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克伯屈博士教育讨论会[]

克伯屈博士教育讨论会[]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目前中国的学校内,欲师生接近,而得彼此互相了解之问题,亟待解决,请问有何最好方法或从何种方向以谋实现此事?我以为,中央集权制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应当随时有各色各种变异。中国现在过渡时代,以中央集权制较为适宜,不过最后的目的还是在地方分权制。

学生之校内工作与校外活动[2]

今日提出题目共有十七个之多。但因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恐不能全讨论到,现在先依次序讨论,往后再选答几个。

(1)倘承认“教育即生活而非生活之准备”之原则,试问大学生参加社会事务,亦即校外活动——究以至何限度为宜?

我们可以先引用一条普通的原则——在中国可用,在美国也可用的——来说明本问题。

E1E2代表两个极端——前者专注校外活动,后者专注校内工作。倘若全副精神贯注在校外活动上而不管校内工作,就学不到学校里所应学的东西。倘若专门埋头读书,而不问世事,则不免和社会隔膜。倘若站在中间(m),则双方兼顾各得其半。

教育本来一部分是校内工作,一部分是校外活动。但是究竟二者之问题成如何比例,很难确定。不过我的意思是,校内工作应该比校外活动多些,至于究竟如何,还要看各人所处的环境而定。倘若你能从外界接触得到好处,那你就不妨多注重社会活动:例如,在清华大学附近研究乡村生活、乡村事业等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

从他方面看来,倘只顾埋头读书,就不免有闭户造车的危险。

所以理想的教育还是应该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校内工作上面。同时用一部分时间将所学的东西到社会去练习。在埃及开罗有一社会学班,研究乡间疾病及一些问题。这是极有用的工作。

克博士说到这里在座有人发言:应该使学生多与外界接触。

克博士答曰:不错,但课外活动应受教师之指导;否则好比“为了房子而失去城市”(lose towns for houses),何等危险。

(2)教育之目的即在发展完全人格。试问课内活动与课外活动问题是否有如现时所说之区别?设如不然,则组织课程之新基础安在?

我的意思,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在进步的学校里已经逐渐将从前认为是课外活动的引进课内来了;例如,在美国,学生编辑校刊,对于他们英文的帮助,比寻常英文功课还大些。学校并没有强迫学生,而学生自动地去做,所以编制课程的时候我们应当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目的。否则,施行课程,就很困难。

有人发问:课外作业固然是好的,但是要摆在正式课程里恐怕不免破坏课程?

克氏答:倘若课外作业是真正有教育上价值的,尽可排在正式课程里去。关于这一层,我可以介绍满恩(Mearns)著的《创造的青年》(Creative Youth)。里面叙述林肯学校学生课外作业时的情形很详细。

(3)在目前中国的学校内,欲师生接近,而得彼此互相了解之问题,亟待解决,请问有何最好方法或从何种方向以谋实现此事?

我以为最好的方法:(一)教师注重受教育者——学生本身,而不必专门注重教材上。(二)编制课程时,须详加选择,使学生感觉课程是合于他们的,感觉教师确是为他们出力的。同时还要了解并辅助学生、同情学生,对于他们的要求也不要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以外。这是我的教学法原则之一。

我们可以采取强迫的办法,也可以采取自动的办法:最好还是系右图所指示的方向,逐渐顾到学生好的目的,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但这不过是一种大概的原则而已。

在学生方面,应该体谅教师,批评教师不可太苛。对于分数和考试,亦不可处处怨先生。

(4)讲演制如何?讨论制与会话制哪个好些?讨论制下每班可容多少学生?

我的意思,讲演制应该取消。关于第二个小问题,我以为,倘若专教学生背课本,就不成为教学。最好教学生先有相当预备然后上堂讨论,例如教自然科学,实验的时候可让学生分组去做,然后大众集合讨论。此法很好,因为他包括讨论法。

至于讨论时,每班能容多少学生,完全看教员而定。据我个人的经验而论,同时统领二百人讨论也不算很难。

有人发问:像清华大学这样初办的学校里,有什么最好的方法使师生间能够合作?

