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广泛依赖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基础条件,适度发展。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要更好的适应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

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靠教育,而且生产关系各环节的改善与提高也要靠教育。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广泛依赖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发展同样具有一定的制约性,这不仅体现在用于教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上,而且体现在社会运行方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因此,教育既不能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脱离和超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承受能力,而盲目发展。教育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基础条件,适度发展。

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要更好的适应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若游离于整个社会系统之外,与经济、科技等其他社会系统不相适应则是不可能的,也是无法为社会服务的。必须把教育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取得社会各方面的统筹协调发展。

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思维属性的辩证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产基础上,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文明基础上,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的相互关系。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维属性决定了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精神文明基础之上,体现了和谐社会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是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把人们从这种社会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社会前提,而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然结果。

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在农村,如何使农村人口充分用于生产建设中,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使他们能够人人有业,人人乐业,人人都为家乡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成为社会的负担,是目前农村建设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大问题。我们知道,经济建设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和制约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因而也推动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具体地来说,经济对教育的发展起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办教育需要相应的人力和物力,学校的数量、规模、人数及学生受教育的时间年限,都受制于经济水平的制约。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无法保证学校办学所需的费用,无法保证教育所需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所需条件,教育就很难办好。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1〕社会经济发展到什么水平,教育才能发展到什么水平,如果离开了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盲目发展教育,必然会陷入教育发展的误区。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经济水平的提高,经济力量的增强,生活条件的改善,不仅要求教育为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人力的保障,而且也会不断激发人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动机,人们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伴随物质生活水平会越来越高。

一方面,我国农村经济的落后,教育受其影响而落后于城市。农村经济大多以农业生产为主,从前面的城乡经济发展的数据我们知道,农村里仅靠农业生产是不能使农村走出困境和发展农村的,还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所以我国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经济十分落后,而我国的义务教育投资体制又使得农村的教育处于劣势。大多数农村学校无法满足城乡一体化的教育形式所需的人力和物力,导致教育无法达到应有的目标。

另一方面,农民自身贫穷而无力支持儿童受教育使得农村教育更显落后。由于农村经济较为落后、人均消费水平远远低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许多农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孩子。面对日益昂贵的教育费用,农民对教育的期待越来越实际,他们期望通过教育改变孩子们的农民身份,摆脱贫穷的命运。所以大多数的农民为孩子的教育不得不降低了原本就很艰难的生活水准,甚至许多人因教致贫。现实中的农村基础教育的选拔功能非常突出,就是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人才,而受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的教育由于缺乏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师资保证,导致教学水平低,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升入高中和大学,绝大多数学生所受的基础教育就成了他们的正规教育中的最后的学历,而因为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学的知识对这些学生回到农村谋生没有多少实际的帮助,学校教育与人们的学习需求极不吻合,导致许多家长对义务教育失去信任,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升学的可能性很小时,就不再继续投资供孩子上学了,经济状况不佳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教育的信心和信任。如果农村的教育脱离农村的实际,农民的孩子就不会从中受益,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也就受到了侵害。农民自身的经济水平也成了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经济落后,社会对劳动者劳动水平的要求很低,学校教育是没有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大量培养和普及生产工作者。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生产劳动者的要求也更加高,促使教育进一步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于是教育自身就不断在调整结构,以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求。逐渐出现了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这些不同层次的学校类型。学校的类型、数量、专业设置、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比例关系,都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制约。在我国农村现阶段,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的需求远远低于城市对人才的需求,农村更多的是需要一些实用技术型人才以直接从事第三产业的建设,相对于此,职业教育能够有效地适应农村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要求,并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建设型人才,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建设服务。

第三,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经济的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从古文化的只重伦理人文教育,到现在的特别重视科技知识的教育,学校课程的门类在不断增加,课程的结构在不断调整,教学的内容在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在不断多样化,教育技术也不断进步,教学组织形式也更加适应经济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所有这些都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都是以经济的发展水平提高为前提条件的。我国大多数农村,由于经济相对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要求教育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都不能像城市那样紧跟现代化的水平。提倡义务教育阶段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未来发展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就要相应结合农村当地实际,为学生提高素质构建一个基本的平台。有了相应的知识,并且是对农村学生未来就业、深造提供基础的知识,学生的素质才能真正得到发展。目前,农村的就业条件还没有达到同城市一致的程度,还要从比较简单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入手开始进行农村现代化的建设,对职业技术知识教育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农村学生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能够学到一些职业技术的知识,这对其开启未来就业技能开发的理念是非常有实用意义的。这样做,既满足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同时也满足了农村儿童发展的现实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