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烘托与侧写艺术

烘托与侧写艺术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作者表面上是在写潭中鱼“若空游无所依”,直视无碍,实质上是在侧写潭水至清,收到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烘托和侧面描写中都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说起烘托和侧写的区别,同学们往往会很头痛,常常是说不清也道不明。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探究一下这两种写法的区别。请先看下面这则故事:

宋代画院曾经举行了一次画赛,画题是“踏花归去马蹄香”。众画工挥毫泼墨,各显其能,有人画骑马人手里拿着一枝花,有人画马蹄缠着一枝花,有人画一匹马站在一片鲜花盛开的草地旁……有一位画家独具匠心,他的画面是:在一个夏天的落日近黄昏的时刻,一个游玩了一天的官人骑着马回归乡里,马儿疾驰,马蹄高举,几只蝴蝶追逐着马蹄蹁跹飞舞。考卷交上来以后,主考官一幅一幅地审看,都不满意,等到看见蝴蝶追逐马蹄蹁跹起舞这一幅时,他脸上立时现出了喜悦的微笑。他连连称赞:“好极了!”于是选中了这一幅。

这真是绝妙的构思,画中没有花,但那追逐马儿的蝴蝶却使人依稀嗅到了花香。花香难以正面描绘,而从侧面以蝴蝶衬花香,达到了含蓄蕴藉、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于艺术创作,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在写情人送别的环境。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离愁别恨。前面的课里,我们已经比较深入地接触过烘托了,这里就不再赘谈了。

侧写,就是从侧面描写人物和事物。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常会通过侧面描写人物或环境的手法,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从而收到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如《陌上桑》为表现采桑女罗敷的美貌,作者先运用了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对罗敷进行正面描写:“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这里着力描写罗敷采桑用具的精致、发型的美观、耳环的珍贵、衣着的艳丽,极言她容貌的美丽。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正面描写,仍有些概念化,缺少形象感和艺术表现力,不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接下来作者运用了传神的侧面描写,使得罗敷的美貌得以充分地体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样的侧面描写,不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主要的是它生动而巧妙地突出了罗敷的美貌,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在这里,侧面描写激活了人们的想象力,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再如,《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中,这样描写天气的热: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些白光。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连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街上非常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叮叮当当。拉车的人们,只要今天还不至于挨饿,就懒得去张罗买卖:有的把车放在有些阴凉的地方,支起车棚,坐在车上打盹;有的钻进小茶馆去喝茶;有的根本没拉出车来,只到街上看看有没有出车的可能。那些拉着买卖的,即使是最漂亮的小伙子,也居然甘于丢脸,不敢再跑,只低着头慢慢地走。每一口井都成了他们的救星,不管刚拉了几步,见井就奔过去,赶不上新汲的水,就跟驴马同在水槽里灌一大气。还有的,因为中了暑,或是发痧,走着走着,一头栽到地上,永不起来。

这是环境描写,也是侧面描写。通过从侧面描写暴雨来临前的酷热天气、艰难环境,来突出祥子生活的艰难以及他吃苦耐劳的品格。

又如《小石潭记》写道:“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里,没有一字一句写水,可是读者却能从潭中鱼儿看出水清如镜,产生“水尤清冽”的真实感觉,原因就是作者从侧面入手来描写。作者表面上是在写潭中鱼“若空游无所依”,直视无碍,实质上是在侧写潭水至清,收到正面描写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事实上,当正面描写很难收到极好的艺术效果时,作家们往往会考虑侧写。“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讲的就是侧写手法之妙。

烘托和侧面描写中都有两个方面的内容。如果把这两个方面分为A和B,那么烘托中A是“云”,通常都是大肆渲染A如何,来更好地表现B,如烘云托月,而侧面描写中是借B来评价A,往往直接写B,几乎不需要写出A本身的特点。烘托与侧面描写都是对正面描写的有益补充,都很含蓄委婉,都能激活人们的想象力,唤起读者无限的遐想,都能使要表现的事物特点鲜明突出,从而收到比正面描写更突出的艺术效果。

(张日辉 杨 文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