克氏答:教员方面,不应该持监督学生的态度,学生方面亦应自己随处检点。这样一来,实际上就无所谓训练了。学生自治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曾忆某地某校,向例不许学生在寝室内吸烟,某生犯禁,学校并未加以干涉,同学中有人劝告他,起初他不肯听,后来这同学告诉他说,不许在室内吸烟是本校多年的风气,你假如诚心爱护学校,我想你绝不肯破坏这良好的校风。这个学生,后来竟为所动,再也不在寝室内吸烟了。诸如此类的事不止一端,学生一天一天养成自己互相监管互相劝告的风气,校中师长再加以指导。他们学校里,不用什么监学,不用什么管理而秩序很好。这样,无形中就养成我们希望的师生合作。

(5)倘“训育之事最好须以身作则,而非仅仅灌输训条”为健全之原则,试问大学中之伦理讲演应居何种地位?并宜如何排列教材?

我的意思,不论以身作则或灌输训条都不是好方法。要想学生有端正的品行,应该先使他们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要想他们知道一层,应使他们过道德的、合乎伦理的生活。为方便起见,我可讲两种方法:

(一)偶然可以行几次理性的伦理讲演,以鼓励学生,使他们来实地试行。但此讲演绝不可太多,因为讲演是一种兴奋剂,服用的次数愈多,所需要的分量愈大而难以为继。

(二)随时仔细观察学生的思想行为,如遇有不当之处,即斟酌情形,对他们讲解同时再介绍他们念几本伦理的书籍,将心得和同学互相讨论。念书之时,应随时考查书中所言,有没有与实际行为相出入之处。总之,练习而得满意(practice with satisfaction),方能真正学到德行。

(以下两题系用克博士所主张的讨论法来讨论——记者记)

(6)在目前之中国,学生应否参预政治?藉曰然,应如何参预?参预又以至何程度为当?

(甲)正面理由如下:

一、教育即是生活,政治生活乃人类生活之一方面,所以学生应该感觉兴趣参预之。倘若离开学校后,方开始参加政治,未免太晚。

二、政治生活,对于学生有教育上之价值。

三、目前中国人民大部分目不识丁,对于国家大事多不明了。学生为国中知识阶级,应负领袖之责。

(乙)反面理由如下:

一、目前中国的政党,派别很多,内幕亦极其复杂。学生对之固应发生兴趣,但不宜竟行参加,因为政党的起伏无定,学生参加甲派政党则敌派当政时,学校必遭株连。

二、学生在校时,学业未成,对于政治问题无彻底了解之能力,所以应当等到毕业后再参与政治。

克博士之评论如后:

学生参政有利有弊;我们应该想法得到利益而避免弊端——虽然不能完全避免。这个问题,可以从四个方向说。

从教育的立足点看来,学生对于政治发生兴趣而在能力范围内参预,是很应该的,但是必以不妨碍学校及他人为限。

(7)在中国中央集权制之教育行政是否较地方分权制之教育为优?理由安在?

(甲)正面(即赞成中央集权制)理由如下:

一、中央集权制可以使全国学校的程度一致。

二、中央集权制可以使国民的教育机会均等。

三、中央集权制可以增进教育行政上的效率。

(乙)反面(即赞成地方分权制)理由如下:

一、地方分权制能适合地方之需要。

二、地方分权制可以使地方人民对于教育事业发生直接的兴趣。

三、地方分权制能使教育独立——不致卷入政治漩涡。

我以为,中央集权制不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应当随时有各色各种变异。各地方应该有做各种试验的自由。中国现在过渡时代,以中央集权制较为适宜,不过最后的目的还是在地方分权制。

[1]题目为编著者自拟.

[2]克伯屈于1927年5月4日在清华大学的讨论会,王政、邵振甫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