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认识及做法失败的思考

传统认识及做法失败的思考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人们一直关注对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研究,试图找出能够准确反映价格变化的方法,从而起到指导人们买卖的作用。所以具有这种认识和做法的人,最终肯定会主动钻入别人设计的圈套而以失败告终。与其说他们是市场的失败者,不如说他们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奉献者,是中国股份制经济的贡献者。正因如此,将中国股市开户入市的人数作为市场阶段性见顶的标志之一,时常也是很准确的判断。

  人们一直关注对金融市场价格走势的研究,试图找出能够准确反映价格变化的方法,从而起到指导人们买卖的作用。记得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曾经报道过一则短讯,大意是一群华尔街的年轻人经过多年的钻研,发明了一个可以描述并预测未来证券走势的线性代数公式,准确度极高。也就是说,有了那个线性公式,犹如站在未来的时间角度回看今天的世界,可以清晰地看到今天看不到的未来走势。这则消息本身的真假已经无从考证,但当时的确激发了作者极大的兴趣并给予密切的关注,遗憾的是,后来再也没有见到相关报道,兴许那么好的发明不便公开,只能自己悄悄使用吧。现在看来,它属于假消息的概率极高,因为谁一旦拥有如此优势的“线性公式”,随着20多年时间的流逝,世界首富肯定不该是买入绩优股巴菲特,也不会是比尔·盖茨。

  现实生活中,对金融市场走势的研究可谓五花八门。国内就有利用计算机进行类似上面提到的通过数学模拟运算研究、力求找到能够预测未来走势的数学算式,也有利用《易经》来研究的流派……各种不同的认识方法能够长期存在,说明各自具有一定价值,只是这些方法的共同点是过于复杂,很难被一般人掌握,甚至有的连研发人员做出的解释都让人难以真正理解,当然也就不具备太强的可操作性。

一、散户们的认识误区及错误做法

  在其他领域,我们可以用学历高低、官位高低、修养好坏等来区别不同的人,但令人非常奇怪的是,一旦进入股票市场,不管他们本身是什么职业、什么官阶、什么学位,绝大多数人会立即失去所有的社会身份而变成小学生甚至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们的思维会变得出奇一致,那就是幼稚。股市里面的表现与学历、官阶、修养完全无关。一个仪表堂堂、沉着稳重、穿着十分考究、拥有最高学位、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叱咤风云的成功人士,很可能在金融市场里面表现得天真幼稚且冲动不已,这也充分说明了金融市场才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最高殿堂。

  一般投资者(也就是日常生活中被称为散户或小散类别的人,也有人将其定义为资金在千万元以下的投资者,实际上大多数人的资金在10万元以下)认识市场的方法更是达到了离谱的地步:听股评,听消息,跟着感觉走。试想,金融市场本身不创造任何价值,有人赚钱必定有人亏钱,有多少人会发善心而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赚钱”呢?所以具有这种认识和做法的人,最终肯定会主动钻入别人设计的圈套而以失败告终。在牛市中,由于股市人声鼎沸,赚钱效应十分突出,往往可以获得一定小钱,可一旦转势或转熊,自然吃进去多少都会吐出来,甚至严重威胁到本金的安全。事实上,在中国股市历史上,这类人多数时候均处于严重被套中,由于人数众多,我们就姑且将其称为“90%的人”吧。

  “90%的人”在中国股市里面几乎赚不到钱,其中不乏资金长期被“借走”的人,他们成为整个市场的牺牲品,成为用自己的资金支撑着整个市场的真正贡献者。与其说他们是市场的失败者,不如说他们是中国金融市场的奉献者,是中国股份制经济的贡献者。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原因有很多,但归结起来最根本的原因无非就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就涉足了一个弱肉强食的场所、一个多数时间依靠博弈支撑的近乎疯狂的场所。他们不知道金融市场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不知道要从金融市场赚钱很难,不知道有大鳄们在盯着他们的口袋,不知道自己的资金有可能一天工夫就可以打九折且会连续打下去;他们只知道从股票市场赚钱很容易,只知道里面出现过让人暴富的例子,只知道具有一天收益10%甚至更多的机会。一般来说,散户具有以下一些坏习惯或者说是陋习:

