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暗示地批评

暗示地批评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含蓄委婉的暗示方法,较之直来直去的呵斥、批评,气氛显得平和,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维护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恰当的暗示方式要求生动贴切、新鲜活泼,注意被批评事物性质的相关性,不可使被批评者感到有指桑骂槐之嫌。家长应抓住孩子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直接批评孩子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不仅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第十九招 暗示地批评

暗示,指不直截了当地把批评意见讲给孩子听,而借用其他委婉隐蔽的语言形式,说彼及此,巧妙地表情达意,让人思而得之,从而获得深刻印象。含蓄委婉的暗示方法,较之直来直去的呵斥、批评,气氛显得平和,有利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心,维护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恰当的暗示方式要求生动贴切、新鲜活泼,注意被批评事物性质的相关性,不可使被批评者感到有指桑骂槐之嫌。

暗示有两种,一种是正面的暗示,譬如有两个孩子在一起,一个是诚实的,另一个是喜欢说谎的,父母可以对诚实的小孩子嘉许,奖励他,使那个说谎的孩子感动,走上诚实之道;另一种是反面的暗示,譬如孩子跑来向你报告一件事时,要信任他,不要说;“真的吗,你不要骗我呀!”如果你这样说,在孩子的心灵上,就种下一个说谎的种子,以为说谎是可以的。父母必须应用正面的暗示去感动孩子,不要用反面的暗示去刺激孩子说谎的动机。

当孩子犯了错误后,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孩子犯了错权当给孩子一个台阶下,不仅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同时也从侧面对孩子作了肯定。暗示他今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可以这样批评犯了错误的孩子:“人们都说‘老虎还有打盹的时候’,看来这次你是真的打盹了才出现这样的问题。不过爸妈相信你,同样的问题肯定不会再出现在你身上。”

暗示教育是采用暗示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使孩子悟出“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的道理。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效果越好。”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暗示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具体的暗示:

1.眼神暗示

吃早餐时,妈妈正在交代上学的事情,讲着讲着,小虎的双手做起了小动作,在下面叠纸飞机。妈妈一边继续说,一边用眼睛紧盯着小虎的手。不一会,小虎“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开始认真听讲。一段“小插曲”就这样不知不觉过去了。

眼睛被誉为“心灵的窗户”。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比实实在在的语言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2.表情暗示

妈妈带强强去看儿童表演,强强高兴得忘乎所以。他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坐下去;时儿狂笑,时儿尖叫,全然不顾周围其他人的感受。为了不影响会场气氛,妈妈没有大声呵斥,而是悄悄地走到他面前,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强强总算意识到了,声音也低了不少。

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否定、禁止等等,形成刺激,使被暗示对象做出反应。孩子做了好事,你给他赞许地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给他会心的微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3.动作暗示

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家长发现他的坐姿不正,无精打采,便面对孩子做了几个挺胸的动作,孩子接受了这个暗示,并立即做出反应,坐得端端正正,振作精神写作业。

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达到教育目的。一个示范性的体态语言比口头的批评更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如果家长在口头上嘉许孩子好行为的同时,配合以适当的体态语言,如点点头、拍拍肩,就能真诚地表达对孩子的感情和鼓励,从而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4.情境暗示

一个孩子喜欢上了电视里的明星,本子上摘抄的是明星的生肖属相,休息时谈论的是明星的性格爱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家长买来祖冲之、周恩来、爱因斯坦等古今中外名人画像放在家里,还给他讲名人的故事。“追星热”终于降了温,取而代之的是孩子以名人为榜样,比学习比进步,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

不同的情境能使人产生不同的心境,情境对孩子具有微妙的暗示作用。家长要善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如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方法,悬挂名人画像,使孩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习惯在良好的育人情境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5.榜样暗示

小倩有个坏习惯,喜欢随地乱扔果皮纸屑。一次上学时,她买了支冰棍,把包装纸扔在了马路上。妈妈便弯腰去捡,不料一阵风刮过来,纸被吹走了,妈妈紧跑几步拾起地上的冰棍纸,然后放到了垃圾箱里。这一举动对小倩触动很大,她在作文中写到:“妈妈捡冰棍纸的一幕深深地印在我脑海中,我要讲究卫生,再也不乱丢乱扔了。”此后,她自觉地改掉了随地乱扔的坏习惯。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家长的言行和优秀孩子的示范、榜样作用可以提高孩子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因此,家长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和声望,使暗示教育起到良好的效果。

