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钓流对拖张且围

钓流对拖张且围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舟山渔场,距今300多年前,即有这种作业方式出现。网具根据捕捞对象,规格各别。其中尤以金塘大流为其中之佼佼者,是舟山整个流网作业系统中形成和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流网作业可以在海上长时间作业,无禁渔休渔期。两船拖曳一网,兜捕鱼群,是最古老的一种捕捞作业,也是舟山海洋渔业中最主要的生产作业方式,主捕上中层集群鱼类。

唐诗人孟云卿《行路难》诗云:

金堂玉阙朝群仙,

拍手东海成桑田。

时间永是向前,历史却渐渐隐向远古,拨开重重迷雾,我们渐渐看清那些曾经鲜活的过往。

渔图

他们是舟山的先民,只不过,他们生活在海边,他们有个特定的称呼 渔民。他们以海为田,以船为犁,耕海牧鱼,在舟山群岛及其周围海域这片丰腴的蓝色土地上,繁衍生息,积累了丰富的渔业经验,创造了灿烂的海洋文化,传承了伟大的人类文明。

腥味的海风吹拂着亘古的洋面,古渔民的身影被夕阳凝成单薄的剪影,向海乞食的步履是如此蹒跚焦虑。没有船,没有网,甚至没有刀具,他们只能把双脚牢牢地钉在礁石上,用粗糙的手指挖取岸边的贝类。

最初的生存是艰难的。漫长的旧石器时代,海边的原始人类只能用石块和木棒,稍加改造,做成粗糙的石器、木器,用作打鱼采贝和狩猎小动物,流浪在能够采贝的岸边。直到进入新石器时代,远古的先民们学会了打制孔骨针,可以结绳为网,制作鱼叉钓钩等,可以到海涂采蚌拾贝,捉鱼摸虾。依靠这些简单的渔具,他们可以在海岸潮间带和礁丛、涂面捕捉随潮进退的鱼虾蟹类。这样原始的渔猎方式一直持续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用火技术已趋成熟,磨制的石器已经算得很锋利了,独木舟制作出来了,虽然简陋,却是划时代的创造,远古的渔民可以有限度地离开近岸海涂,在波涛间撒网弄潮了。

农耕的生活以土地为命脉,纵然可能贫瘠,却不会有太大的危险;而渔民的生活以海洋为命脉,舟行海上,却时刻都要面对变幻无常的海洋。有了船,危险便相伴而生。此后的漫漫岁月里,渔民们便专心做两件事,一是如何提高产量,二是如何保障安全。所有的渔业技术的革新,大概都缘起于此。

那是一个长得似乎望不到边的年代,没有人说得清海洋里究竟有没有龙,有没有神,也没有人知道海洋里的天气会如何的瞬息万变,渔家男儿负一身好水性,纵然能在海底潜行数里,却总逃不脱善泳者溺于水的悲剧。海底比海面更有太多未知的凶险,古渔民为趋利避害,发明了“戈船”,船底所置刀戟,可以抵御蛟鼍水虫之害之外,大概也有避邪之意。

独木舟创造出来了,渔网也随之相伴而生。或者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古渔民从日常的盛物容器中获得启发,于是结绳为罟,欣喜地发现一网下去,再不是木棒石器一捉一条鱼的寒碜,而是满满上百条的丰收。此后,渔船不断改进,渔网也不断优化。先后创造出了深罟、索罟、围罟、车缯、绞缯、扳缯等渔具渔技。渔民撒向海洋的不仅仅是一张张渔网,更是一颗颗智慧的结晶。

站在西晋的时空里,看到渔民列竹于海、插簖、堆堰捕鱼蟹的场景,也许需要化作一叶灵动的扁舟,载一船史料向渔村的深处漫溯。

潮水退去的海涂被阳光染成一片金黄,竹栅成排,如根植于海中的树林,风浪吹不倒,鱼虾跑不了。渔民的脚步重重地在滩涂上踏过,连佝偻的腰也是一道丰收的风景。直到明代,这种技术直接演变成更为先进的挡网。对不入网罟的鲻鱼,渔民以长网围之,俟潮退取之;或者用小拉网技术,或用插网鲜之法,张网于海水浅处,鱼随潮而至而捕之,或用滚钩鲜之法,设滚钩于海水稍深处,使鱼遇上钩而捕之。正所谓“一年春熟是渔舟,短扈长罾杂沓收。”[10]

历史的滚滚车轮碾碎所有不合时宜的旧物,而把文明创新的种子撒遍人间天下。从唐代的渔民利用乌贼吐墨染水及喜光亮的特性发明墨鱼拖技术和灯照乌贼技术,到现代的光诱板网作业;从古代舟山的渔师用测海观水色的方法探测鱼群,见湛蓝清澈的海面出现淘米浆水色的一片而知捕带鱼,用篙筒听黄鱼叫声测捕鱼群,到现代先进的鱼探仪测鱼群,无不凝结着一代代舟山渔民的智慧与心血。

钓船作业

闯过波峰浪谷,付出过惨重代价,渔民们在日复一日的搏风击浪里,实践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捕鱼技术,逐步形成了钓、流、对、拖、张、围等几大类作业方式,捕捞能力与渔业资源基本相适应。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四大鱼汛相对应的各种渔法在民国时期就已形成。