  1.入市时机不对

  随便问问身边的散户,了解他们何时入市买入第一只股票,结果几乎都是:即使不在大盘指数的某个极高点区域,也往往接近那个区域。正因如此,将中国股市开户入市的人数作为市场阶段性见顶的标志之一,时常也是很准确的判断。事实上,这种时候入市最具危险性,因为在强大的赚钱效应下入市往往都可以赚点小钱,于是激发了他们加大本金投入的勇气,更培养了敢于买入的胆量,不具备任何防范风险的能力和意识,当然一旦市场转势后立即成为套牢一族也就并不奇怪了。所以中国的股市投资者中很多人往往都经历着同样的周期循环:入市小赚—被套亏损—加仓深套—无奈等待—反弹减亏—解套出局,然后在市场继续走高之时再度入场,开始进入下一轮循环。为解套保本而战,成为大多数股市投资者的最高目标,而且很多时候还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

  2.缺乏空仓经历

  翻开中国股市历史走势图可以看出,市场明显呈现“熊长牛短”的特征。就大势而言,由于只能做多、不能做空的交易制度,就要求我们多数时间应该是空仓的,但实际上散户们不但没有做到多数时间空仓,甚至不少人根本就从未空仓过,无论何时手中都有股票,只是多少不同而已,不管牛熊而始终满仓持股的人也不在少数。

  不空仓的情况其实不仅出现在广大的散户投资者中,不少大户甚至大私募机构也是如此,由于他们是职业做票者,于是将“必须做”作为自己职业的要求,面对不管再差的市场趋势,他们多数人都不会选择空仓而是硬着头皮进行频繁买卖,甚至还有人反问,“我们是职业的,不做股票又做什么呢?”有的私募也同样在熊市走势中不断补仓直到用完宝贵的现金,等到真正该进场的时候不但没有了现金,反而早已被深套。“在‘低吸’中深套,在‘高抛’中踏空”,这不仅仅是诸多散户们也是不少机构们经常犯的错误。2008年没有消灭多少散户,因为他们往往选择卧倒等待的无奈策略,但应该消灭了不少大户甚至机构,因为他们的操作和结算与散户不同。

  因此可以这样说,对广大散户而言,只要没有学会空仓,就已经决定了在这个市场不可能是胜者;只要没有过空仓经历,就已经决定了在这个市场注定是失败者;只要不是空仓时间多于持仓时间,就已经注定了在这个市场不可能是大赢家。

  3.不满仓心里不踏实

  市场上的散户们,可以说不满仓操作的人很少,更不用说空仓了。结果他们在牛市里面满仓,在熊市里面还是满仓,似乎不满仓心里就很难受,就睡不着,就会失去什么机会。而一旦满仓被套,反而就心安理得,也睡得着觉了。

  另一个很容易误导人的说法是“牛市赚钱,熊市赚股”,意思是在牛市的目的是追求股价上涨,使得自己账户的市值不断增加,在熊市则将重点放在所持股数增加上,即利用所谓的“高抛低吸”增加持股数。这看起来是一个不算很糟的想法,但实际上根本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因为熊市本来就不该去参与,更不该满仓持股,何况有几个人能够把握住“高抛低吸”的时机呢?相反,“低抛高吸”倒是散户们很常见的实际操作。

  4.买入就死等

  不管市场趋势的上下而对市场一味看多并从不改变的人俗称死多头,他们总是站在最有利于市场上涨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想方设法去寻找并坚决支持上涨的各种理由,哪怕那个理由显得十分牵强附会。死多头是散户们的最大特征之一,他们很少看空,从不做空(譬如空仓等待),这与国内股市长期以来只能做多才有机会盈利的交易制度有关,造就了大批的死多头思维。不管自己的投资计划是否合理,更不管入场时机、买入价位是否合适,一旦买入后就绝不轻易卖出而一路持有。如果是在牛市初期,这种做法倒也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他们的买点总是位于高位甚至在历史高位,总是在应该中期离场乃至清仓出局时才入场承接,然后还美其名曰“如果被套了大不了多放几年嘛”或“只要我不卖,就没亏”。试想,既然自己都有“抗战”几年的想法,为什么不在买入之前冷静思考和分析一下而避免这种冲动的投资行为呢?既然认为自己错了,为什么不及时纠错而赶快止损出局呢?不会的,他们绝不会这样做,最可能的做法是,以30元的价格买入后眼睁睁地看着跌到10元甚至更低。更有甚者,有人现在还重仓持有1997年四川长虹高比例送股后在38~40元买入的股票;以前复权价来看,当时买入价为12元左右,2005年最低价为1.49元,2007年上证大盘综合指数在6 000多点时该股最高价也仅为7元,2008年最低价再次回到1.79元,如今也仅仅在4元一线挣扎。持股13年,亏损2/3!这就是一个死多头“死等”的典型结果。至于因为被套而持股三五年甚至七八年,在广大散户中更是屡见不鲜。

