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忆宁夏广电事业的初创

回忆宁夏广电事业的初创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今日宁夏的广电事业,实在是振奋人心。不仅我在1958年参加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筹建时没有想到,就是在我离休时也没想到是今天这个样子。回想起来,确实让我这个初创广电事业时期的当事人,心中难以平静。由此不自主地想起了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的初创时期。我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由中央广播事业局支援来的。因我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派出的支宁人员,自然联系工作比较顺利。

回忆宁夏广电事业的初创

蔺法先

今日宁夏的广电事业,实在是振奋人心。不仅我在1958年参加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筹建时没有想到,就是在我离休时也没想到是今天这个样子。

现在宁夏光城市就有近百套数字化电视,十多套数字广播。农村也最少有8套免费电视和很多套广播,农民每月都可免费看一场数字电影。广播、电视使用的发射机、录音录像机、摄像机、微波传输设备、地面站卫星转发器等,全都今非昔比了,各市、县用的转播设备,也全实现了数字化、集成化。市、县都有广播电视台,其设备也全是数字化,还有4万多平方米的广电中心,很快也要建成投入使用,真是大快人心。回想起来,确实让我这个初创广电事业时期的当事人,心中难以平静。由此不自主地想起了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的初创时期。

一、中央广播事业局对宁夏的大力支持

我是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前夕,由中央广播事业局支援来的。我想当时中广局让我支援宁夏,主要是我在解放战争初期,参加过邯郸新华广播电台的筹建、搬迁、转移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战争中的两次转移之故吧!1958年5月,我被确定支援宁夏后,人还没来宁夏报到,几乎就成为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筹建处驻北京的代表了,叫我负责在北京筹措机器设备和商调编、采、播的技术和行政人员。因我是中央广播事业局派出的支宁人员,自然联系工作比较顺利。很快落实了IKW中波广播发射机,12路输入增音机,两部比较高级的旧收讯机,又买了些主要设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全国妇联要到4部德国产录音机。中广局器材处是我的“娘家”,当时的处长对全处人员说:“宁夏是个落后地区,怕缺少机器常用零部件,只要咱仓库内有的,让老蔺自己挑选,数量也由他决定,连同整机设备,全算给老蔺陪送的“嫁妆”,无偿调拨给“宁夏人民广播电台”。装箱用的木板等由行政处提供,共装了10多个大小不等的箱子,交北京市联运公司(因火车只通到兰州,再用汽车运往银川)运出,半个月我就办妥了。从6月开始,经过多方联系,从中广局要到耿长庚和秦炜两名技术骨干,从北京广播学校应届毕业生中要到唐村滋(男)和杨惠兰(女)两名播音员及尹志华、何可武、李桂琴3名技术人员,从北大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商调了安玉林、李雁两名行政人员。中广局还答应给配备一位台长。我们于1958年7月初乘火车到兰州搭乘运送修包兰铁路物资的火车到中卫,再乘汽车于1958年7月7日到达银川。

二、第一篇录音报道的播出

大家到银川后,很快就进入角色,开始各种准备工作,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南、北两路修路大军将在银川会师,使包兰铁路全线贯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通知宁夏电台筹备小组,希望为他们提供一条录音新闻,当时决定由沙荻和孙道真负责编采,吴彦林和耿长庚负责全部技术工作。他们从甘肃人民广播电台设在银川的广播服务部借了两部国产“钟声”牌旧录音机和话筒,四人用手推车去火车站搞录音采访,回来后,又经过人工剪辑,到羊肉街口电信局通过电话线传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晚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全国各地广播电台联播节目》中头条播出。当听到:“现在播送宁夏人民广播电台传来的录音报道包兰铁路全线贯通通车”时,大家高兴极了,其实当时宁夏电台尚在建设之中。

三、接上海广电支宁人员来宁

中央组织部决定由上海市为宁夏配备广电成套人员,要宁夏派人去接。自治区工委派李素本、石增瑞和我组成工作组,李素本任组长,8月下旬到达上海。上海市委组织部和宣传部及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对此项任务非常重视,很快将可支援宁夏的干部档案交给我们。经过审阅档案和反复协商,确定行政领导、编、采、播和技术干部共95名,连同家属、子女和保姆共250多人,包了两节车厢,于9月25日上午10点到达银川。

