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就事论事地批评孩子

就事论事地批评孩子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批评孩子本身只能引起孩子的抵触,孩子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被批评,不知道要怎样改正,批评他的错误行为却会使孩子明白为什么会被批评,需要怎样改正,而且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才是批评的目的。因此,要搞清楚事实的原委,针对具体事件就事论事。忌使用“又”字批评孩子,如“你怎么又犯事”,“你怎么又不听话了”等等。简单地用“又”字,一概否定了孩子的内在发展和变化,会使孩子感受到不满甚至对立,进而影响教育效果。

第四十二招 就事论事地批评孩子

从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么样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将错就错、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以此及彼。

“就事论事”原则,这个原则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论事而不论人,二是就一件事论一件事。

也就是说,在孩子犯错误时,我们是批评他这种错误的行为而不是批评孩子这个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批评孩子本身只能引起孩子的抵触,孩子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被批评,不知道要怎样改正,批评他的错误行为却会使孩子明白为什么会被批评,需要怎样改正,而且又不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才是批评的目的。

在批评时要做到就一个问题谈一个问题,不要把以前和这次没有关系的错事拿到一起来讲,不能“你以前又怎么怎么样了”,更不能“你怎么搞的?旧病未治新病又来”,否则会让孩子误认为你揭老底算旧账,不是为了让他改正,而是为了让他难堪。把过去的错误翻出来并且唠唠叨叨地讲个没完,对孩子来说这样的批评方式完全是愚蠢和无效的。每个孩子都有一些应该忘掉和埋藏的过去,我们从中翻出些错误的过失来,这决不会帮助孩子做得更好,只会让孩子觉得你用老眼光看人,不但不会取得好的教育效果,更可能产生完全相反的结果。

孩子做了错事,我们只需告诉他:“你这件事做得不好。”而不要说:“你是个坏孩子。”这两句话带给孩子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只有具体到事件本身,孩子才会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了,才好改正。而把问题扩大到对整个人,孩子的心灵容易受到伤害。家长尤其不要进行人身攻击,紧记要对事不对人。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了事应该受到批评,但父母不会因为他做了错事就不爱他,而是希望他更健康地成长。

“打人莫打脸,骂人莫揭短”,父母的批评要有针对性,然而,有些父母批评孩子却不是就事论事,而是东拉西扯算旧账,把上星期,甚至一年前、两年前孩子的过失都放在一块儿算。这样就冲淡了批评过失的主题,孩子不知道挨批评的重点是什么,也不清楚父母让他改正什么,这也不是,那也不是,总是有缺点,容易使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失去信心。

那么,家长如何做到就事论事?以下是为家长提供的几点意见:

(1)我们要就某一问题批评孩子时,一定要就事论事,有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干净利索。切勿“借题发挥”、“举一反三”,“节外生枝”。

(2)孩子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父母指出错误,也是很正常的。可是有些家长往往在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说,最后秋后一起算账。孩子一旦有个问题,一边说着,可气死我了,一边借机把陈谷子烂芝麻一起说出来,把孩子说得一文不值。要知道,教育孩子不是单纯发泄个人情绪,家长的气是出了,孩子却往往更难以管教了。所以,这就要求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立即纠正,温和指出,因势利导,改掉就好。

(3)要就什么说什么,不要东拉西扯,揭伤疤。遇到孩子顶撞时,家长要冷静处理,不把问题扩大化。

(4)首先要不发火,针对孩子所犯的错误给孩子讲道理。在讲道理、不乱发脾气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也会变得很讲道理,说话算数。

(5)客观地批评孩子,对孩子所做的这件事本身讲道理,提出要求,不加入过多的感情色彩,借此发泄。批评孩子时不可唠唠叨叨,将孩子以前的错事也说出来,或者进而给孩子的这次行为下了某种不负责任的结论,这常常引起孩子的反感。

(6)不要以偏概全,批评孩子的时候不要使用“你总是”、“从来”、“一向”的词语,因为这些词语否定了孩子所做的努力,很容易打击他的自信心。而且批评语言要简短,滔滔不绝、情绪激动没有效果。

(7)不就事论事地批评孩子,孩子会觉得家长对自己不公平,明明只是一件事做错了可在家长眼里自己好像就从来没有做对过一样,如此地把自己看得一钱不值,心里的委屈自然也要发泄发泄,贬低挖苦孩子和批判孩子的人格,都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为了保护自己,孩子会不甘心认错,从而对家长产生对抗。

(8)不少家长批评孩子时旧账新账一起算,以为这样才能让孩子深刻反思,实际上这种做法极不可取。如果经常翻旧账,难免让孩子心理上产生厌烦情绪,使批评的效果大打折扣,即便你说得有道理,也不会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正确的做法是批评教育孩子,最好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不要几个问题放在一起批评,让孩子无所适从;也不要翻“历史旧账”,使孩子惶恐不安;更不要一有机会就零打碎敲地数落,结果只可能把孩子说疲沓了,最后无动于衷。