  5.乱补仓

  越跌越买适用于牛市。由于牛市的做多氛围非常浓厚,所谓千金难买牛回头,只要大趋势没有改变,越跌越买是入场的一个操作技巧,而且价格走势也会很快重新步入上升通道。但是,一般散户都不是这样做的,他们的越跌越买往往出现在熊市阶段。这种人重仓乃至满仓被套后还会在下跌途中省吃俭用地凑钱补仓,由于后来补仓的数目相比最早被套的仓位其实很低,所以对其总持仓成本的降低完全无济于事,往往还会影响到其生活质量。“喝稀饭,吃咸菜,买股票”的说法虽然有点调侃,但也的确是不少散户投资者身处熊市期间的真实写照。

  6.懒惰

  自己不懂,又不知道学习,甚至根本没想到要去学习。很多人只相信所谓的“专家”和消息,从不把精力放在对市场的真正了解和技巧的学习上,有人入市十多年却连最基本的图线都不会看,没有丝毫进步,却仍然热衷于到处打听消息、盲目随从所谓的“专家”意见,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这些人身上从未体现,相反经常遇到的倒是“好了疮疤忘了痛”,总是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有的人经常以“太忙”为借口,却可以非常盲目而随便地做出几万元的投资行动。

  7.不珍惜自己的血汗钱

  如果避开谈论股票而责怪某个人不珍惜自己的血汗钱,恐怕几乎所有人都不认可,但实际情况如何呢?绝大多数人挣钱很辛苦、很不容易,为此不少人在生活中购买物品时都会做到货比三家,最终选择性价比最高的下单。但在股票市场中又是怎么做的呢?“一冲动就买入了某只股票”是很多人被套之后最常见的说法。但我们就要问了:面对动辄几万元的大手笔投资,为什么总要那么冲动呢?为什么就不能具备一点去菜市场买葱都要砍价的精神呢?

  8.易被业内“专家”们忽悠和蛊惑

  所谓专家,是指在学术、技艺等方面有专门研究技能或专业知识的人。由于这类人在某方面的造诣很深,一旦生活中遇到涉及该方面的事情,我们往往十分尊重专家的意见,有时还坚决服从(譬如医生的意见等)。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专家十分尊敬,对其意见非常重视,在其指导下往往可以获得自己能力无法达到的效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说每一行都存在专家,隔行如隔山,很多事情不得不首先考虑专家的意见。但是,有一行却例外,至少绝对不能盲目服从,那就是金融投资领域,尤其是那些随时随地公开发表言论的专家们,遇到影响力越大的专家,越要对其言论保持谨慎态度,他们的话往往不听为好,特别是其言论详细到建议买入某只个股的时候。

  之所以这样认为,老资历的投资者应该知道理由。早在2000年全世界都热衷于科技网络股的时候,国内科网板块的股价早已纷纷涨到“天上”,此时国内各路“专家”们频繁奔波于全国各地,传授着“网络股的市盈率至少可以维持在300倍,即使到600倍也不算离谱”的思想,鼓励大家放心追涨,由此诞生了“市梦率”的新名词,意指“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又如2007年被他们竭力吹捧的“价值投资”概念,造成很多不明就里的糊涂人被深套。有时,有的著名人士会以自己推荐的某只个股连续出现多少个涨停板为荣,而且将其作为自己头上的一道光环,但稍微具备看盘能力的人都知道,与其说他为大家“推荐”了几个涨停板,还不如说他把听其意见的人套在了几个涨停板上,因为这些人的背后往往存在强大的利益集团,推荐之后全是无量涨停,投资者根本无法买入,而一旦不再封住涨停并能够买到时,也就到了被套的价位了。2000年炒作科网概念的时候,某只个股便在某位名人的推荐下连续出现过7个涨停板,该股评家后来因此在各种场合都会提到这件事情,但实际情况却是,要么放弃,要么听从其推荐而被高高套在第7个涨停板价位上。也就是说,其“推荐”毫无意义,真要说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可以协助大机构大肆、快速地套人。

