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投资冲动的产生

投资冲动的产生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  2.分母部分必须是一年中花出去的总费用,这个费用包括所有方面的全部开销,绝不能理解为一年中获得的总收入。这就是恩格尔系数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的相对性和合理性。如果此时收入继续增加,食物消费数额便不会再同步增加,而是保持在某一个合理水平,预示着收入达到某一个水平之后恩格尔系数便会呈现出下降态势。

一、恩格尔系数

  对于个人、家庭乃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来说,究竟其生活水平和富裕程度如何,存在很多衡量指标。在诸多指标中,最简单而直接的指标当属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

  1857年,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通过对大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其家庭总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且食品支出总额占总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会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而降低。将其延伸到一个国家时同样适用,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消费支出或整个国家的总消费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就越大,而随着国家富裕程度的增加,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于是,恩格尔便将上述现象用一个公式表示出来,这就是直到现今仍被广泛采用的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金额÷总支出金额×100%

  可见,恩格尔系数是一个理论上介于0~100%之间的百分数。

  国际上通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为此联合国粮农组织曾提出参考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在50%~59%为温饱,在40%~50%为小康,在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具体运用时,我们通常采取这组数据:高于80%为极度贫困,达70%为贫困,达60%为温饱,达46%为小康,达30%为富裕,低于20%为最富裕。

  在理解恩格尔系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分子部分的支出只是一年中用于购买食品所开销的资金,其他用于穿的、用的、玩的等都不能计算在内。

  2.分母部分必须是一年中花出去的总费用,这个费用包括所有方面的全部开销,绝不能理解为一年中获得的总收入。

  3.恩格尔系数反映的贫困与富裕,总的来说带有相对概念的意思,并不是指绝对的贫困或富裕。例如,一个年收入百万元的家庭如果没有别的开销而主要花费在吃上面,其恩格尔系数很可能会高于一个刚毕业而月收入只有3 000元但全部花光的大学生。从收入的绝对数目来讲,大学生肯定要贫困得多,但其实不然。因为大学生之所以敢于把钱花完,说明他对自己日后可以挣到足够的钱很有信心,同时也表明他对自己各方面均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因此其实际生活远比收入百万元的家庭过得潇洒、开心和幸福,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位大学生的生活比那个百万富翁家庭显得更富裕。这就是恩格尔系数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的相对性和合理性。

  4.随着收入增加,食物消费必然逐步增加,但同时衣着、住房、日用品等开销也会增加。如果此时收入继续增加,食物消费数额便不会再同步增加,而是保持在某一个合理水平,预示着收入达到某一个水平之后恩格尔系数便会呈现出下降态势。

  有数据表明,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恩格尔系数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别下降到2005年的36.7%和45.5%。也就是说,到2005年时,我国农村地区已经整体迈入小康水平,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而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9%,农村居民家庭的这一比重为43.7%。

  总之,恩格尔系数仅用一个简单的算式就揭示出了居民收入、总开销与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对关系,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对人们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当收入水平较低时,人们的食物消费必然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而随着收入不断增加,在食物需求得到改善并完全满足生存所需的情况下,消费重心才会也必然会开始向穿、住、娱乐、教育、旅游等其他方面转移。

二、解决温饱后的必然结果

  前面讲到,人们辛苦劳作的首要目的是解决温饱问题,毕竟人活在世上最首要的问题是生存问题,而生存问题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吃饱穿暖。一旦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之后,便开始追求小康生活。关于小康生活的标准问题,其涵盖的范围很广,一般来说包含物质生活状况、生活环境状况和社会环境状况等多方面内容,如果细化,就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人均蛋白质日摄量、恩格尔系数、交通状况、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教育娱乐支出比例甚至电视机普及率、森林覆盖率及农村卫生保健等。

  可见,小康生活相比温饱来说,涉及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之初设定的最大目标。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从全国整体来看,我国在2005年左右已经基本达到小康生活水平,但各项指标仍然参差不齐,于是才出现了近年来国家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力争在2020年左右以国家为整体的所有指标全部满足,届时肯定很多指标早已经被超越了。

  当然,各个地区、城市和家庭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就在2005年国家整体基本达到小康之际,全国已经完全达到小康甚至进入富裕层次的地区及家庭已经很多了。人们达到小康之后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手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闲钱”,这种“闲钱”属于满足并改善其生活需求之后并不急需的钱。正是这种“闲钱”的出现,导致了人们对生活必需品之外开销的渴望。

  手中有了多余的钱,自然就会想到让其增值的问题。按照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传统理念,这些钱往往首先被存入银行,也有人用这些钱买入企业债券或国债,以期获得增值收益,这就是人们最原始而朴素的投资行为,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