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稿(代序)

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稿(代序)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稿(代序)李文海各位学者,各位朋友: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春城昆明,相聚在具有悠久历史和学科特色的著名学府云南大学,共同来研讨“西南灾荒与社会变迁”这样一个主题,对于灾害史这个学科领域来说,称得上是一次学术盛会。我由衷地感谢会议主办单位的盛情邀请和热情接待,同时也衷心预祝本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会议圆满成功!
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稿(代序)_中国西南地区灾荒

第七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言稿(代序)

李文海

各位学者,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相聚在美丽的春城昆明,相聚在具有悠久历史和学科特色的著名学府云南大学,共同来研讨“西南灾荒与社会变迁”这样一个主题,对于灾害史这个学科领域来说,称得上是一次学术盛会。我由衷地感谢会议主办单位的盛情邀请和热情接待,同时也衷心预祝本届中国灾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会议圆满成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随着政治大环境和学术大环境的不断优化人文社会科学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回顾3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灾荒史研究,同其他学科相比,是在一个起点不同的条件下取得了同样的甚至可以说是更加迅速的发展。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值得自豪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社会和学术界对灾荒史学科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高,关注和支持的程度越来越大;发掘、整理了一大批内容丰富的珍贵历史资料,完成并出版了相当数量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使灾荒史学科的理论框架逐步清晰,学术内容日益充实,资料依据更加充分,在学科建设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风严谨的专业队伍;同国外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日趋活跃。正因为这些,中国灾荒史研究吸引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使他们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学术兴趣。

这些成就的取得,当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种种主客观原因的。如果简单地说,可以用三句话来表达:一是强烈的社会需求,二是观念的深刻转变,三是学科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

学术发展史告诉我们,任何一种学术,任何一个学科,只有存在着巨大的社会需求,并且这种需求越来越深刻地为社会所认识和了解时,才可能得到迅猛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需求是推动学术发展和繁荣的最有力的杠杆。我们谁也不会忘记近年来发生的那些突发性灾害。国内从1998年夏天的全国性洪涝巨灾,到2003年春夏的“非典”流行,再到2008年5月引起全民族巨大悲痛的汶川大地震,再到今年春季的玉树地震,一直到现在正在经历着的由于极端天气条件造成的多发性洪涝灾害(按照回良玉同志的说法,这次灾害“受灾范围之广、洪水量级之大、出现险情之多、灾害损失之重,均为历史罕见”),特别是刚刚发生的“灾害损失比例重过汶川”的甘肃舟曲县突发性特大山洪泥石流地质灾害;国外从2004年岁末印度洋地震引发的大海啸,到导致21万余人罹难的海地大地震,到全球范围的甲型流感大流行,一直到现在仍在肆虐的葡萄牙、俄罗斯的森林大火及大面积旱灾,巴基斯坦的严重洪灾。所有这些,是如此惊心动魄,扣人心弦,它们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自然灾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威胁和障碍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面貌瞬息万变。这种情况,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说,对于社会和自然灾害的关系来说,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的能力,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有效地防灾、抗灾、救灾的能力。但另一方面,由于人类不恰当地对待自然界,迅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反而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日益增加,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也越来越严重。几年以前,联合国公布的一份材料显示,在最近30年时间里,城市快速扩张,大片的森林遭到破坏,内陆的湖泊干涸,触目惊心地展示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性影响。

正因为这样,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加强防灾减灾,就成为全人类必须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灾害史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凸显出其紧迫性和重要性。

从我国的国内情况来说,进入21世纪以后,全党、全国人民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问题达到了一个新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其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正是灾害史应该着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内容。

当然,灾害史学科能够受到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重视,同我们广大灾害史研究工作者的潜心钻研、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大家的辛勤劳动,使得社会真正感到这门学问能够为现实生活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这才使灾害史学科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俗话说,“有为才能有位”。某个学科的学术价值,只有靠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贡献来证明、来取得。这里我可以举一个例子:正因为大家做出了成绩,最近几年,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历史学的课题指南每年几乎都有关于灾害史的项目。这当然一方面表明国家和社会对灾害史研究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是对灾害史研究工作的肯定。

同志们,我们都是灾荒史研究的同行。过去有句老话,叫做“同行是冤家”,还有一句话叫做“文人相轻”。这两句话当然并不是普遍规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实际。但是,只要我们大家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只要我们大家都努力弘扬实事求是、尊重客观历史真实的优良学风,只要我们大家都有追求真理、捍卫真理又善于尊重和容纳学术多样性的学者风度,只要我们能够多搭建一些像这次会议一样进行学术交流、信息互通、成果共享的学术平台,上面那两句话就可以各改一个字:“同行是冤家”变成“同行是一家”,“文人相轻”变成“文人相亲”。只要我们的队伍是团结的,同心同德的,朝气蓬勃的,我们就一定会在新的世纪里为灾害史的研究作出新的历史性贡献!

谢谢大家!

李文海,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国家社科基金中国史学科评审组组长、教育部历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前主任、中国近代灾荒史奠基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