  牛市可以造就无数“专家”,但投资者务必擦亮自己的眼睛,清楚认识到这些“专家”们的根本目的到底是什么。金融投资领域就是如此,必须靠一些吹鼓手来搅乱人们的视线,让大家在冲动无比的一片混乱中悄然退出。国内如此,国外也一样。2008年7月国际原油价格创出每桶147美元的天价之时,不管是著名的还是非著名的机构和个人,均同时在各种场合大肆唱多,让大家接受这样一个“预测”:油价将在2008年底涨到200美元、250美元乃至300美元一桶——后来的实际价格是33美元一桶。同样是那个时候,同样是那些人,预测美元将继续大幅贬值,当时已经跌到71美元附近的美元指数将继续大幅下跌,对美元的唱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实际上8个月后美元指数反弹到了接近90美元的高度,反弹幅度接近30%。类似例子实在是不胜枚举,而且现在每天都在继续出现,各种把戏每天都在上演着,不得不引起投资者的高度警觉和三思。

  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金融市场,都活跃着大量的这种“专家”们,他们最怕自己的观点不被全世界每一个人知晓,似乎他们在履行着向全人类送钱的慈善义务。由于他们的“专家”身份及“名气”,人们很容易被忽悠进去,听从其建议进行操作。我们都知道,金融市场中的利润本来就靠别人的“无私奉献”,所以也就自然知道最后的结果了。

  以上几点应该还不全面,但也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众多散户的操作均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也就难怪他们投入市场的钱总是被人“借”走。那么,如何克服或尽量减少此类事情的发生呢?

  首先,必须清楚自己是否适合进入市场。对于没有任何思想准备的人,尤其是那种被人忽悠以为股市就是送钱的人,万万不可入场。就算已经进入了,也必须在随后最火暴的时候坚决退场,永不再进来。当然,散户们几乎没人能够做到,因为最火暴之时正是他们入场的时候,绝不会是退场的时候。

  其次,必须加强学习。不能要求每位投资者都成为投资专家,但至少应该具备一些起码的常识。譬如,价格涨幅太大了就别进去了,不管被人说得如何好、前景如何光明,都绝不动心,就这么简单。

  再次,绝对不要道听途说,也不要病重乱投医。在参与期间,难免会到处听、到处看,各种媒体上到处公开叫嚣的股评家们的话万万不可相信。实在要看也无可厚非,可以跟踪自己觉得有良心、有水平、正确率较高的分析人士,不管其最终对错,都以他为准。绝对不能今天听张三的买入,明天又听李四的卖出,更不能在人声鼎沸之时随便买入股评家们推荐的涨幅十分巨大的股票。记住一点:一切多头行情都在形势一片大好及股民欢天喜地之中结束。

  由此看来,作为股票市场的参与者,确实需要好好学习和锤炼,特别是尚未入市者如果知道主动学习,在有了一定基础和把握之后再在熊市末期或牛市初期入市(这需要一定的功底才能判断,但再怎么也比在牛市末期入市好得多),就奠定了以后战胜市场的良好心态和基础。

二、宏观面、基本面分析的不准时性

  在研究并参与金融市场的过程中,对宏观面和基本面进行分析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它们是决定某个品种乃至整个市场在一段时间内走势的导向性因素。实际上也的确有大量的个人和机构在为此努力,他们搜寻每天来自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各方面的政策和消息,然后加以汇总、分析,最终形成书面的详尽报告,或发表、出售给相关机构,为参与者提供详尽的资讯。但我们认为,如果仅靠此分析就贸然做出投资行为显然不妥,甚至有时还是错误的。

