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科学学理论与实践的几个关系问题

关于科学学理论与实践的几个关系问题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科学学理论与实践的几个关系问题科学学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年勃兴,至今已近20载。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为使我国科学学事业有大的发展,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好科学学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中的几个关系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科学学的学科特性及其功能特点,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拓展科学学理论与实践的范畴及领域,更贴近改革开放的现实,更深入科教兴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
关于科学学理论与实践的几个关系问题_科技促进发展

关于科学学理论与实践的几个关系问题

科学学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年勃兴,至今已近20载。笔者加入科学学研究的行列,正好经历了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应《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杂志有识之士相约,以一种世纪末的特殊情感,回顾过去,憧憬未来,认真总结这些年来从事科学学理论与实践工作的经验教训,确实很有必要。这既是我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科教兴国之所需,也是我国科学学事业跨世纪发展的需要。面对历史的机遇和挑战,为使我国科学学事业有大的发展,笔者认为要正确处理好科学学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中的几个关系问题。

一、功绩与创业

我国科学学事业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经历了兴起、发展和深入几个阶段,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科学学事业的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改革开放为科学学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条件,科学学则通过发挥自己的社会功能促进了改革开放进程,尤其是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科技意识的提高以及我国科技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回顾近20年的历程,科学学界最早系统研究科技发展规律及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引进、吸收海外发展现代科技的成功经验,促进了我国科技发展观的转变;科学学界最早强调科技规划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倡导科技成果商品化和技术市场,促进了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和发展;科学学界最早强调科技、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建议,为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科学学界最早探索“大科学”、“小科学”、“潜科学”和“伪科学”等问题,提出我国科技发展模式,大力弘扬科学精神;科学学界最先提出实施科研合同制,建议成立国家科学基金会,为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不懈努力……仅凭这些无可争议的“最早”和“最先”,就足以证明科学学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年做出的重要贡献。这种功绩是永载史册的,也是不可磨灭的,但它并不能代替科学学事业的再次创业,也不能使科学学界回避未来的挑战。

毫无疑问,我国科学学事业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比以往好得多。可以说,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深入人心,科教兴国战略和依靠科技进步及劳动者素质提高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确立,我国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进程加快,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许多问题,都更迫切地需要科学学回答和解决,亟待科学学在新形势下实现创新。客观而论,科学学界似乎有点沉浸在过去的功绩和昔日辉煌之中,缺少“抱负先于发展”的英雄气概;科学学界似乎缺少足够的历史责任感和时间紧迫感,缺少当年率先领略时代春江水暖的创业精神……在较好的社会环境下未能实现科学学的大发展,以致其与其他学科的较快发展形成反差。“世异而事异”,科学学界决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此时此景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我国科学学界必须再次创业,必须根据发展的需要进行科学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我国科学学事业的大发展。

二、机遇与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我国科学学事业又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科学学事业面对众多学科竞相发展的新形势,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对科学学界提出了新的要求,科学学必须在适应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焕发青春活力。

从一般意义上讲,规范的市场经济及其机制,对我国科学学事业发展具有激活作用。诸如市场机制能使科学学资源得到相对合理而有效的配置,各种科学学生产要素能得到相对优化,使科学学人才及其科研成果等方面的社会价值得到客观评价,并能得到真正恰如其分的体现;市场信息基本上能够及时、准确、灵活地表征科学学事业与社会供需关系及其状况的变化,从而启动科学学创新活动,使科学学与社会之间的供需关系能够在总量上、结构上和质量上大致平衡。科学学不仅能够在与市场经济的磨合中强化自身活力并再造辉煌,而且对市场经济具有坚实的支撑作用。如果说,20世纪人类文明在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经济两个方面已获得巨大成就,那么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在现代社会中,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市场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为主导的模式,也是一种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模式。在这种意义上,不论是改革开放和科教兴国,还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新型科技体制,都需要科学学的理性力量及其实践功能。无数事实表明,科学学确实能够以浅层或深层、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楔入市场经济,并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我国科学学事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同时也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必须看到,我国改革之年的资源配置和利益调整,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使我国科学学事业或多或少地受到冲击,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科学学界甚至出现了浮躁、焦灼、惴惴不安的现象。诸如不合时宜、不近情理地过分“清高”,缺乏科学精神的应用研究庸俗化,尤以毫无学科个性的“媚态”为甚。这种冲击来自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的社会失衡,也由于社会价值取向的阶段性变化导致的科学学界的心理失衡。诚然,这些问题是发展中的或“科技大发展”背景下的问题,是我国科学学事业发展逐渐进入成熟期的问题,也是科学学向规范化发展中的问题。可以说,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已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科学技术的社会化向科学界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科学学在更高层次上与之相适应,并向规范和成熟的形态发展。毫无疑问,科学学的生存问题已不存在,科学学所面临的是发展、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是一个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的问题。科学学界应该审时度势,把握历史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自觉适应和切合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科学学事业的大发展。