(9)批评孩子时怀着爱和期待去批评。哪怕最顽皮的孩子身上也有可以挖掘出的许多闪光点,但它像沙中的黄金,孩子自己很难发现。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认识大部分依赖成人特别是父母的评价。

(10)批评要对事不对人。批评别人的方式尤其能够检验一个人的教养水平。有教养的批评首先是把“错事”和“人”分开来,只批评错事,不羞辱其人。“只批评错事”也不要夸大表达,避免用“你总是……”这样的责备句式。这样的批评不仅不利于孩子认识、承认过错,而且易激起自卫的心理,即使孩子不反唇相讥,也会积怨在心。家长要用“我……”,如“我不喜欢你未经我同意,随便拿我的……”或者,“每次,你的书包总是乱放我觉得很麻烦。”即说出你感到不舒服的感觉,而避免直接指责孩子的懒散。

(11)批评时要有针对性,只对事,不对人,任何人犯同样的错误,都要受到批评,要让孩子明白批评的目的是为了改正错误,更好地学习和生活。

(12)批评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搞清楚事实的原委,针对具体事件就事论事。批评如无准确的事实做根据,则可能引起孩子的不服和愤怒,产生抗拒批评的心理。

(13)忌使用“又”字批评孩子,如“你怎么又犯事”,“你怎么又不听话了”等等。这是孩子很反感的语句,发生的是什么问题,就讲什么问题,一般不要用积累或否定性的批评,这样可以减少对立情绪。简单地用“又”字,一概否定了孩子的内在发展和变化,会使孩子感受到不满甚至对立,进而影响教育效果。

(14)孩子犯了错误,只要改正了,就应该原谅,而不应总挂在嘴边。批评更应就事论事,今天的事就说今天的,把以前的、其他的都抖搂出来说,孩子心里会想:“我就算改好了,爸爸妈妈也不会忘记我以前犯的错,也不会相信我!”这样很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

家长往往在气头上就容易“联想”,喜欢把过去的老底都翻出来,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样做只会加大解决问题的难度。在和孩子讨论问题时最忌讳的是从一个问题牵连到另外一个问题,这只会增加他们的反感。

为避免出现类似的问题家长应当注意:

①要给孩子一些空间、一些自由。

②要首先抓住问题的“核心”。

③具体细节要逐个解决。

如何在现代家庭中做好家长,就要看家长自己能否在不同情况下转换“主导”和“顾问”的角色。

在处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时,就事论事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这门技术掌握得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孩子在成长,他们遇到的事情,难免会因经验不足而产生问题。在帮助他们处理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就事论事。我们应该替他们设身处地想一下,大人在遇到问题时也不喜欢别人翻老账,同样,我们的孩子也不希望家长在帮助他们时“联想”太多。

听听这个妈妈的例子:“以前我批评孩子时,往往从不好好预习说到影响升学,将来难以有成绩。往往我越说越激动,孩子越听越厌烦,最后,他心烦,我气恼,母子俩不欢而散。我的批评不但没有见效,反而让孩子讨厌。孩子说我陈芝麻、烂谷子地添油加醋让他心烦。孩子的话令我反思。后来,我就事论事,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批评,虚心地改正了错误。”

“再有一次,孩子和同学在外面玩,很晚才回家,这让我们都很担心。我批评孩子回来晚也不打电话,让父母担心惦记。希望他以后放学准时回家,有事一定提前打个电话。孩子望着桌子上摆放好已经凉了的饭菜,惭愧地点头承认自己的不对,表示下次再也不犯这样的错误了。”

父母们经常说孩子因为怕挨批评,所以总是报喜不报忧,甚至说谎。同样的问题问及孩子,他们说:“不敢向父母说起自己的错误,他们听到后会唠唠叨叨数落个没完没了。还会把以前的事情翻出来联系起来说,每当这个时候都会让我的情绪降到最低点,真觉得活着没意思。”因此批评惩罚,不联系以前,也不要轻易断言预后。否则,孩子感觉父母已经把他定性了,自己再努力也改变不了父母的看法,干脆不要费劲做什么改变。于是,孩子就朝着被父母诅咒的方向发展。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前需要作好心理准备,确定批评的目的,组织好批评的语言,平息自己的情绪。批评时允许孩子申辩,接受其合理的部分,指出其不合理的部分。是理性的说服,不是压服。相信孩子能够理解自己所说的内容,只清晰地陈述一遍,切忌“车轱辘话”来回说。

对孩子的缺点应就事论事地提出批评,同时也不能因为孩子存在缺点而减少对孩子的关爱。谈话尽量就事论事,避免带着某种情绪或偏见谈问题;语言应注意“一针见血”,切忌“长篇大论”。批评就是批评,简简单单,清清楚楚,别让孩子犯“晕”:“你不说我倒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要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帮助分析原因,引导他怎么做,而不是数落、责骂。要宽容、要帮助,使孩子在成长中变得更自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