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是立体的

孩子是立体的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坚信,壮壮是可以改掉缺点的,札记中叙述了我寻求家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使壮壮变化的过程。

一、孩子是立体的
——由三个叙事透视自己渐变的学生观

李晓琦(1)

“怎么这么简单的事做不到?”——这是教师从教必然经历的过程,晓琦老师也不例外,不过恰恰是这种困惑引发她的思考:从意识到反思再到实践、从孤立看问题到将事物联系起来,恰恰是这种思维习惯,让她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img86

图4-1 学生观的转变

中关村第四小学这个大家庭鼓励成员之间思想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这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很重要。在开放和坦诚的互动中,我认为十分关键的是,一个人要不断审视自己认同什么、为什么认同,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常常陷入迷惘,不知道自己要选择什么,我想,走出迷惘并明确选择的前提是“我知道我是谁”,我要了解自己眼中的学生是怎样的、我为什么这样认识学生,我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我的实际做法和理想中的做法有冲突吗,等等,这其中隐含了自己怎样的学生观和价值选择。我想,学生观从自己第一天做老师开始就形成了,只不过在没有被认真审视之前这些认识显得零散和模糊。四小学习发展共同体鼓励反思的研究文化使我有机会从自己的叙事中透视渐变的学生观,从而成为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的老师。

叙事1:壮壮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壮壮是一个很壮实的小伙子,个头儿在班里数一数二,可我发现壮壮总难以安静下来。

新生入学,壮壮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坐在座位上没有片刻安稳,手里还爱摆弄着玩物,多次提醒也不奏效,不得已,我把他调到了离我最近的位置,可我一扭身,便找不到他,原来壮壮爬到了桌子底下。为此,我伤透了脑筋。

壮壮妈妈告诉我壮壮从小就爱动,当我问及壮壮有何爱好或特长时,他妈妈对我说,壮壮喜欢数学,现在已经会算乘法,当时我很惊讶,心想何不将这一点作为我工作的突破口。

我找到了教数学的刘老师,根据壮壮的情况,讨论帮助他的良策——给壮壮以表现机会。一次正逢我听本班数学课,刘老师问大家“小组6个人,每人5个圆片,一共多少个?”同学们开始掰着手指头,算了起来,刘老师走到壮壮身边,“壮壮,你愿意帮帮大家吗?”壮壮脱口而出:“一共是30个圆片。”同学们对壮壮的表现吃惊不已,刘老师因势利导:“壮壮,你真棒,算得又快又准,希望你上课能专心听讲。”接下来的半节课,壮壮果然坐得很好,上课能积极发言,看得出,这一次成功的表现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激励。

我走近壮壮是在一次活动课上,我有意和壮壮坐在一起,配合默契地完成了一幅作品,其间,我们聊了很多心里话。壮壮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这并不是他的错,关键在于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这需要老师放下架子,用真诚的爱去换取他的信赖,帮他系上纽扣,一个小小举动都能让他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我相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壮壮在一点点转变,上课专注多了,有时忍不住做小动作,一个暗示目光便能告诉他该怎么做。走路不再东张西望,睡觉也安稳多了,我联系了科任老师,生活老师,小班干部,对壮壮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在本周末的品德评定中,壮壮的“荣誉卡”上扣上了入学以来的第一朵小红花。

壮壮的转变给了我很多启发,不要放弃那些特殊的孩子,他们需要帮助、理解和周围人对他们的承认,老师对他们的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在我今后的从师生涯中,会遇到许多大大小小、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我相信,老师的爱心可以创造奇迹。

这篇札记写在我刚刚参加工作那年,那时我对孩子们的事情充满了好奇,但对于学生课上爬到桌子下面的行为是不曾料到的,因此壮壮是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孩子。然而壮壮的状况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糟糕,在数学课上的壮壮精神抖擞,还有一次,生活老师告诉我,所有男生中壮壮的东西收拾得最整齐,我和数学刘老师经常谈到他,刘老师说,壮壮写作业时很认真,作业非常整洁。我坚信,壮壮是可以改掉缺点的,札记中叙述了我寻求家长和其他老师的帮助,使壮壮变化的过程。