  宏观面主要指一些政策、消息及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等,譬如国家对某个行业的调控、银根的收放等。基本面主要指与某个具体品种相关的基本情况,譬如某家上市公司专利保护的获得、税收政策的优惠等。由于这些因素对公司业绩或市场价值的影响周期都很长,不一定与股价或市场走势的周期同步,即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度,但并不一定符合市场的节奏,更不能就此认为市场马上就会朝着那个方向运行,它们往往并不对应于股价或市场的某个极值区域,因而如果根据这些因素就立即做出买入或卖出的决定,往往不合时宜。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国内的股票市场属于典型的资金推动型市场,与公司业绩乃至国家的宏观经济并不完全同步,甚至有时根本没有任何关系。市场更注重具有短期效果的题材炒作,至于某个题材最终是否真正能够改变现状或取得很好的经营业绩,倒不是市场最关心的事情。有关股市与经济不同步的情况,在国内股市历史上经常出现,其中最典型的就是2001~2005年,时值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最健康而快速的几年,但股市却走出了跨越4年之久的罕见熊市。

三、波浪原理的不实用性

  波浪原理(The Wave Principle)是研究金融市场走势最著名的理论,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以来一直被业内人士广泛推崇,甚至有人将其上升到认识自然界最基本规律之一的高度。正因如此,该原理也是作者在开始研究市场走势之初去钻研并决心弄懂的第一个理论,但不久便放弃了,原因很简单:不实用。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先来看看关于这个理论的一些描述:

  波浪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五升三降”,即任何一个完整的涨跌周期,都是由上升期间的5个波和下降期间的3个波构成,即所谓“八波循环”,其中上升期间含有3个向上运动的波(推动波,Impulse Wave)和2个向下运动的波(修正波,Corrective Wave),下降期间含有2个向下运动的波和1个向上运动的波。上升及下降的8个波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每一组“八波”的形态和时间周期都可以不一样,每一个波里面可以包含更小的波,每一个波也被另一个周期更大的波所包含。如此反复循环。

  在划分各个循环的时候可以确定不同级别的周期,一般可以分成九大级别,即特大超级循环级(Grand Supercycle)、超级循环级(Supercycle)、循环级(Cycle)、基本级(Primary)、中型级(Intermediate)、小型级(Minor)、细级(Minute)、微级(Minutette)、次微级(subminuette)。根据不同波型可以分为循环波(Cycle Waves)、基本波(Primary Waves)、中型波(Intermediate Waves)、小型波(Minor Waves)。

  在理解波浪理论的时候必须注意,理论上的八波循环在实际走势中肯定不会也不可能那么标准和完美,或者说几乎见不到那么标准的八波形态,一般都会以极其复杂的形态出现,譬如延伸浪和失败浪等。在实际运用波浪理论的时候具有如下特点:

  1.对历史走势描述极其完美

  不管是小周期的走势,还是大行情的完成,也不管是大到周K线、月K线乃至年K线的大周期,还是小到60分钟线、30分钟线乃至1分钟线的超短周期,采用波浪理论的思想去划分浪型及个数,都会达到十分完美的程度,甚至有时候不得不感叹该原理的精准性和永恒性,似乎金融市场的走势完全符合这个令人感到神奇的原理,似乎世间的一切事情都可以归入这个简单的波浪描述。这也正是有人呼吁将波浪原理列为人类认识自然界最基本规律之一的原因。

  2.每一个浪的起点与终点难以确认

  由于波浪原理的神奇,吸引无数人加入到“数浪”的游戏之中,但很快就会发现其实看似简单的数浪做起来并不容易,因为每个浪起点和终点的确定往往在一些“波浪专业人士”中也存在太大争议,以致无人能够找到足够的理由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试想:如果连一个浪的起点和终点都无法确定下来,也就预示着一个周期无法确定,在此情况下我们如何将波浪理论运用到对某一个上升或下降时段结束的预测中去呢?

