘潮诸多奇特景观也在于此。所谓初潮,指潮头初来,而尚未形成一线时,它横江而来,呼啸奔腾,气势非凡。元人杨载这样描述:“潮头初起壮如何,如冈如阜乍有无。”人们欣赏初潮,既看潮势,还看它若断若续的特有情致。一线潮指潮头形成一线,平铺西向,所谓“素练横江”,两边江水依然东向,紧接着潮头如群马狂奔,风驰电掣,继而玉城雪岭,碎玉满天。踫头潮是当潮水被沙滩截为两段,而后越过沙滩,再度交汇,这时潮头如乍起的悬空瀑布,高达数千米而后回落。反头潮是潮头迫击大坝而后形成。那真是震天撼地,飞雪横空。夜潮别有情致,“夜潮留向月中看”是有道理的。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一线潮金光四射,大潮逼近时,会感到天震地颤,水天一色。浩浩江水,汹涌而上,十万军声半夜潮,排山喷雪,摄人魂魄。

看潮不只是赏景,它还能激励人、鼓舞人。《七发》中“广陵潮”一节,有这样的论说:看潮可“澡溉胸中,洒练五脏,澹澉(洗涤)手足……分决狐疑,发皇耳目”,还能“伸伛、起躄、发、披聋”。如果简单点说,它能荡涤胸襟,振奋精神,开阔眼界,使理念升华。

关于潮的掌故不少。钱塘潮又称“胥涛”,胥指伍子胥,春秋楚国人。其父为楚平王所害,子胥逃吴,佐吴王阖闾败楚,又助夫差败越。后来夫差听信谗言,杀害了伍子胥。《吴越春秋》说,吴王赐子胥属镂之剑而死。后将其尸盛以鸱夷(革囊)之器,投之于江中……子胥之灵因之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论衡》说,夫差煮子胥于镬,盛之于囊,投之于江。民间传说子胥精魂化为潮神,驱水为涛(潮)。清代陈维崧有词说:“纵尚有鸱夷一舸,怕难禁子胥堆雪。”由此,联想到明武宗时,兵部主事王守仁为戴宪劝谏,上书皇上,被太监刘瑾偷阅,遂谪王守仁为贵州龙场驿丞,并欲中途加害。王守仁行至钱塘,发现刘瑾派人尾随其后。为摆脱奸人谋害,王守仁佯装投江,冠带浮水,并遗诗抒发胸中悲愤:“百年臣子恨何极,夜夜涛声泣子胥。”还有一个传说,说的是另一个冤魂文种。文种是越大夫,传一天潮神伍子胥驾涛冲开了文种的坟墓,带文种到海上去遨游。文种助越王勾践灭吴,后被越王赐属镂之剑而死,与伍子胥一样含冤,且死于同一把剑。吴越两个敌国的两位忠臣,两出悲剧,引发了清代黄景仁作诗曰:“吴颠越蹶曾几时,前胥后种谁见之?潮生潮落自终古,我欲停杯一问之。”潮生潮落本是永恒的,吴颠越蹶为什么那么快速,历史的悲剧为什么那样反复出现,诗人难以理解,故而向大潮发问,也是向苍天发问,其感慨为何如呢?一前一后的悲剧后来附会为两度潮。宋代范成大在小矶眺望西兴也有诗:“春潮不管天涯恨,更卷西风暮雨来。”只是范诗所写,并非直截为伍子胥文种申诉,而是为勾践入吴作囚而叹息,因为“西兴”小镇,是勾践入囚吴国之前,告别越国臣民的地方。

再说长江潮,也很奇伟。唐以前长江入海口在镇江、扬州一带,古有海门之称。焦山一侧有海门山,北固山上有望海楼。枚乘《七发》这样描写:“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云气从山口出入),日夜不止。衍溢漂疾,波涌而涛越。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可进也,浩浩溰溰(ái,洁白貌),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可见当年长江潮也很壮美,只是后来江口东移,暗沙阻隔,不及当年;然而潮汐往还,依然如故。

注:

①朱汝曹《长江传》96页,河北大学出版社。

②唐白居易《潮》诗,全诗为:“早潮才罢晚潮来,一月周流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

③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69页,上海书店出版社。

④汉枚乘《七发》见《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

⑤清黄景仁《两当轩集》卷一13页,上海古籍书店。

⑥钟悦《海门潮》,见《新民晚报》1995年9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