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澄清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误区

澄清对生命教育的认识误区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一些学校将生命教育仅仅等同于生命知识的学习、记忆和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的了解与把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完整的人、幸福的人,整体提升个体的生命品质。而知识化的生命教育已严重偏离了这一轨道:知识的价值遮蔽了人的尊严和价值。其次,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学校生命教育的表浅化。家庭作为最早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启蒙的场所,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

(一)生命教育知识化,忽略了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养成

目前,一些学校将生命教育仅仅等同于生命知识的学习、记忆和生命现象、生命规律的了解与把握。例如,学校通过开展安全教育、青春期教育等帮助学生习得交通法规、救生知识和青春期知识等,但知识传授的目的主要指向学生物质生命的保存与延续,在知识传递的过程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积极情感的渗透。这种缺乏与人情感世界沟通的生命教育,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原本沉重的课业负担,并且割裂了学生作为知、情、意、行高度统一的生命个体的完整性,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仅仅依靠生命知识的习得,无益于丰厚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体验及积极生活态度的养成,也难以培育学生对生命世界的热爱与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一旦遭遇挫折,消极情感导引下的学生甚至会运用所学知识扼杀自己的生命以寻求解脱。频频发生的中小学生跳楼事件反映出,学生都已把握高空坠楼会危及生命这一知识,但恰恰是消极的生活态度促使他们要用这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因此,知识化倾向的生命教育无法引起学生精神世界的应和与共鸣,也因此无力穿越、抵达人的心灵,在本质上只不过是游离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外在物而已。

(二)生命教育表浅化,无益于个体生命品质的提升

首先,生命教育表浅化是生命教育知识化的延伸与体现。生命教育的目的是要培育完整的人、幸福的人,整体提升个体的生命品质。而知识化的生命教育已严重偏离了这一轨道:知识的价值遮蔽了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样的生命教育将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生活世界窄化为封闭、狭隘的知识世界,将精神生活与人生价值的追求矮化为物质生命的存续与繁衍,这种窄化与矮化体现了生命教育的表浅化。

其次,教育的功利化导致学校生命教育的表浅化。众所周知,形而上的教育理念从提出到落实于具体的教育活动之间还有一个精心铺陈、逐步推进的精细化过程,但在当今急功近利的社会环境影响下,这一过程被人为地浓缩,并涂抹上功利的色彩。为迎合外在的评价,当前许多学校的生命教育活动过多着重于外在形式的花样翻新及引人耳目,但喧嚣热闹的外表难掩其实质内容的空洞、肤浅、粗糙、生硬。缺乏朴素本质与科学设计,实施的生命教育从根本上放弃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主体需要予以尊重的立场,学生的主体性、个别性丧失,成为配合学校活动开展的统一道具和被动执行者。

表浅化的生命教育无法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既无助于消解学生背负的学习压力与生活压力,也无益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遭遇的人生困惑。当学生面临困境却在知识世界里寻找不到生活的答案,在物质世界获得感官满足却在精神世界迷失自我的时候,往往容易产生内心的冲突甚至绝望。因此,表浅化的生命教育无法触及生命教育的内核:提升人的幸福感和生命质量。

(三)生命教育单一化,降低了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当前学校生命教育的实践中存在着教育主体、教育形式单一化的现象,学校与家长、社区的合作仍未深入,教育形式仍以说教为主。家庭作为最早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启蒙的场所,却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生命教育。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他们把对孩子的爱极大地物质化、金钱化,尽其所能地单向给予,从而使孩子不懂得珍惜敬重与感恩回报,更谈不上关爱他人。而且,这种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独立生存能力也较差,遇到困难与挫折,会产生无力无助感而导致轻易放弃,甚至包括放弃自己的生命。

社会环境中不良文化的传播也成为阻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现代信息社会的到来,社会文化的广泛传播,也对当前学校实施生命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些诸如宣扬凶杀、色情、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文化的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因其娱乐性较强而极易被青少年所接受,并通过现代媒体的快速传播极大地放大了其负面效应。而另一方面,学校的教育形式却比较单一,主要以传统的说教方式来宣传社会的主流文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心感悟。[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