科学学事业要大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如何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根据科学学的学科特性及其功能特点,在新形势下创造性地拓展科学学理论与实践的范畴及领域,更贴近改革开放的现实,更深入科教兴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科学学的这种适应,是其充分发挥社会功能的前提。如果在科学方法论上以“问题”为导向和着力点,即以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作为科学理论探讨和社会实践的出发点及归宿,我们不难发现,有许许多多问题需要科学学界研究和解决,科学学大有作为。如果将这些问题分类,有些是具有规律性的问题,有些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有些是具有特殊性的问题,有些则是具有根本性的问题。从另外的角度,还可以分为社会性问题、时效性问题、前瞻性问题、焦点性问题和学科性问题等。敏锐发现、悉心研究和尽最大可能解决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是科学学事业大发展的重要前提。当然,这种主动、自觉的适应,并非一种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浮躁和焦灼,而应该是、也必须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的条件下,以科学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性,即坚持科学学理论及方法的精义,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推进科学学大发展。

这些年来,我们以上述问题为导向和着力点,自觉、主动地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邓小平科技思想、社会科技意识及国民科学文化素质、咨询产业、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诸方面进行探讨,不仅多渠道地获得研究与发展经费,而且推出了一批有影响、有社会经济效益、有理论价值的成果。在实践中,强化了科学学的学科特性及社会角色,发挥了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增强了自己面向未来的综合实力。

三、实践与学习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我国科学学事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自觉、主动地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强实践中的学习,使科学学理论贴近现实、深入现实,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中的学习也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这类问题往往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因而需要科学学理论及方法的准备和创新,需要较以往更为丰富的背景知识。实践中的学习升华,无疑能丰富科学学理论,使其更能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实践。

从一定意义上讲,在面向科技、经济和社会服务时,不仅要考虑科学学界能够做什么的问题,而且更应考虑科技、经济和社会需要做什么的问题。科学学界要立足于自己的学科特性,在应用科学学理论的过程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自觉、主动地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能让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适应科学学。这是显而易见的但又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的道理。

这些年来,在我们所承接的社会委托项目中,有一部分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且大多具有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为了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先是被迫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习和探索,以后则自觉、主动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探索。通过组织跨学科、跨部门的研究,提高对不同研究课题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使培养研究生的目标更加明确。我们深深感到,问题总是新的,学习永无止境。

四、专长与博识

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综合、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的今天,不论是科学学的基础研究,还是科学学的应用研究,都对研究主体的专长与博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社会背景和学科背景下,正确处理好知识结构的专长与博识的关系,有助于提高科学学的研究效率及效益。

从科学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演变看,按照一般人才知识结构的理论,曾推崇过所谓“T”型知识结构,“—”表示博,“|”表示专,这与人们的认识和社会发展一定时期的需要是相适应的。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图钉”型知识结构具有相对合理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因为“T”型知识结构是二维的、平面的,而“图钉”型知识结构是三维的、立体的(钉头是一个曲面),这种知识结构更强调了博识的重要性,以适应综合性、跨学科研究的需要。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特点,为了适应未来的挑战,人才知识结构还需优化和高级化。笔者认为,“三足图钉”型知识结构具有更明显的优越性。三足图钉主要用于钉工程图纸,较单足图钉稍短,呈三角形分布,因而具有更好的附着性和稳定性。“三足图钉”的三足所代表的“专”已不是单一的学科领域,也不是唯一的专长,这种知识结构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尤其是能够适应竞争的需要。可以说,具备“三足图钉”型知识结构的科学学专业人才,更能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适应解决综合性、跨学科、复杂性问题的需要,更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基于对人才知识结构的上述认识,我们采取“三足图钉”型知识结构模式培养研究生,既强调博识,也强调专长,并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科学鉴赏力和社会活动能力的培养,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事实表明,我们培养、输送的研究生,都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有的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学位,有的出国留学、深造,有的破格晋升教授,有的留校任教,有的在中央机关工作,有的走上领导岗位……作为研究生,他们不仅在校攻读学位,而且都真正参与完整的科学研究过程(包括确定研究问题、申请项目、调查研究、撰写文稿和结题工作等),获得各种形式的研究成果,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生,而避免了我国存在的博士不“博”和硕士不“硕”现象。

