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死”题“活”起来

让“死”题“活”起来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克利亚老师、蒙迪和蒙迪的父亲这三个人可说各具特色,正是这三个不同的人物为我们演绎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蒙迪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人物。当然,题“活”不等于“偏”,也要防止“空”。但这样的试题,已经超出了语文能力这个范围,虽然显得“开放”和“大气”,但毕竟与初中生的生活有相当距离,因而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值得怀疑的,难免显得“空”。

主观性试题的长处是能够更方便地根据需要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查,增加考查的深度。现在的问题是,长期编制这几种类型的试题,形成了出题的“定式”,考生长期解答这种题,也形成了相应的解题模式。前些年,上海市中考的“小作文”题,学生的答题套路就是“引—议—联—结”;这两年,取消“小作文”,将片段论述与阅读材料联系在一起,写150字左右的感想或点评。实际情况证明,学生仍然难脱窠臼。最终形成了出题和解题都有成规的僵化的现象,这种现象,一言以蔽之,就是“死”。

某市中考卷记叙文阅读《老师的忏悔》后有这样一道题:“请你对文中的三个人物分别用简明的语言加以评价。其中,你最喜欢谁?请具体写出喜欢的原因。”这是一道带有鉴赏性的开放性试题。克利亚老师、蒙迪和蒙迪的父亲这三个人可说各具特色,正是这三个不同的人物为我们演绎了一个美丽的故事。对于这三个人物的认识与评价,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是不一样的,这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体验有关。学生在答题时,既要照顾到文章本身,又要结合自身的感受。特别是第二问“你最喜欢谁”,作答时更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判断。蒙迪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人物。学生从他的身上可以得到认准目标、努力奋斗,最终定能获得成功的启迪。蒙迪的父亲虽然在全文中仅仅说过一句话,却对蒙迪的成功起了决定性作用——关键时刻,他放心让孩子自己拿主意。那一份信任和鼓励也是学生渴望从家长那里得到的。因而,他们理所当然也可以选择答最喜爱蒙迪的父亲。克利亚老师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从开始的阻拦(认为蒙迪的梦想不可能实现)到后来并未横加干涉(从蒙迪的成功可以看出)直至最后发自内心的忏悔,这一形象打破了教师在学生面前永远是权威这样一种固定模式,而这样有血有肉、充满真情、勇于自责的教师形象才是学生最喜爱的。

这道题融理解和表达为一体,答案是多元的、开放的,但考生必须围绕文本解读。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与文本进行对话。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达成对自我的理解。在这种对话式的考试中,学生的感知活动自然也无须去追寻作者或命题者的所谓愿意了,更不必去揣测迎合所谓的标准答案。

当然,题“活”不等于“偏”,也要防止“空”。例如,某地有一道题:一代伟人毛泽东曾站在黄河边,面对浊浪滚滚的河水,沉思良久说:“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如何治理母亲河,请你说说你的看法。

这类试题的初衷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国家大事。但这样的试题,已经超出了语文能力这个范围,虽然显得“开放”和“大气”,但毕竟与初中生的生活有相当距离,因而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值得怀疑的,难免显得“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