叙事2:“我的心是一个圆”

镜头一:

第一节课是体育课,孩子们都到走廊上站队,我正要往教室里看看还有谁落在后面,突然身后孩子们一阵乱叫——他们打起来了,是A和另外一个男孩儿。没等我问,他们已经开始为自己辩解了——一个说“是他先打我的”,一个说“他不动我,我怎么会打他”,A还在辩解的空当狠狠地打了那个男孩一下,我连忙把他们俩拉开。

A突然冲到队伍里,一阵乱拳,原本整齐队伍被打得像一块被打碎的玻璃,尖叫声在清晨的校园显得格外刺耳。

镜头二:

走廊上,A居然骑在B的身上,向B挥舞着拳头,这时C从教室跑出来,拿着一把笤帚向A砸去。事后,我问及这件事的起因,原来是B动了A的一把玩具小手枪惹怒了A。

这件事过后不久,A因为怀疑D拿了他的东西,就怒气冲冲地跑到D面前,其他孩子看到了,连忙喊道:“A又要发疯了!”A听了更激动了,像一头发怒的小狮子,见到谁都想打,甚至摔了椅子,教室乱作一团。

不久,课间,A趴在桌子上,好像在哭。一位老师拉着一个高年级同学过来对我说,这位高年级的同学看到A正在人多的地方抡跳绳,就上前制止,A不满,便狠狠咬住那位同学的胳膊,在人家的胳膊上咬了两排透着血的牙印。A并没有道歉的意思。于是我让他先在办公室冷静一下,他说在家里妈妈生气的时候,也会动手打他,我对他说,我们相信你是一个懂道理的孩子。他仿佛被这句话触动了,眼泪顿时流了出来,说自己之所以当时没有道歉,是觉得自己没脸,不好意思。第二天,我对他说,我带你去向那位大哥哥道歉,尊重他的意思,没让其他同学看到,他很诚挚地向那位同学说了声“对不起”。

镜头三:

E在体育馆拾羽毛球,F认为这是不应该做的事情,就动手与E扭打在一起,两人打得不可开交,G也跑过来帮忙,三个人都很激动,其中一个孩子的脖子被抓伤了。

这是个什么问题

我对这些现象的初步判断是: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时出现了问题。我想,学生打架固然是不对的,但谴责绝不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因为孩子并不是不知道打架不对,所以不必过多强调“打架不对,不能打架”。而当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这么做”的时候,即使他知道这样做不对,也有可能照做不误。

孩子为什么会动手打人?他有什么不方便告诉别人的烦恼吗?我对这个问题的判断是否正确呢?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主要方法就是坦诚对话。

与学生的访谈

访谈片段1:

L:为什么这么生气?

A:因为他们惹我,其实我不生气,他们说我,我才生气的。

L:生气的时候可以怎么办?

A:我知道不应该打人,可是在他们惹我的时候,我也会用暴力的方式。

访谈片段2:

D:是E先打我的!

E:我不是想打你,我是想和你玩,不是打你,真的。

访谈片段3:

L:你有知心朋友吗?

Q:没有,我也不需要知心朋友。

L:妈妈是你的知心朋友吗?

Q:不完全是,如果把我的心比作一个圆,妈妈只知道半个圆。

访谈片段4:

L:你和Y刚才怎么了?

