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下”的隐喻机制

下”的隐喻机制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除了这些固定的词汇手段,“上、下”可与表示时间段的时间单位构成与现在相临近的时间段表达,上+时间单位或下+时间单位,多用于“周、月、季度”等。因此这种用法中的“上、下”并非直接描述水平高低,而是描述时间段的早晚相对位置,再转指学习者的水平。[6]周 榕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2.2.1 隐喻3

隐喻3:时间是一条流动的河。

经验基础:河水由源头流出,其自然流动,并依据流淌过的时间人们将河流切分成上游、中游和下游。水流的方向是单向的,流过去了便不会再回来。流动的时间与流动的河水具有相似性

视角3:将时间段与一条河流进行类比。对应于一条河流上游、中游、下游的切分,对某一时间段我们也相应地采用了上、中、下的切分方式,进而得到该时间段中切分出的三段时间的序列,“上”表示该时间段中最早的时间,“中”段时间晚于“上”早于“下”,“下”表示的是该时间段中最晚的一段。

如果以整个人类历史为观察的时间段的话,我们会说“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句子,时间的源头即为人类历史的发源地,代表着最古老的过去,上游处于较早的过去——上古,中游的时间较上游晚——中古。这种隐喻映射可从古代文献或词语的词源得到印证。

(2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23)上溯:动①逆着水流往上游走。②从现在往上推(过去的年代)。《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24)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日,即元宵节。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日。        《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隐喻3的应用需要以某一给定的时间段为前提,然后对其进行内部切分,表达内部相对早晚的序列,其能产性较弱,多用于固定的词汇手段,如表2:

表2 

需要说明的是“上古、中古、近古”一组中,“近古”采用的是隐喻1,是以人为参照点的。对这一类相对固定、封闭的词汇,我们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上”和“下”的词条逐条进行了统计,得出表示时间义的名词词条如下表。

表3 

除了这些固定的词汇手段,“上、下”可与表示时间段的时间单位构成与现在相临近的时间段表达,上+时间单位或下+时间单位,多用于“周、月、季度”等。如表4:

表4 

除了上述两种情况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是上+动量词或下+动量词,其与动量词构成针对某事件的时间表达,如“上次/下次”“上回/下回”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问题2中提到的“上周”与“下周”哪个是相对于现在是过去便得到了解释。

2.2.2 “中级(上)”与“中级(下)”

最后我们来解释问题3的现象,何以“中级(上)”较“中级(下)”水平低?我们认为这是用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来衡量学习水平,其引申途径如下:在“中级”这个学习的时间段内可以切分为上和下两段,“中级(上)”为该时间段较早的初期,“中级(下)”为该时间段较晚的后期。在这一学习阶段内,学习时间相对长的学生一般情况下都会较学习时间短的学生水平高。因此这种用法中的“上、下”并非直接描述水平高低,而是描述时间段的早晚相对位置,再转指学习者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董为光(2004)汉语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当代语言学》第2期。

[2]韩玉强、刘 宾(2007)汉语空间隐喻时间中的“前”“后”认知,《修辞学习》第4期。

[3]游顺钊(1994)《视觉语言学》,北京:语文出版社。

[4]张 辉(1998)论空间概念在语言知识建构中的作用,《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第1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201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6]周 榕(2001)隐喻认知基础的心理现实性——时间的空间隐喻表征的实验证据,《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7]George,Lakoff & Mark Johnson(1980)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George,Lakoff & Mark Johnson(1999)Philosophy In The Flesh.New York:Basic Books.

[9]Michael,Tomasello(2008)蔡雅菁(译)《人类沟通的起源》,北京:商务印书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