流刺网作业

钓捕作业,或者叫钓船作业,顾名思义,即利用鱼类的贪食性,以钓钩来达到捕捞目的的传统作业,历史悠久,具有成本低、渔具简单、操作方便等优点,而钓获的都是成鱼或优质鱼。有利于资源保护,也适应在礁多流急,网具作业难以操作的渔场生产。钓捕分竿钓、手钓、延绳钓。延绳钓是一条干线上系结若干条等距离的支线,支线末端有钓钩,并利用浮子装置将其敷在一定的水层。作业时把数十条干线连成一组,形成广阔的钓捕区。每条干线两端系有浮标,以识别钓具所在位置。根据钓具作业方法,分定置和流动两种,定置钓适用于潮流急,渔场较狭窄海区,流动钓适用于渔场比较广阔而潮流较缓的海区;按钓具敷设的水层,又分为浮延绳钓(轻钓)和底延绳钓(重钓);根据装置饵料与否,又分有饵钓和无饵钓,无饵料(空延绳钓)亦叫拉钓,在舟山渔场主要用来钓捕鲨鱼。还有一种有饵无钩的延绳钓,主钓梭子蟹,俗称蟹钓。

流网作业,也叫流刺网作业,是将网片放入海中,随潮流动,以挂刺或缠缚鱼类的一种捕捞作业方式,又称流刺网,简称“流网”“溜网”。在舟山渔场,距今300多年前,即有这种作业方式出现。这是对渔业资源损害最小的优良作业方式,至今仍是主要的作业方式之一。按渔船大小分小流、中流、大流作业、单船作业。网具根据捕捞对象,规格各别。按主捕对象基本上夏季流大黄鱼、鳓鱼、鲳鱼和马鲛鱼等,秋冬季流梭子蟹、鲳鱼等。其中尤以金塘大流为其中之佼佼者,是舟山整个流网作业系统中形成和发展历史比较悠久的。据史载始于清乾隆年间(1736  1795),是借鉴来舟山渔场作业的宁波镇海蟹浦渔民“北向流网”的生产技术,结合本渔业作业习俗和生产实际改造与发展逐步形成的。在此基础上,岱山南峰渔业大队船老大林如良发明了“对流兼作”的全新流网技术,即用一对机帆船兼用对网和流网两种不同网具,交替进行捕捞集群鱼和分散小群鱼的复合型作业方式,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流网作业可以在海上长时间作业,无禁渔休渔期。故渔谚说:“流网像条带,越流鱼越长。”

对网作业

对网作业,用双船对网捕捞,每对船配八九人,用两艘渔船拼对平行拖曳一顶渔网,由网船和偎船组合,网具类似裤子。两船拖曳一网,兜捕鱼群,是最古老的一种捕捞作业,也是舟山海洋渔业中最主要的生产作业方式,主捕上中层集群鱼类。网具由翼网,囊网组成,形似裤脚,俗称裤脚网,木帆船时期,对网有大对、中对、小对、背对之分。机帆船生产,大小统称机帆对,各种对网作业的网具,渔法大致相仿,各有特色。

拖网作业,也叫“大拖风”“底拖网”。属于过滤性的运动网具,网型较长较大,它是利用渔船的动力或天然风流动的力量拖曳网具,在拖曳过程中将各种鱼类驱逐入网,以达到捕捞的目的。明清时期,出现过数量较多的乌贼拖网,相传有“大水捕黄鱼,小水拖乌贼”的渔谚。拖网作业一次拖曳时间需三四小时,比对网长二三倍,但拖网网眼小,又是海底拖,对幼鱼杀伤力强,因此有“海扫帚”之称,曾一度被禁止。20世纪90年代后,允许用疏目拖网作业,实行严格的禁渔休渔规定。舟山地区拖网作业种类有机帆拖网、机帆船大拖风网、乌贼拖网和拖虾网。

乌贼拖网示意图

张网作业,历史极为悠久,唐宋代就出现涂滩张捕,相传至今。作业方式繁多,有大捕作业、机动渔船帆布张网作业、定置张网作业、潮网张网作业等,大体可分为“流动张网”和“固定张网”两大类,生产方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只是流动张网抛碇入海缚住网具,可随船流动;固定张网用竹桩或木桩打入海底,缚住框架和网具,作业海域固定。其中大捕作业系清乾隆、嘉庆年间传入,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已较为兴盛。夏汛以张捕产卵大黄鱼为主,兼捕鲳鱼、鳓鱼及杂鱼;秋汛张捕鳗鱼、黄姑鱼、白姑鱼和杂鱼等。

张网

围网作业,是根据鱼类趋光性强的特点,利用灯光诱捕鱼群,习惯上称为灯围作业。20世纪70年代初,由普陀登步岛赵姓船老大从福建引入。灯围作业单位称为船组,由一只网船、一只偎船、一两只灯艇和一只带网舢板组成。灯光围网技术分光诱技术和围捕技术两大部分。光诱技术是灯光围网作业第一步,它包括诱鱼、送鱼、集鱼等过程。围捕技术分放网、起网、取鱼三步。灯光围网作业渔期为每年7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以8、9月为旺期。主捕青鱼鲇,兼捕沙丁鱼、竹荚鱼等。

灯围捕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