五、科研与教学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研究与发展则日益受到重视。目前,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力量在全国科技整体力量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从我国科学学专业队伍及力量分布看,不论是在研究规模、投入研究与发展活动人员,还是经费等方面,高等院校都具有重要地位。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事业发展,众多高等院校都确定了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目标,并广泛重视面向国家及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形式的高等院校,加大了为地方科技、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比重。在新形势下,必须正确处理好科学学研究与教学的关系,充分发挥科研与教学的关联效应和整体效应,以自觉、主动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科研与教学密不可分,这是高等院校科研区别于其他部门科研的一个明显特征。按照前面的说法,新形势下的科学学研究是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通过研究、解决理论和现实问题,使理论应用和实践经验升华而不断丰富科学学理论,不断推进科学学理论的创新。以不断丰富的、贴近现实的、洋溢着时代气息的科学学理论作为科学学教学内容,无疑能使学生在较高的起点上、在与实践相结合上把握理论,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同时,具有时代感的科学学理论,也会使一部分学生对科学学产生兴趣乃至偏好,使科学学事业后继有人。教学过程中发现和提出的理论及实践问题,也促使科学学研究的深入,使科学学理论向成熟、规范的形态发展。

这些年来,我们在从事科学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在学校先后开设了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交叉科学系列”课程,如“科学学引论”、“科学社会学”、“科学方法论”、“综合技术学”、“自然科学概论”、“科学技术史”、“交叉科学导论”、“决策学基础”、“自然辩证法”、“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等课程。注重个例研究(case study)在教学中的比例,将课程考试、考核与科研相结合,强调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普及与提高

科学学普及是我国科学学事业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对于一项事业而言,普及是提高的基础,提高需要普及。普及科学学知识,倡导科学精神,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科学学和认识科学学,以便更好地发挥科学学的社会功能,进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同时,有了科学学普及的基础,科学学理论能够在实践中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学整体水平也能提高。实践表明,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以及科教兴国的背景下,要强化整个社会的科技意识,普及科学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毕竟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和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国家,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的人了解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了解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互动关系,了解科教兴国的深刻含义,以便自觉地、更好地解决现实中科学技术改革与发展的问题。

基于对科学学普及重要性的认识,我们撰写有关科学学的普及读物,参与普及科学学知识的电视节目,在全校开设文理科本科生通选的科学学公共课。当然,更多的是应社会之邀普及科学学理论知识,倡导科学精神,介绍科学技术进展情况。在这种普及活动中,强化了科学学专业工作者的社会角色意识,提高了知名度,使社会了解科学学及其社会功能,为科学学面向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事实上,我们常常在科学学普及中捕捉社会需求信息,发现有待研究的问题,许多研究课题都基于科学学普及工作,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在科学学普及中,我们还结交了各行各业的朋友,给我们的科研、教学带来了便利。按照我们在实践中的感受,普及科学学的形式应尽可能活泼些、轻松些,更要避免简单说教,广泛利用各种大众传媒手段,尤其是介入与科学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从而达到良好的普及效果。

七、活力与张力

市场经济对科学学具有激活作用,同时市场机制也有一些显见和隐含的负面效应。要保持和增强科学学的活力,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既要注意坚持科学学的学科特性,又应该保持科学学学科领域边缘的弹性,尤其要强化以解决理论与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跨学科研究意识,不要简单地人为划界,甚至粗暴地判定哪些是科学学的领地,哪些不属于科学学范畴。德国著名科学家M.普朗克说过:“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门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控制论创始人之一N.维纳认为:“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经建立起来的无人区。”从学科发展史看,不论是科学术语,还是学科概念和学科规范,都有一个由隐到显、由粗略到精致、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规范到规范的过程。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学科来说,保持科学学必要的张力是非常必要的。可以说,这既是科学学适应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科学学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学界保持科学学学科特性是非常必要的,但切不可作茧自缚。

在我国科学学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在研究对象、研究课题、研究方法、研究手段、研究方式诸方面保持适当的弹性或张力,无疑能增强科学学的活力。毫无疑问,这种活力对于改变我国科学学目前发展不够快的状况,迎接21世纪的挑战,是举足轻重的。我们在实践中感受到,保持张力才有活力,保持弹性才有活性。

在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科学学界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的现实,也面临着科学学事业大发展和缓慢发展的抉择。不管我们的主观愿望如何,都对此无法回避而必须作出选择。

原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