6.认知暗示

妮妮有许多不良习惯,如乱花零钱、上课迟到、拖交作业等。妈妈没有直接批评她,而是要求她给自己远方的好朋友写一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开学以来养成了哪些好习惯、近期有什么打算。从此以后,妮妮果真改掉了不少不良习惯,学习也有了明显进步。

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在于孩子在写信过程中进行了自我反省、自我认识,避免了心理对抗和厌烦。家长应抓住孩子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认知暗示,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7.自我暗示

娟娟在全市英语大奖赛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冠。她回到家里说:“开始,我有些心慌怯场。但马上想到了爸爸教我们的自我暗示法。心想,我难别人也难,我相信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平时的努力不会白费。这样一暗示,就镇静多了,信心倍增,终于过关斩将,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坚信自己的力量和勇气,在面临挑战时,自我提醒、自我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父母要引导孩子面对困难、面对障碍、面对高度,进行自我暗示,增强信心,这对培养孩子沉着、镇静、坚毅的品质有很大帮助。

不直接批评孩子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不仅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有时只要大人放弃传统的说教,在教育孩子时讲究一点暗示的艺术,并心平气和地与淘气的孩子玩玩“心理游戏”,不仅可使“良药”、“忠言”不“苦口”、不“逆耳”,还能使淘气孩子乖乖地“听教听话”。

因此,家长还可以用怕失败的心情挖个暗示“陷阱”。

晚上睡觉时间到了,儿子却丝毫没刷牙的意思。妈妈提议:“我们比赛吧,看我先洗完澡还是你先刷完牙。”儿子没兴致:“不想比!”强扭的瓜不甜,一切还得靠技巧:“我知道为什么你不比赛了。”妈妈停下来,听到外面电视机的音量小了,知道儿子在沙发上关注着她说话的内容,又缓慢地继续着话题:“你一定是怕输,其实我也怕输,只要你不来,我就一定会赢……”儿子拖着拖鞋的脚步声立刻在浴室门外响起,“说真的,我真怕你来和我比赛呢,我还在想,你千万不要来就好了……”话没完,儿子已经走进浴室站在小板凳上挤牙膏刷牙。才一会儿,就已经刷好牙唱着歌大踏步地走出去了。

不过到此为止,戏还没演完。妈妈在浴室里说:“你的动作这么快,我怎么可以和你比呀!记住啊,千万不要关灯睡觉,不然的话,我可就全输了。”劈啪!灯灭了。

好胜是孩子的天性,在竞赛中得到胜利喜悦的体验,对孩子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大人能自谦地让让位,使孩子在略微付出后轻易地获得一次成功的体验,在孩子欣然接受的同时,大人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8.巧用时间暗示,调整孩子作息秩序

尽管儿子深知保证睡眠充足的重要性,但到了睡觉时间,他还是会习惯性地拖延一会儿。可惜,儿子中午的快乐并没因此而一直延续下去,由于在学校没有睡觉,下午放学时他的眼睛已经困得不行了,精致清晰的双眼皮也变得重重叠叠和迷迷糊糊了,尽管如此,贪玩的儿子依旧固执地坚持:“老师说的,小孩子晚上要9点才睡觉!”家长没和他正面交锋,只利用儿子玩语文游戏光盘调整音量的一点空挡时间,偷偷地把他身后的闹钟拨快了半小时,然后按照“新”时间提醒孩子准确地作息:“8点30分了!洗澡去吧!”“9点了,关灯睡觉了。晚安……”因为这个做过手脚的闹钟,儿子成功地早睡了半小时。

为了调整孩子的作息节奏,有时闹钟会走得很“快”,为了提醒孩子做事情认真仔细,它又会“慢”下来,闹钟“会”按照大人对孩子要求的需要自行调节快和慢。

对于一个有守时习惯的孩子来说,遵守时间的约定确实是家长可以钻的一个“空子”,只要把孩子这个特点稍加利用,在适当的时机里暗示孩子时间的存在,就可以使孩子顺从家长的意见而毫无抵触情绪了。