四、吃住条件很差但大家情绪很好

车到银川后,我先行到电台(现文化东街)检查大家的吃住之事。一看,我傻眼了,既没有吃的更没有住的。在银川的同志解释说:“我们原想你们会早点通知我们,你们会分批到达……不过请放心,保证12点钟叫大家吃上热饭,晚上有睡觉的地方”。我也理解当时的难处,随即去看住房,是尚勇巷(今湖滨东街)的两栋粮库,空荡荡的,无奈也只能如此了。12点过后,大批人员进城,吃的是稀饭。男女分住,土地当床,上面铺的麦草,条件十分差。但大家情绪很好,没有一个人发牢骚。还有的人打趣说:“这要比当年红军长征时好多少倍了”。不日,天气突变,几位上海同志感冒发烧,为了能让大家便于自己照顾自己生病的配偶和子女,只好男女混合住了,一个家庭一小片,中间挂一块床单什么的,单身男女(未婚)被分别安置在仓库的两头住。

五、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当时的干部真好,虽然生活条件如此差,第二天几乎全体同志一起到筹备组报到上班,接着就和先前到达的同志一起外出采访的、安装机器的调试设备的等,为迎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在国庆时开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了。经过数天的紧张奋战,10月1日,上午8点开始试验播出。上午10点,银川地区各族人民在南门广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9周年,我们第一次做实况转播。播音员是上海支宁来的仓凯纳(男)和彭玉真(女)。虽然播音员与游行队伍非常陌生,但在转播现场有记者、编辑和技术人员近10人,总指挥是刘亚民,为避免出差错,大家精神高度集中,转播工作历时3个小时。由于记者事前深入了解情况,介绍游行队伍的解说词没出一丁点差错。

六、自己动手艰苦创业建设新家园

电台试播不久,临时党支部成立,上级指定刘亚民、陈晓光和我为党支部委员,刘亚民任支部书记。摆在党支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安排好大家的生活,特别是安全过冬问题。商量决定,将没子女的3对夫妻安排在一间不足15平方米的办公室,每家一小片。单身集中在电台院内高台上一个大房间。电台内的办公室凡是可住人的尽量既办公又住人(因两个大仓库太潮湿)。

10月1日过后,天气突然变凉,大家的安全过冬已成为党支部的燃眉之急。本想向居民租借点房住,但因支宁人员来得过多过急,落空了。支部及时研究后决定:动员大家动手,做土坯盖房子,安全过冬。这时,除留少数人维持播出外,多数人都投入到建房工作中。在西塔西北角一片湿地上,我们填土、搬土坯,配合雇来的技术工人和杂工一齐干,从天亮到天黑,中午啃点干馍加咸菜,喝点白开水,谁也没有怨言。干一天下来,人变成土人或泥人,晚上也不能洗澡,次日照常干。从上海来的女同志还和年过半百的于坎同志比赛,看谁能一次背七块土坯(50多公斤)。大家不怕脏和累,干得很起劲,那种感人场面,我永远记忆犹新。当时大家只有一个心愿,在寒冬来临之前,都能有个防寒避冻的窝。

10月15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工夫不负勤劳人,经过一个多月的苦干,8间土房建成了。1958年11月7日,每户都分到了自己的新居,别提有多高兴了。乔迁时,不单没有汽车,连手推两轮车也没有,自行车也很少。有些人怀中抱着小孩,手中牵着大点的子女,肩上背着衣被,一趟又一趟地搬东西。由于房子建在一片湿地中,房前还有个水坑,进出很不方便。房子是抢时间建起来的,没有顶棚,没有玻璃,窗户用旧报纸糊上,但仍是有门没有锁,院子也不平,白天没水吃,晚上没有电,自己办广播,自己不能听。只有土坑是热烘烘的。为了解决吃水问题,在院子里挖了一个土井,虽然卫生指标较差,但毕竟能生活下去了,当时大家也都满意了。次年春季,中广局支援数箱玻璃,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支援600米电灯线,家家窗户上安上了明亮的玻璃,也装上了电灯,大家可高兴了。

50年,弹指一挥间,建台初期的艰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和我共同战斗过的有些老同志已先后作古,但当年他们的那种艰苦奋斗精神,永远留在我的心中,也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现在,为宁夏人民的广播事业献出青春、终身的同志们,都无怨无悔。祝愿祖国的宁夏明天更加美好,宁夏人民的广播影视事业,更加兴旺发达。

(作者系自治区广播电视局离休干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