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机智体现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

教育机智体现教师劳动的什么特点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时刻注意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其次,教师劳动的独特创造性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使用上。此外,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最后,从劳动任务来看,教师的劳动是多方面的。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最终使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认识教师的劳动是认识教师的起点。教师的劳动既不同于一般的物质劳动,也不同于一般的精神劳动,教师劳动有其独有的特点。

1.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强烈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最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教师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通过示范的方式直接影响教育对象。教师不像工人、农民那样用生产工具加工劳动对象,他是在和学生的共同活动中,用自己的品德、智慧、知识、才能去教育学生,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效果。教师不仅通过知识的传授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且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基本手段与教师融为一体,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教师,不管他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不管他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都在对学生进行示范。

此外,教师劳动之所以具有示范性,还在于模仿是青少年学生的一个重要学习方式。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体、生理的快速发展之中,身心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因而这一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恋的情感,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品质,以此作为自己模仿的榜样。教师劳动的这种示范性,几乎表现在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识的传授到思想品德教育,从课堂教学到日常生活,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要求教师必须时刻注意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身教重于言传的重要意义,无论是在言论行为上,还是在思想观点上,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

2.创造性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比一般劳动的创造性更具灵活性。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独特的创造性特点。教师劳动的独特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教育、教学模式、原则和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关于教育教学方面的模式、原则和方法,使我们的教育活动可以有原则、模式可循。但是,在任何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却无法直接套用这些原则,也不会存在使用一切年级、一切教材的固定的模式、原则和方法。事实上,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运用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模式、原则以及怎样运用,在教育活动中怎样去组织教学过程,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其次,教师劳动的独特创造性还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加工和使用上。要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掌握,教师就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根据学生的特点,恰当地取舍并进行合理组织,使之成为形象具体、容易为学生接受和掌握的知识体系和观念体系。同时,教师在加工教材的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如何开启学生的智慧,从而巧妙地设计问题和情境。教师对教材予以加工和使用的过程就是一次创造性劳动和艺术加工过程。

此外,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还表现在教师的教育机智上。一般来说,教育机智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巧妙地加以解决的能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最为复杂的对象——人,教育的情境是不断变化的,在复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有研究表明:教师每小时做出30个与工作有关的重大决定,在有25~40名学生的班上,与学生之间每日的交往达1500次。[13]这种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必然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教育机智,善于捕捉教育情境的细微变化,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把突发事件转化为教育的契机,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所做出的决定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这一点,正如加里宁所说:“真正的教师工作实实在在是个创造性的工作。”

3.复杂性

考察教师的职业史就会发现,无论在任何国家、任何时代,教师的劳动都不是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脑力劳动。

首先,从劳动对象来看,教师的劳动对象既不是死的自然资料,也不是没有意识的动物和植物,而是具有各种独特品质的、有生命活力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历史、需要和兴趣,有不同的个性差异,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其次,从劳动方式来看,教师的劳动虽然以个体劳动为主,但要在学生身上形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单纯依靠某一位教师的劳动是远远不够的。任何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不仅仅是不同科目、不同年龄阶段许多教师共同影响的结果,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本人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必须具有协调家庭、社会和学校教师之间的各种影响的意识和能力,将学校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校内教育与校外教有机结合起来,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

最后,从劳动任务来看,教师的劳动是多方面的。教师劳动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最终使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各方面都得到和谐统一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的任务既要教书,又要育人;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将来能承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出的要求与自然界作斗争,又要能承受现有的社会关系以适应社会生活。

4.长期性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短期见效的行为,而是一种具有长期性和长效性特点的特殊劳动过程。

培养一个人,需要教师长期的工作,从幼儿园到中学、大学毕业,需要十多年的教育,这期间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能力的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求教师做长期、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如何,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够看到的,往往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见分晓。而且,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学生,教师通过其劳动赋予学生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这些知识、技能和能力只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着,只有当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和实际生活中才能够体现出来。因此,评定教师的工作成果时,既要考虑学生现实的效果,又要考虑可能发生的潜在效果和社会效益。

此外,教育的对象——学生,是有意识、有思想、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教师的目的性活动只有与学生的目的性活动有机结合,才能产生有效的结果。而这个过程显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教师的长期努力。当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的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一旦形成,就会给学生的身心留下深深的烙印,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生发展的宝贵财富。

5.繁重性

教师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教师的工作不仅局限在课内和校内,更延伸到课外和校外。在校内,教师要完成上课、批改作业、召开班会、组织课外活动等任务;在校外,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家访、备课、从事科研、联系社区有关部门、组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因此,教师的工作没有严格的上下班的界限和校内外的界限。“大多数教师或多或少模糊地感到他们的工作是一个无底洞。比起律师和医生来,教师感到自己的工作要更多地耗损心力……因为他们的工作似乎永远不会了结,永远看不到尽头。”[14]

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教师以极大的毅力,持之以恒、充满热情地工作。事实上,即便是“某一种思想意识和政治信念的梳理,某一种道德习惯和期待行为的养成,某一种知识观点和理论体系的掌握,某一种专门技术和特殊能力的训练,以至某一缺点的克服,某一恶习的纠正,等等,都需要教师以极大的毅力,以滴水穿石的精神,以耐心细致的工作,去影响和感染学生”[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