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组任务要有意义

小组任务要有意义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必须能够提供一个挑战,一个需要运用到所有合作学习原则才能解决的问题。事实上,用以提升效率的失败体验是高效小组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其重要性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课堂上 想一想特丽萨·扎诺皮斯作为一名有着强大自信心的教育者是如何设计高效小组活动的。虽然她也监督小组进展状况,但会有策略地延迟使用提示、问题和暗示,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

对于两位约翰逊老师提出的合作学习五原则,我们还要加上第六条:有意义的任务。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必须能够提供一个挑战,一个需要运用到所有合作学习原则才能解决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一个倍感压力的任务才能够促成更好的小组活动呢?因为,正是竭尽全力解决问题的需要才会促使学生彼此依赖。当小组共同面对一项很难的工作时,才能萌发和彰显合作精神。

这里举个日常例子:如何进入到车流中。你在高速路上遇到了堵车,一个车道马上就排到头了,很多车都在试图找到机会挤进去,这种情况下你有可能成为所谓的“等候者”或者是“插队者”。等候者会耐心等待,直到轮到自己,他们尤其不会允许那些粗鲁的插队者进入车道。而插队者,只要有空间就会插到前面,完全忽视车队。那么,我们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明白或者经历过插队的后果——交通事故、鸣笛或者路怒,所以我们会主动和他人合作,进而避免以上后果。可是,在交通顺畅的时候,我们却很难注意到同路的司机。在马上就要进入车流中的时候,我们才会开始注意到他们,并与之合作,在关注路况的情况下或适度刹车或小幅加速,保证每个人都进入到车流中,所有人都能前行。学生也需要预见到失败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注意到其他人,关注别人都在做什么,并努力去思考他们需要怎样合作才能成功。如果能够轻而易举地取得成功,那么学生便不大可能从任务中学到东西。

这里你也许会想起来,在前言部分我们提到,只有当学生准备好面临挑战时,合作学习才会出现;在设定了目标并做了示范后,条件就已经成熟,学生就可以进行实践了。如果过早地进入指导环节,学生有可能会放弃,但是如果时机掌控得好,学生便会专注地依靠自己解决问题。虽然说教师要在学习者身边随时提供帮助,但适度延迟给出提示、问题或暗示,让学生自己试着去解决问题,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用以提升效率的失败体验是高效小组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对于其重要性已经有了大量的研究。当教师把小组任务设定到一定难度,但又不是不可能完成的,学习者事实上会超长发挥,比那些轻而易举完成任务的小组,表现得要更为出色。小组确实需要一个他们可能无法答对的问题,一次失败的体验,或者一个错误的结论。

课堂上    想一想特丽萨·扎诺皮斯作为一名有着强大自信心的教育者是如何设计高效小组活动的。她深知学生需要时间与困难做斗争,并且需要冒着失败的风险,因此,她有意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于她的“立方体”问题(“你觉得是迅速致富好,还是坚持一种程缓慢但更安全的方法赚钱好?为什么?”),学生是不可能敷衍了事的。同时,对于这类问题,学生也不可能给出同样的答案,所以他们要进行比较、辩论,这才是小组讨论!虽然她也监督小组进展状况,但会有策略地延迟使用提示、问题和暗示,让学生自己理清思路。她还解释道,她时刻记得“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构建问题的意义,而不是急于告诉他们问题到底要他们回答什么”。换言之,她认识到可能发生的失败也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这是因为她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效性深信不疑,并且知道,通过逐步释放的责任,学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对我而言,”她说,“没有比学生依靠自己并且从同学那里学到东西更好的学习方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