9.恰当比喻暗示,让孩子作业更规整

儿子的作业速度很高,但质量却不敢恭维,不协调的粗黑笔画总出现在他的本子上。通过观察,妈妈了解到了他书写的问题——当儿子发现笔画写短了或字写小了时,就用铅笔直接把写短了的笔画加长,或在不规整的笔画上覆盖上比较规整的笔画。

妈妈没直接点出他的不是,而是与他玩起了暗示游戏:“吃饭时,如果发现嘴巴里的菜或饭里有骨头,你会怎么办?”儿子立刻回答:“我会吐掉!”妈妈又问:“为什么要吐掉呢?再在嘴巴里加上一口好东西不就成了吗?”儿子惊异地望着妈妈:“怎么可以呀?一定要把原来的骨头吐掉,如果不吐掉就再吃进去东西,一定会卡在喉咙里的!”,“真懂道理,你看看这个字孩子,它的嘴巴里有骨头,你没让它吐出来还喂它吃新的东西,你的字孩子会不会卡住了呢?你看看……”

看着自己的作业本,儿子吐了吐舌头,把写错或不规整的字彻底擦干净,再写上笔画长短合适的字。

规则意识是在认识和接受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让孩子理解复杂的道理其实并不困难,只要在孩子认知能力范围之内给予一点点暗示或强调,就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10.形象暗示,让孩子懂得整洁的必要性

女儿做事情总喜欢留尾巴——拿衣服后,衣柜抽屉敞开着;翻书后,书柜门打开着;蜡笔颜料用过后,盖子与本体远远分离;无论是走进还是走出,家门总是大大地敞着……说过多次后,儿子依旧屡教不改,有时还振振有辞地反驳家长的教育:“敞开就敞开!可以随手拿随手放!方便啊!”

妈妈没和她生气更没帮他整理,只叫她女儿玩一个“游戏”:“你把嘴巴张开,没我的指令你千万不要闭上,一闭上就输了,知道吗?”因为孩子喜欢做游戏,于是接受了这个为难的游戏规则。15秒过去了,女儿不耐烦地朝妈妈看,妈妈没理睬他,24秒时,女儿终于忍不住叫了起来:“妈妈!好了没有?你叫我张嘴巴张到什么时候?”妈妈乐了:“你这话好像在哪里听过呢?对了!是你的书柜和衣柜!它们现在正这么说你呢!不信?你去看看!”一会儿,女儿不好意思地走出来:“衣柜和书柜的嘴巴,全部都‘闭’上了。”

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很多时候和他生气讲大道理根本没用,只有让他切身体会到错误的本性,才能使他意识到自己的过失,案例中的做法能使孩子快速而直接了解到他的难受和事情之间的关联,这个暗示是对孩子不良行为作了含而不露的批评。

11.反面暗示,激起孩子的上进心

整理房间是儿子不喜欢做的事,妈妈几乎每次叫他收拾玩具书本就怄气。为了避免正面冲突,妈妈用“激将法”对付他。妈妈边整理自己的书柜边“冷嘲热讽”:“我整理书的速度是最快的,你看看吧,一会我就能全部搞定,你一定不敢和我比赛……”听到这样的话,原本在电视机前着迷了的儿子立刻给她回应:“谁说我不敢!我一定比你整理得更好更快!”

儿子很好胜,凡事都要斗个胜负输赢,不一会儿就把玩具书整理好了。要激起孩子去完成某项任务的勇气、毅力,从反面刺激他,同样可以激起孩子按大人所期待的去做的愿望和热情来。不过,采用这种方法的条件是孩子要有强烈的进取心。

暗示法就这么有趣和有效,只需父母运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施加教育影响。不仅符合孩子自尊、独立的心理特点,还不易使孩子与父母对立起来,尤其在公开场合,它比直接教育的效果更好。

暗示有时仅能解决应该怎么做的问题,至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必须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使孩子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才能积极主动地去做。所以,在运用暗示时应密切地与鼓励、说服教育等方法相结合,以便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暗示教育能够起到尊重孩子、潜移默化、自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家长若能保持与孩子的融洽关系,处理好正面教育和暗示教育的关系,对提高家长自身的综合素养和知识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