  3.次级波个数及划分的困难

  面对一个单一的波,很容易辨认,但由于任何一级波下面都可以含有任何数目的次级波,这就为波数及波级别的确认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对实际走势,市场本身肯定不容怀疑,那是根本,但究竟当前走势属于波浪原理中的哪一个阶段的哪一个次级阶段,却很难找到准确答案,经常见到很多数浪人相互之间产生争论,各自都能找出市场正运行在某个级别第几个波的理由,却无人能够给出真正具有说服力的理由以说服另外的人。我们倒是经常会见到一些波浪专家们相互之间争执得面红耳赤,有人认为已经进入下跌浪,有人却认为还处在上升浪,对于这种都是来自专家但又几乎完全相反的判断,作为对波浪原理感到云里雾里的普通投资者,究竟该信谁?

  4.是否存在延伸浪或失败浪难以确定

  这又是波浪原理让人无所适从的一个方面。任何一级浪都面临着延伸浪的可能,只要不符合波浪原理的标准浪,都会被归入所谓的延伸浪。于是,对于一个任意浪,到底它属于前一浪的延伸浪还是已经开始进入下一级浪,完全无法判断。对于失败浪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还在继续着某个浪型的延伸,结果很可能面临失败的走势而立即提前转势,但也只有不得不承认转势了,才知晓那是失败浪,而等到梦中人反应过来的时候,此时的大盘点位或个股价位却早已今非昔比了。

  5.波浪专家们特别推崇的法宝

  波浪理论刚提出不久,曾被人看成只有天才才能理解的理论,从中不难看出该理论的复杂性,其实也就变相地将其看作一个没多少实用价值的理论。但是,为什么国内股市开市之后,波浪理论被那么多人看重并乐此不疲呢?其实我们稍微观察一下那些波浪理论的推崇者不难发现,越是看重波浪理论并且热衷于数浪的人,越是一些根本就不参与市场买卖之人,他们成天埋头于数浪的游戏中,向世人解释着恐怕自己都搞不清楚更没有把握的各级浪型,然后以猜谜的方式列出各种未来走势的可能性,而最终市场的实际走势必定属于这些可能性中的一种,然后就会被其大加利用,盛赞波浪理论的伟大,给波浪理论涂上一层愈加神奇的色彩。一句话,由于波浪理论对未来的预测只能是对无数种可能性的推测,而并不能做出唯一性的判断,于是波浪理论将使一些永不参与市场实战的波浪专家们(尤其是具有股评家身份的人们)处于永远不出错的位置——这就是他们那么喜欢数浪的最根本原因。

  可见,伟大的波浪原理在描述和划分一切历史走势的时候可以完美得让人称奇,因为人们总是会采取“凑”的方式,总可以给出一种让人称奇的组合,将一切浪型归入相应的波数及波级;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几乎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因为投资者更关心的肯定不是历史走势演绎得如何完美,而是未来趋势将如何演变,但它却只能面对历史走势进行完美的总结,而对未来进行预测实在是难之又难,诸多每天都在数浪的波浪专家们都难以确认某个时候的市场究竟处于什么时段,并且相互之间争执得异常热烈的场面并不鲜见,那么对于几乎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的投资者来说,要他们根据异常复杂的波浪原理去判断现有走势的正确概率将会很低。

四、诸多技术指标的不可操作性

  打开任何一个不管是免费还是有偿服务的股票软件,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几十种描述K线走势的技术指标,并且每一种指标在描述市场强势或弱势方面都有其合理的地方,对于我们判断趋势的演变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在诸多技术指标里面,最常见的有MACD、KDJ、RSI、BOLL等,关于这些指标的运用,我们得到的教科书式的忠告是这样的:

  1.MACD

  任何介绍MACD的书籍都会给出如下几句话:

  (1)当DIF向上突破MACD时为买进信号,向下突破时为卖出信号。

  (2)当DIF与MACD在0轴以上,大势属多头市场,趋势向上;DIF向上突破MACD时可大胆买进,向下突破时,则只宜多头平仓。

  (3)当DIF与MACD在0轴以下,大势属空头市场,趋势向下;DIF向下突破MACD时可大胆卖出,向上突破时,则只宜空头平仓。

  (4)牛背离:股价出现2个或3个近期低点,而MACD并不配合出现新低点,可做多。

  (5)熊背离:股价出现2个或3个近期高点,而MACD并不配合出现新高点,可做空。

  按照这些操作真的合适吗?相信现实生活中据此操作但结果却事与愿违的投资者并不少见,尤其是前面三条。其实很多时候按照这种原则去操作,往往都无法获利甚至会亏损。这就说明如果单纯照着这种提示去操作,很难有成功的时候。何况,如果参与者都这样去做,显然市场轨迹必定快速发生变化,很可能将严重影响本来的走势,也不可能获得理想的结果。至于最后两点,则是普通投资者更无法判断且准确运用的。关于该指标的真正合理运用,本书第九章将给出详细介绍。

  2.KDJ

  同样,在介绍KDJ指标时,很多书籍都会给出如下提示:

  (1)D线由下转上为买入信号,由上转下为卖出信号。KD都在0~100的区间内波动,50为多空均衡线。如果处在多方市场,50是回档的支持线;如果处在空方市场,50是反弹的压力线。

  (2)K线在低位上穿D线为买入信号,K线在高位下穿D线为卖出信号。K线进入90以上为超买区,进入10以下为超卖区;D线进入80以上为超买区,进入20以下为超卖区。注意把握买卖时机。

  (3)高档区D线的M形走向是常见的顶部形态,第二头部出现及K线二次下穿D线时是卖出信号。低档区D线的W形走向是常见的底部形态,第二底部出现及K线二次上穿D线时是买入信号。M形或W形的第二部出现时,若与价格走向发生背离,分别称为“顶背离”和“底背离”,买卖信号可信度极高。

  (4)J值可以大于100或小于0。J指标提供关于依据KD买卖信号是否可以采取行动的可信判断。通常,当J值大于100或小于10时被视为采取买卖行动的时机。

  在实际运用中,KDJ的位置并不如上面提到的那么明显,更多的时候处于上下不定的态势,而且位于0轴附近的时候更多。此外,由于KDJ指标对价格的突然变化过于灵敏,往往据此操作并不理想。真正值得参考的只有“底背离”和“顶背离”,但要判断背离却需要一定的技巧。正因为KDJ对价格反应过于敏感,本套丛书不将其纳入实际运用范畴,也建议读者最多将其作为补充指标参考。

  3.RSI

  RSI指标又称相对强弱指标,一般结论为:

  (1)根据定义可知,0≤RSI≤100。RSI=50为强势市场与弱势市场的分界点。通常设RSI>80为超买区,市势回档的机会增加;RSI<20为超卖区,市势反弹的机会增加。

  (2)一般而言,RSI掉头向下为卖出信号,RSI掉头向上为买入信号。但应用时宜从整体态势的判断出发。

  (3)RSI的M形走向是超买区常见的见顶形态;W形走向是超卖区常见的见底形态。这时,往往可见RSI走向与价格走向发生背离。所以,背离现象也是一种买卖信号。

  (4)RSI由下往上走,一个波谷比一个波谷高,构成上升支持线;RSI由上往下走,一个波顶比一个波顶低,构成下降压力线。跌破支持线为卖出信号,升穿压力线为买入信号。

  (5)RSI上穿50分界线为买入信号,下破50分界线为卖出信号。

  (6)N日RSI的N值常取5~14日。N值越大趋势感越强,但有反应滞后倾向,称为慢速线;N值越小对变化越敏感,但易产生飘忽不定的感觉,称为快速线。因此,可将慢速线与快速线比较观察,若两线同向上,升势较强;若两线同向下,跌势较强;若快速线上穿慢速线为买入信号;若快速线下穿慢速线为卖出信号。

  由于RSI设计上的原因,RSI在进入超买区或超卖区以后,即使走势有较大的波动,RSI的变动速率也会渐趋缓慢,波幅越来越小,即出现所谓钝化问题。尤其是在持续大涨或大跌时,容易发生买卖“操之过急”的遗憾。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仅就RSI指标本身而言可以通过调整超买区或超卖区的界定指标——如90以上、10以下——来修正;二是加大N的取值。尽管如此,到了实际运用的时候可以发现,设定这些参数值及判别其向上还是向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使用者要真正达到很好的结果非常困难。因此,该指标也不被本书采纳,读者可以将其作为辅助指标参考。

