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做学问要抓住灵感

做学问要抓住灵感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北大著名学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最初是抱着学理的决心报考北大的,后来发现自己并不擅长理科,这才改学文科的。转入文科的顾颉刚一扫对数学和制图的不快,他的很多爱好似乎放飞了自由的心灵。谁知他这一改,竟成为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的大师级学者。千万不要因为灵感易得就置之不理,青少年要利用好你的灵感,利用好你的双手,努力创造一片艳阳天。抓住灵感,再加上努力,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满足的秘诀在于发现自己的能力和限制所在,在能做好的活动中找到满足,再加上智慧以明白自己的处境。

——林语堂(曾在北京大学任教,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时,溢出水缸的水给了他灵感,于是他发现了水的浮力;牛顿有一次在苹果树下被掉落的苹果激发了灵感,于是他经过专心研究而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其实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或规律,就算他们没有发现,这种客观物质也依然存在,而灵感让他们去研究、去探索,最后把世界引向了更深层次的智慧和认识的领域,也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灵感可以让人在迷失后找到方向,让人豁然开朗,它是人们走向成功的台阶。灵感可以铸造成功,但是并不是说拥有灵感就一定能够成功。灵感源于生活。灵感是生活给予你的启发,有所启发不等于就能成功。生活给了你启发,你要学会利用它,而不是一味高调地吞噬它。用勤奋和汗水去浇灌灵感,你会离成功越来越近。袁隆平说:“我的成功‘秘诀’是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知识是基础,汗水是途径与方法,灵感是源泉,机遇是条件。灵感是成功的一部分因素,却不是全部。”

北大著名学者、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最初是抱着学理的决心报考北大的,后来发现自己并不擅长理科,这才改学文科的。

顾颉刚1913年从老家苏州来北京报考北大。恰逢袁世凯专权误国,时局混乱,官场乌烟瘴气,北大也难免受到影响。顾颉刚抱着一腔热情前来,却被当时的情况弄得心灰意懒,于是幻想以农业救国,就入了预科二部:农科。可一学期下来,数学和制图搞得他头昏脑涨,他只好申请改入一部:文科。转入文科的顾颉刚一扫对数学和制图的不快,他的很多爱好似乎放飞了自由的心灵。

他听戏的爱好曾给他的古史研究带来过一个灵感。当年在他申请转入文科之后,有了半年的空闲,无事可做,只是每天听戏。日久天长,在听不同的剧种、不同的班子时,他发现相同的故事原型在具体情况中竟千差万别!他在《古史辨序》中说:“忽然知道故事是会变的,从史书到小说不知改动了多少,甲种戏与乙种戏同样写一个故事也不知有多少不同。一个故事本来面目如何,或者当时有没有这样的事实,我们已不能知道了……无意的讹变、形式的限制、点缀的过分、来历的异位,都是可以详细研究的。”谁知他这一改,竟成为对中国史学影响巨大的大师级学者。震动史学界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观竟然出自这样的场合、这样的灵感,真可谓妙趣横生。

顾颉刚先生因爱好而得到了灵感,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很多事情都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像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诺贝尔发明安全炸药“爆胶”等都是关于灵感的经典例子。你不妨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也许会给你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没有成功不可能是你没有灵感,而是你付出的不够。千万不要因为灵感易得就置之不理,青少年要利用好你的灵感,利用好你的双手,努力创造一片艳阳天。

事实上,我们常常会有很多思想的火花闪现,只是大多数人任由这些灵感一闪而过,淹没在各种各样的琐事当中,再也不见踪影。这其实应该归咎于他们在孩童时代受到了过少的鼓励和过多的限制。我们经常听到父母在朝着孩子大喊:“这么脏,快扔了!”“别胡闹了,这样不行!”“好好学习,别老想这些没用的”……正是这样的情况,将我们奇思妙想以及活跃的思维都扼杀在摇篮之中,很多人甚至因此失去了创新思维的能力。

因此,在青少年的世界里,很可能会因为一点无意中的小错误而发现人生更美丽的景色。如果能及时拓宽思维,发挥创造性,也许能发现和创造出更令人惊奇的美丽,从而对事物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饱满的热情。因此,青少年有了新的想法时,一定要尝试将它们付诸实践。也许你身边的人会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阻止你“干这些蠢事”,但你要有勇气告诉他们,这是多么新奇有趣和振奋人心的事情;要想办法争取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信心十足地将自己的“怪点子”变成现实。抓住灵感,再加上努力,那就离成功不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