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写好读后感的四个技巧

写好读后感的四个技巧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引、析、联、升”,则更容易生效。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原作,抓准感点。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分析研究问题是认清实质、科学决策的唯一途径。

【技法点拨】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初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文体,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引、析、联、升”,则更容易生效。

一、引述材料

读后感重在谈感想,而这个感想是由特定的“读”生发的,有的放矢地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述材料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叙述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二、分析材料

在引出内容后,要对其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做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地做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做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摆出自己的观点。

三、联系实际

纵横拓展,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就事论事铺展不开,感想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四、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读后感始终要受“读”的约束,开头要引“读”,中间还要不时地回扣“读”的内容,结尾也要恰当回扣“读”的内容。

另外,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

当然要写好读后感,关键还要读透原作,抓准感点。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当然,读一篇文章,感受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值得发表,见解新颖独到,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读后感只能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总之,读后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经典引路】

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

冉小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说明中指出:“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告诉我们,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首先要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立足重大问题,抓住关键问题,其次要把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贯穿始终,用深化改革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对客观存在的矛盾的敏锐感知和认识。具体来说,就是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为解决问题提供各种有效途径与策略的自觉意识。其中,发现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根本前提。分析研究问题是认清实质、科学决策的唯一途径。回答解决问题则是推动工作、促进发展的根本要求。只有树立问题意识,并且及时化解矛盾,才能为“中国号”巨轮的顺利前行积聚持续不断的正能量。

所谓改革精神,就是指敢于打破思维定式,不拘泥于旧的条条框框、体制机制的束缚,大胆探索,不断寻求创新发展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的总和。改革精神,有时表现为不甘落后、奋勇争先、追求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时表现为与时俱进、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有时也可能直接表现为坚定的政治勇气、政治智慧和改革魄力。回顾35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之所以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靠的就是这种敢于碰硬,敢涉险滩,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当前,改革进入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艰巨繁重,改革面临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与勇气。

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的区别主要是:有了问题意识,还不等于就一定有改革精神。最为常见的情形是,有些人摆问题头头是道,甚至直击“要害”,但对“怎么改革、如何解决”时,却“如坠云端”,一头雾水。可见,发现问题,或者说有问题意识,只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还不是真正地去解决问题。同样,一些有改革热情的人,也不一定都有很好的问题意识,或者说并不一定会立即抓住问题的实质与核心。

当然,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又是相互联系的。“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就有改革之必要。客观存在着的问题或矛盾,就是问题意识过渡到改革精神,乃至引发改革实践的核心所在,或者说就是二者的中介与桥梁。问题意识与改革精神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体又表现在:问题意识一旦形成,一般情况下,人们会不断地探索、追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个过程已经蕴含着改革精神,或者说变革实践已呼之欲出。同样,真正的改革精神,往往也是由诸多问题、矛盾所引起,而有了问题,就有了改革之必要。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打个比方,问题意识犹如“对症”的话,那么,改革精神就是要积极地去“下药”治愈,如果只“对症”,不“下药”,就极有可能陷入问题主义的窠臼。因此,只有“对症”与“下药”的辩证统一,才能药到病除,确保肌体健康。

因此,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一点就是要深刻领会《决定》所蕴含的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改革精神,并且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简评】:

这篇文章是《甘肃日报》特约评论员冉小平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解读,是一篇很有时效性的读后感,文章先对《决定》内容进行了分析,从理论的高度出发,阐释了“问题意识”和“改革精神”的内涵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升华感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