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以再次牺牲环境为代价

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以再次牺牲环境为代价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副主席、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任布兰德指出,尽管经济发展减缓了,但环境保护不能减缓,在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经济危机前,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以再次牺牲环境为代价。——《刺激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环境4万亿应带动绿色GDP》,摘自中国环境资源网新闻中心,2008年11月27日,有改动。实际上,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必然导致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也必然滞后于经济发展。

案例八 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以再次牺牲环境为代价

一、案例呈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2008年起,未来2至3年,国家拉动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环保投资占有重要席位。在过去的两年中,为确保“十一五”计划中主要污染物削减10%的环保目标实现,我国已经在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电厂脱硫等方面投入了3000多亿元。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穆虹表示,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其中120亿元用于加快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工程。120亿会花在哪些领域?曾参与编制我国“十一五”环保规划的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吴舜泽研究员认为,应该和“十一五”环保规划中的“十大”骨干工程有关。根据专家的测算,要实现以“污染物削减10%”为主的环保目标,我国至少需要在环保领域投资1.53万亿元。

120亿元投资可能撬动多少社会资本跟进?吴舜泽说,虽然目前还没有太明朗的计算结果,但现在社会各方对生态环保领域哪些钱该政府拿、哪些钱该企业解决,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界定。比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公益性,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但未来也需要利用市场机制,完善污水、垃圾处理收费,吸引社会投资,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而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的污染必须自己埋单。

除了引导性资金的投入,政府还应该出台相关政策营造环保市场的氛围。

尽管环保投资的盘子相比过去已经扩大了不少,但吴舜泽还是表示,目前环保投资的主要问题仍然是投资总量不足、绩效不高,这也是未来高速投资背景下值得关注的问题。

最近,环保部就对山西省吕梁市污水处理厂等十余家污水处理厂闲置的情况进行了通报,并表示说,这些污水处理厂必须在年底前整顿完毕,否则环保部门将停止审批当地的新建项目。

4万亿元投资的背后,环保界也在担心一些地区会不会借发展经济之名放松环保监管紧绷的弦。国家环保部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建议说,4万亿元的投资应该成为绿色投资,注重投资项目的环境效益,比如铁路、机场甚至是电厂的建设,应该从一开始就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不能落掉环评这个重用环节,4万亿元带动的应该是绿色GDP。

一些国际机构也在关注中国的4万亿元投资。美国环保协会北京办公室最近准备向中国政府提交一份建议书,希望在未来的投资采购中执行绿色采购。这家机构的项目官员秦虎说,水泥、钢铁等将是今后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石,但这些工业往往也蕴含着污染的危机,政府投资在采购这些物资时应该考量相关的生产企业是不是做到了绿色生产。

在最近由环保部召开的、数百名国内外专家参加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会议”上,不少专家都建议,我国应该抓住此次投资的契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能耗低、污染少的低碳经济。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研究”课题组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对低碳经济做出了一个通俗的解释:低碳经济包含三个核心要素,即发展目标、减排和成本。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在这三者之间达成一种平衡。也就是在保证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做到低排放和低成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副主席、世界经济论坛执行主任布兰德指出,尽管经济发展减缓了,但环境保护不能减缓,在当前全世界所面临的经济危机前,解决环境问题迫在眉睫,进一步刺激经济发展不能以再次牺牲环境为代价。

——《刺激经济发展不能牺牲环境4万亿应带动绿色GDP》,摘自中国环境资源网新闻中心,2008年11月27日,有改动。

二、案例讨论

1.在当今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2.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三、案例点评

当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经济稳定、影响民生的重要问题。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矛盾的凸显期。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我们将面临着巨大的环境风险,国家环境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正是基于对我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深刻思考,党中央把环境保护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在规划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当前中国政府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温家宝总理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提出了要处理好这个关系,关键是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二是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三是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工作水平。这标志着我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正在发生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的转变。

事实证明,靠过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维持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不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环境污染的问题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实际上,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必然导致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也必然滞后于经济发展。要实现历史性转变,必须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坚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

四、教学建议

1.本案例适用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第三章和第六章。具体来说,适用于绪论中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问题;适用于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中讲授“社会存在”问题;适用于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中讲授“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问题。

2.本案例适用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第三节中讲授“科学发展观”问题;适用于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四节中讲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问题。

3.本案例适用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编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对“科学发展观”的阐述。

(作者 杨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