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研室的发展阶段

教研室的发展阶段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论教研室在20世纪50年代准确发端于何时何地,也无论教研室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规模、作用、地位怎样,都不可能与80年代之后相提并论。“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为繁荣稳定的时期,相应地,教研室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经历了重要的发展与变革。在这30年里,教研室的前进轨迹呈现出比较鲜明的阶段性。[1]北京市的情况自然不可能代表全国各地的具体发展过程。

无论教研室在20世纪50年代准确发端于何时何地,也无论教研室在“文化大革命”之前规模、作用、地位怎样,都不可能与80年代之后相提并论。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时,多位资深教研工作者对此有共鸣。原因很简单,一是“文化大革命”前17年间基础教育本身发展总体有限,义务教育尚未普及,高中教育更未有后来的规模气势,对于指导教学的需求远不如后来突出;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基础教育在社会生活中始终处于敏感地位,在一次次政治运动中载浮载沉,学校教学随时面临各种压力和困境,名正言顺地研究教学罕有其时。“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国的基础教育进入了新中国建国以来最为繁荣稳定的时期,相应地,教研室也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经历了重要的发展与变革。在这30年里,教研室的前进轨迹呈现出比较鲜明的阶段性。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原北京市教研室)在总结自己的历史时,曾经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1—1986)”,“教研工作以中学阶段为主,从事研究、宣讲、辅导国家大纲和统编教材的工作。”

“第二阶段(1986—1996)”,“形成了中小学全学科和幼教、师范类较健全的教研结构,承担着对北京市中小学、学前和师范进行教学研究和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服务的工作。”

“第三阶段(1996—)”,“承担着对北京市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及为教育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依据的工作。”[1]

北京市的情况自然不可能代表全国各地的具体发展过程。不过,如果将上述阶段的时间界限略微“模糊化”,就其发展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特点,则可以比较确定地说,这样三个阶段的划分在顺序上有其合理之处。也就是说,虽然在准确时间上会有差别,就主要内容、任务演变的先后次第,上述三个阶段有相当的代表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