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中职语文课“活”起来

让中职语文课“活”起来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中职语文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对口单招”这根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学已陷入“高耗低效”的迷潭之中。“图形板书”这个概念,是由全国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李凤平先生提出的。笔者在从事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几年中,一直努力贯彻李先生的图形板书思想,虽不能达到李先生“一课一个图形,绝不重复”的境地,但至少绝大多数篇目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造型。

让中职语文课“活”起来

石晓娟

摘要:中职语文课堂中,常出现死气沉沉、令人尴尬的局面。本文立足课堂,试从导入、提问、板书等各方面来激活课堂,挖掘学生潜质,拨动其心灵的琴弦,促进其主动发展,使职高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关键词:职高语文 活力

“这个问题怎么回答呢?”

学生一片木然,全部埋下头作看书状。

沉默……

“其答案是这样的……”

记录。

——引子

这是中职语文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在“对口单招”这根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中职语文教学已陷入“高耗低效”的迷潭之中。从目前课堂教学情况分析仍是“春风不度”:有的教师仍恪遵“重压之下出成绩,汗水时间取分数”的功利观,行为短视,以“背书”和“念课”的记问之学为特征;有的教师死抱住“练为主线”的信条,把活生生的课文“放血剔肉”,幻变成一个个知识点,把课堂演变成拆拼知识点的“游戏台”;有的教师由越俎代庖式的“满堂灌”变成花拳绣腿式的“满堂问”,仅得活之皮毛……这样教的境界,学生学习的状态和呼应程度定会死气沉沉,最终必然导致学生厌恶语文的情绪体验,产生学得死或不爱学的结果。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如何使中职语文课堂“活”起来呢?本文试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导入: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弃去,此一法。”当然,他说的是如何写好一篇文章的开头,不过,这句话对语文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导入”同样适用。正如于漪老师所说:“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必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开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在教学活动的开始之际,学生普遍存在着希望上好课的动力准备。因此,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他们往往能以精湛的导入愉悦学生的耳目,激动学生的心灵,开发学生的智力,触发学生的情思。导入所用的时间不长,多则几分钟,少则几秒钟,但它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往往有着重大的影响。一个好的导入设计,能使这堂课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更为重要的是,好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望,并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每位教师在备课时都十分重视导入的设计,在走入课堂之前都能十分认真地推敲一下这堂课的开始,那么,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读《南州六月荔枝丹》时,我拿着几颗荔枝走上讲台,学生顿觉眼前一亮,兴趣倍增。接着我以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导入课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师生的齐声诵读中,一篇说明文顿时有了无限情趣。

二、巧妙设问:激起学生智慧火花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我们在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智能,激起课堂气氛的涟漪,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工夫。

讲授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方面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总之,要改变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而把提问设计作为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比如,笔者在讲述《包身工》时,该文之背景离现在的中学生太遥远了,学生们往往以旁观者的姿态无所动地学习,这样显然是达不到效果的。为了激起学生的感情,使他们融入到课文中去,我决定一上课就讨论“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这一问题。但对于未曾学过文章的学生来说,这问题太深了。于是我在这个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包身工?虽然课文还未学,但因为有课前预习,该问题迅速解决了。

(2)这些十六、七岁和大家一般大的姑娘怎么会成了包身工?该问题课文中讲得很清楚,所以学生们也能照样答出“穷”“灾荒”“不识字、上当受骗”等。

(3)今天不也有“穷”“灾”“不识字”吗?今天有包身工吗?这个问题已离开课文,需要学生联系现状来思考了。大家讨论后一致认为:今天虽然也有“穷”“灾”等,但社会上有“扶贫”“救灾”,还有法制等,国家与社会正在帮助人民走上富裕的道路,当然不会有包身工了。

(4)她们那时候怎么没有这些措施呢?该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从中领悟到社会制度产生了包身工。这样开头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

我顺势激发感情:同为十六七岁,你们在享受美好的生活,而她们呢?请大家朗读“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还是被压迫着做工。”

在学生们充满感情的朗读中,一种鲜明的爱憎流露出来了,毫无做作。随后的课文分析,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得相当顺利。

总而言之,如何把问题向学生提出,对课堂的成败有重要关系。问之得当,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发展学生智能。问之不当,则往往启而不发,最后还是变成教师自问自答。

三、图形板书:打开教学方便之门

任何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需要有意或随意地在黑板上写写、点点、画画,这就有了“板书”。板书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课堂教学的“眼睛”,更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艺术创造。

图形板书不同于纯文字型的板书。它融文字、符号、线条、造型于一体,以造型艺术为主,语言艺术为辅,充分挖掘课文中的多种要素,利用形象手法设计而成。“图形板书”这个概念,是由全国优秀语文教育工作者李凤平先生提出的。他从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方面阐述了图形板书的教育教学功能。笔者在从事中职语文教学过程的几年中,一直努力贯彻李先生的图形板书思想,虽不能达到李先生“一课一个图形,绝不重复”的境地,但至少绝大多数篇目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造型。几年下来,发现图形板书似乎特别适合中职学生。不管是从当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来看,还是从最后的考试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图形板书,形象直观,可以变繁为简,引导学生“浓缩性”地理解课文内容,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可以变难为易,加强学生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可以激活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帮助教师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如笔者在讲授《走出地平线》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份板书(左图)。

这份图形板书提纲挈领,突出教学重难点,将文章的基本思路及主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四、燃烧热情: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

所谓“激情”,就是教师运用一切教育学、心理学手段,把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情绪激得高高的,学习信心鼓得足足的。这些集激励、促学、愉悦于一体的各种教育手段能催生出学生学习成功的迫切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语文学科情感性很强,有时,语文课堂就像一个磁场,如果我们点燃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火花,就有可能形成燎原之势,将所有的教师和学生卷入其中,课堂教学会高潮迭起,教学效率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会得到全面提高。所以,激活情感,以情促悟应是语文教学永不言息的主旋律。每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们都是将思想感情灌注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随着教学内容情感脉搏的跳动而跳动。生动的讲述,传神的表情,恰当的姿态无不渗透着教师的热烈情感。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不可能使学生准确地感受和理解教材,不可能激发起课堂教学的良好气氛。比如,教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地诵读了课文。一位老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也很流畅。”另一位老师很动情地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大江东去的豪放,读出了乱石穿空的雄奇,也读出了人生如梦的悲凉!我们为你精彩的诵读喝彩!”显然,后者浓墨重彩,着意渲染,以激情点燃激情,能引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使教学过程变成一场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所谓的培养学生高尚情感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吧!

事事皆提倡活力,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同样需要。语文好比是一桌桌琳琅满目的筵席,是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大餐,问题是,我们怎样引导我们的学生去品尝并享用这道语文大餐。这正是我们每位中职语文工作者都要用智慧、心血及生命去思索与实践的。让我们从课堂的每一个瞬间着手,精心设计每一个细节,立足小课堂,联系大渠道,使我们的中职语文课堂永远焕发光彩,永远生机勃勃,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课堂教学激发兴趣十三法.中学语文,1995(3)

[2]王松泉.谈谈板书教学法的原理.语文教学通讯,1994(1)

[3]李凤平.图形板书:为学生打开美的天窗.语文学习,1995(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