  4.BOLL

  在众多技术分析指标中,BOLL指标属于非常特殊的一个指标。其特殊性在于,其他绝大多数技术指标都是通过量化方法计算出来的,而BOLL指标却与股价的形态及趋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这个形态与趋势正是我们十分关注的方面。当股价波动很小的时候,BOLL轨道就会逐渐收窄,这预示着股价波动处于暂时的平静期;当股价波动超出狭窄通道的上轨时,预示着股价具有向上异常波动的欲望;当股价波动超出狭窄通道的下轨时,则预示着股价具有向下异常波动的欲望。从较长时段来看,轨道的上下轨均具有约束价格的特点,并且当符合一定条件时,这两根轨道线具有与价格发生极大概率的弹性碰撞的可能。

  在投资者的具体实战中,BOLL指标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书将在第九章及第十章的应用中详细介绍。

  总的来看,技术指标都是死的,而实际走势却是活的,投资者要单靠某一个或一些技术指标的定义或建议来进行买卖操作的话,很不容易掌握且效果也不一定很好,有时候还会适得其反,特别是面对持续上涨或持续下跌的走势时,很容易失去更大的机会,即买或卖在半山腰上。正因如此,才导致很多人不得不放弃技术分析,甚至不少人干脆直接鄙视技术分析,并以“舶来品不适合中国国情”为由拒绝接受。但我们却不这样认为,之所以出现无法运用的情况,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完全掌握技术分析的精髓,仅仅是根据教科书上机械而肤浅的提示来操作,当然成功率就会大打折扣了。事实上,懂得了技术指标,至少可以让投资者的买卖更加理性,可以提前规避很多风险,可以避免在典型的高点买入、在典型的低点卖出。

五、专业软件的误差性

  市面上的各类股票专业软件到底有多少种,恐怕无人能够统计。任何一类专业软件的原理其实都是一样的,无非都是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然后利用计算机来进行统计模拟。在这些软件中,其实不少仍然基于我们常见的那些技术指标,或者简单地将其进行合成,最后以一个独特的名字来命名,达到吸引大家注意或让大家感到新鲜的目的。

  实际上,对未来走势的判断并不与软件的先进与否成正相关关系,我们都知道一个浅显的道理:越是简单的,就越是高级的。对于使用最普通的免费软件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花钱购买昂贵的专业软件,何况由于不少人并不具有足够的计算机知识,要对那些软件运用自如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事情,同时还需要搭进去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市面上现有的专业软件除了原理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之外,其实它们最有用的功能绝对不是对买点和卖点的精准判断(这一点通常会被销售商吹嘘得神之又神,但肯动脑的人都应该想到,如果对买点和卖点判断真有那么神的话,这种软件会向外人透露吗?即使从几十万元开始——这是任何开发商都不会拿不出来的资金——每次只获得5%的利润,我们按照数学上的指数关系计算,一年下来会有多少收益?开发软件的人还有必要把心思放在软件上吗?或者说,他们研发出软件后自己直接拿去赚钱不是更快、更稳妥吗?那么多的收费软件,真正最有用、最强大的功能,莫过于作为选股工具罢了,至于别的功能如何,相信使用过的投资者都有发言权。

  很多软件都会提示使用者何时买入或卖出某只个股,并且直接在K线图上做出标识,按理说,这么方便的功能是非常人性化而且安全的,但只要用过这些软件的人都知道,对历史走势上的买卖标识也许让人惊叹,但具体到实时走势的时候,就不再是那么回事了。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因为那是根本不具备可操作性的一个功能,而且由于其判断标准是死的,面对一个随时变化的市场走势,时常会给出让人哭笑不得的频繁买卖操作提示:上午价格上涨给出买入提示,下午跳水又给出卖出提示;第二天如果出现振幅不大的横盘走势,再看头一天的买卖提示,已经不再出现。如果涨跌波幅加大,提示的变化频率也会随之加大。更有甚者,在一些软件显示的价格起伏较大的K线上,买入和卖出的提示符号会频繁出现,结果看看其提示的价格,投资者若是按照其提示操作,不排除会出现反复亏损的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