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哪些药物在老年人体内排泄减少

哪些药物在老年人体内排泄减少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同时,老年人在负荷情况下,心脏利用增加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肌纤维长度与心室容量来增加心排血量,故在运动时耗氧量增加。老年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均发生老化。老年人易患动脉硬化、冠心病,出现程度不等的缺血改变,严重时致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老年人用药治疗时要分轻重缓急。老年人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新的症状,应考虑为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

一、老年人血管系统的改变

(一)心脏

随年龄增长,心包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多,脂肪沉着,束缚了心脏的收缩与舒张;心脏各瓣膜由于硬化和纤维化而增厚,柔韧性降低,影响了瓣膜的正常开放与关闭,从而产生狭窄及关闭不全,影响血流动力学变化,引起心功能不全;心肌纤维逐渐发生脂质沉积,呈褐色萎缩,心肌间结缔组织可轻微增加,室壁肌肉老化程度不一或呈结节性收缩,致心脏顺应性差,随着主动脉和周围血管老化,其顺应性也下降,进而影响心脏功能;心脏传导系统发生退行性改变,窦房结内的起搏细胞数目减少至70%~80%。

(二)心功能

1.心肌收缩力减弱,心率减慢。老年人由于肌质网状组织不足,受体数目减少,使收缩时钙离子的释放以及舒张时钙离子的吸收均减慢,造成心肌收缩和舒张效率降低,心肌等长收缩和舒张期延长。静脉回心血量依赖于周围静脉收缩和胸腔内负压。老年人因静脉壁弹性纤维和平滑肌成分改变,伴收缩力减弱,静脉腔变大、血流缓慢,使回心血量减少,心室壁顺应性下降,使老年人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明显高于年轻人,心排血量减少。另外肥胖、吸烟和运动减少也使心排血量减少。老年人休息时心率减慢,60岁平均心率为66/min,70岁时平均为62/min,80岁时平均为59/min。希氏束和束支连接部及左束支可发生束支纤维丧失,是老年人容易发生传导障碍的原因。

2.左心室射血期随年龄增加而缩短,而射血前期则随之延长,反映老年人心脏泵血功能低下。

3.心脏的神经调节能力进行性下降,加上心肌细胞内脂褐质沉积,细胞外脂肪浸润以及传导组织细胞丢失减少,导致老年人心功能降低和不稳定性增加,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同时,老年人在负荷情况下,心脏利用增加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和增加心肌纤维长度与心室容量来增加心排血量,故在运动时耗氧量增加。老年人代偿能力差,一旦生化环境改变,如缺氧、酸中毒、低血钾、高碳酸血症等均可增加心肌兴奋性而诱发心力衰竭。

4.心功能的改变。70岁以上老年人常发生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等病态。心电图常出现:心电轴逐渐左偏;P-R间期、QRS波、Q-T间期均轻度延长,Q波较深,房室传导时间延长;缺血性S-T段下移;T波倒置;右束支传导阻滞;过早搏动等。

(三)血管

老年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均发生老化。如胶原、弹性蛋白及钙沉积使血管变硬、韧性降低、管腔缩小,周围血管阻力增加,使动脉血压波动过大,全身血流缓慢。

老年人血管弹性纤维减少,胶原纤维增多,动脉血管内膜逐渐发生粥样硬化,血管壁中层常钙化,使血管增厚、变硬,弹性减弱,外周阻力增加,导致血压上升。此外,老年人血管硬化,自主神经对血压调节功能减弱,容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由于动脉硬化,血管壁弹性降低和血管腔变窄,血管阻力增加,动脉搏动速度增快。老年人易患动脉硬化、冠心病,出现程度不等的缺血改变,严重时致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疾病。

二、老年人用药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受益原则

受益原则首先要求老年人用药要有明确的适应证。其次,要求受益/风险比值>1。大多数药物或多或少地有不良反应,特别是长期使用或用量较大时,更容易出现。用药前,仔细阅读说明书,权衡用药受益与风险。老年人用药要求受益/风险比值>1。只有治疗益处大于风险的情况下才可用药,有时适应证明确,而用药的受益/风险<1者,不用药,同时选择疗效确切而不良反应小的药物。选择药物要考虑既往疾病及各器官功能情况,对有些疾病可以不用药物治疗则不急于用药。

(二)5种用药原则

老年人用药治疗时要分轻重缓急。由于老年人常常多病共存,多药合用,平均9.1种,多者达36种。过多使用药物不仅增加经济负担,减少依从性,且增加药物的相互作用。有资料表明2种药合用可使药物相互作用增加6%;5种药增加50%;8种药增加100%。联合用药品种愈多,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愈高。

执行5种用药时注意:①了解药物的局限性,许多老年性疾病无相应有效的药物治疗,若用药过多,药物不良反应的危害反而大于疾病本身。②抓主要矛盾,选主要药物治疗。凡疗效不明显、耐受性差应考虑中止,病情不稳定可适当放宽,病情稳定后要遵守5种用药原则。③选用具有兼顾治疗作用的药物:如高血压合并心绞痛可选用β受体阻滞药及钙拮抗药;高血压合并前列腺肥大者,可选用α受体阻滞药。④重视非药物治疗。⑤减少和控制服用补药。老年人并非所有自觉症状、慢性病都需药物治疗。治疗中若病情好转、治愈或达到疗程应及时减量或停药。

(三)小剂量原则

药典规定:老年人用药量为成人量的3/4;一般初始剂量为成人量的1/4~1/3,而后根据临床反应调整剂量,直到满意疗效无药物不良反应为止。遵循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达到个体化最佳剂量。药量在最低有效量即为最佳用药剂量。

老年人用药要遵循剂量的个体化原则,主要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体重、肝肾功能、临床情况、治疗反应等进行综合考虑。

(四)择时原则、最佳途径安全给药

择时原则即选择最佳时间服药。根据时间生物学和时间药理学的原理,选择最合适的用药时间进行治疗,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作用。因为许多疾病的发作、加重与缓解多具有昼夜节律的变化,如夜间容易发生变异型心绞痛、脑血栓和哮喘,类风湿关节炎常在清晨出现关节僵硬等;药代谢动力学也有昼夜节律变化。因此,进行择时治疗时,主要根据疾病的发作、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的昼夜节律变化来确定最佳用药时间。

给药方法应根据病情缓急、用药目的以及药物本身的性质等决定,选择给药途径有口服、舌下含服,皮下或肌内注射,或黏膜喷或肛管塞入,静脉注射、静脉滴入或泵入等方法。静脉用药一般应缓慢(特殊要求除外),适宜的溶液稀释,防止漏于血管外。

(五)暂停用药原则

老年人用药期间,应密切观察,一旦出现新的症状,应考虑为药物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出现不良反应应停药,病情进展应加药。用药期间老年人出现新的症状,停药受益可能多于加药受益。因此,暂停用药是最简单、有效的干预措施之一。

(六)注意监测及时报告药物不良反应史

老年人用药过程中,特别是初次用药或增加剂量时,注意监测;发现异常症状及时报告,仔细分析是否与药物相关,及时停药查明原因,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