A:李老师,已经没事了,我们的问题自己解决了。

Y:对,已经解决了。

访谈片段5:

班里有一个评价表,其中一项是自我评价,康康以双胞胎姐姐的身份写下了给自己的话,我问她为什么这样写。她说,我特别希望有一个双胞胎姐姐,我可以在魔镜里看到她。

我们共同讨论: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

孩子在烦恼、生气的时候之所以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可能有几个原因:家庭影响,父母曾经采用过这种方式对待过他们;对教师的不信任,更愿意自己解决问题,于是对做法有欠思考;反思自己,我常常鼓励孩子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可能这也导致一些孩子采用不恰当方式的原因,而我并没有及时引导。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我们围绕“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展开了讨论,我对孩子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高兴、伤心、生气的时候,这并没有错,但一定需要用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学生通过讨论提炼了几种做法:

高兴:告诉别人,和别人分享快乐。

   写在日记里。

   记在心里。

难过:洗把脸。

   想想高兴的事情。

   反省一下自己。

生气:想想事情的经过,思考一下自己的问题。

   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要伤害别人。

学生还说,如果身边有同学有过激的行为,不应该嘲笑他,而应该在他冷静之后找他谈一谈,相信他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其实,孩子们提的上述做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孩子,也不必要像规章制度那样严格执行,但这次讨论提供给孩子思考问题的机会,反思这个问题过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他们会知道怎样面对。随着与孩子们情感的加深,我们逐渐增进了了解和信任,他们愿意寻求并且知道怎样寻求老师和同伴的帮助,我也在日常生活中向学生渗透一种观念:每个人都可以追求快乐,但不能让别人不快乐。这是社会人与人相处的一条基本准则。这句话开始成为他们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的箴言,也逐渐被他们理解和信奉。

陷入思考

学生的问题不是以某一个命题,比如“这是情绪表达的问题”孤立存在的。当我们期待解决问题并出现令人满意的结果时,会不会容易忽视更重要的问题?

纪伯伦在《论孩子》一文中写道:你们可把爱给予他们,却不能给予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思想。你们能够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于明日的华屋,那是你们无法想见的,即使在梦中。你们可以努力以求像他们,但不要试图让他们像你们,因为生命不能退步,不能滞留在昨天。这段话让我反思自己:作为老师,我希望干涉他们的行为和思想,希望他们按照我说的去想、去做,可我又有多少自信告诉自己:我已经很了解我的学生们了。我开始思考学生的心灵世界应该怎样得到关照、这种关照应该有怎样的尺度等问题。

发现:学生是立体的

我试图通过叙事、追问和解释来探查自己的学生观。

表4-1 通过叙事、追问和解释探查学生观

img87

审视:学生观的变化

“学生是一个独特的人”——我在任职之初就有过这样的表达,但那毕竟是书上的观点、别人口里的话,不能在自己的实践中充分体现。而现在,我认为孩子是立体的,从实践中可以找到我对这个观点的诠释。

故事链接

自己整理

“10以内的加减法”学完了,要制作“整理表”,教研组交流时,大家感觉这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好机会。我们形成了如下的计划:先让学生自己列出10以内的加法的算式,然后分小组合作,整理10以内的加法算式并粘贴在表格上。最后小组展示,并介绍排列规律。然后自己完成减法。

课前,我们先准备10以内的加法的所有算式,并剪了下来;先让学生独立算出结果,然后小组为单位开始找规律,学生先是分类,一类的放在一起。然后找表格,根据上课时找到的规律所属格子,找到位置以后再粘贴。

在整理10以内减法表时,我提出了新的要求,能独立整理的孩子独立整理,有困难的孩子合作完成,也可以请求老师或家长的帮助;结果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选择了独立整理,并且整理出了多种排列形式的减法表。

这是开学以来小组合作最成功的一次学习,有的小组将得数相同的算式涂上相同的颜色,学生感到很有乐趣!

(中关村第四小学教师 李秀颖)

【注释】

(1)李晓琦,1979年生人,出生于教师之家的我在读研究生之前也是一名小学老师,那五年的教师经历既让我体验到了为人师的幸福,也让我对未来有些许模糊,三年的研究生生活让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了更清醒的认识,2006年加入四小团队的我期待能在追求卓越的教师成长之路上走得更扎实、更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