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而不持功成弗居

为而不持功成弗居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不居功,是表明自己没有野心,突出和刘邦的情谊,说明自己品格的坚贞。这其实都是为了避免祸端的大智慧。而一旦功成名就,建功立业的闯将便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时候的领导者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成果被人窃取。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为而不持功成弗居

【原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第二章》)

【译文】

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解析】

老子说,“富贵而骄,自遣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意思是说富贵的人如果骄横,居功自傲,那是自己给自己留下祸根。一件事情做满了就要懂得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世间上,有人帮别人打天下,有人帮别人创事业;有人帮别人成名,有人帮别人赚钱,因此就有两种结果:有的人居功自傲,有的人功成不居。所谓共患难容易,共富贵难,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也有人能够得其善终,就是不能共富贵,这就要看与其相处的艺术了。

道家认为,为人行事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老子认为,不论做什么事都不可过度,而应该适可即止,锋芒毕露,富贵而骄,居功贪位,都是过度的表现,难免招致灾祸。一般人遇到名利当头的时候,没有不心醉神往的,没有不趋之若鹜的。老子在这里说出了知进而不知退、善争而不善让的祸害,希望人们把握好度,适可而止。一个人在成就了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

明朝得张居正说过,不矜才,不伐功,不忘本。为人以谦,为政以和,守其常也。意思是说不依仗自己的才能,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忘记根本。为人谦逊,政事平和,便能长久。

韩信之死,是西汉第一大案,也是一个名案和疑案,它被看做是开国皇帝诛杀功臣的典型,使我们想起那句耳熟能详的成语——“鸟尽弓藏,兔死狗烹”。韩信之死,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功高盖主,不知守中。而同朝的张良便显得睿智多了。张良一心一意追随刘邦打天下。运用所学所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常在危急时刻扭转时局。平定天下以后,刘邦要奖赏给张良齐国的三万户百姓,张良谢绝说:“我与陛下的相会,才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陛下用我的计策,并万幸成功,这不过是我的运气好,没有陛下就没有张良我。”不居功,是表明自己没有野心,突出和刘邦的情谊,说明自己品格的坚贞。人有这两种品质,就不会想着篡位了。这其实都是为了避免祸端的大智慧。

大凡领导人,在建功立业之时,都对能力高的人格外重视,即便是性情不知收敛之人,也能隐忍。而一旦功成名就,建功立业的闯将便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这时候的领导者最担心的便是自己的成果被人窃取。那些建功立业的功臣能力强大,威望又高,本身就对其构成巨大威胁,如果再不知道收敛,居功自傲,势必会成为领导者的心头大患。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这个话韩信曾经说过,但是第一个说这句话的人不是韩信。而是勾践手下的大夫范蠡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相邻,经常打仗。公元前497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屈辱求全,向吴王求降,去吴国给吴王夫差做奴仆,终于骗得夫差的信任,于三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以后,为了不忘国耻,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以照其志。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打败了吴国。

那时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报仇雪恨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大夫范蠡,一个是大夫文种。越国灭掉吴国以后,范蠡就对文种说,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越王勾践这个人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共富贵的,你要记住:“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就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出处。

范蠡后来就真的走了,带着西施去东海边经商,后来成了富家天下的富豪,称“陶朱公”。

文种却不肯走,他说,你看我立了这么大的功劳,现在是摘桃子的时候了,我干吗要走啊?结果越王勾践送给他一把剑,同时带了这么一句话,勾践说,先生教给寡人七种杀人的办法,寡人只用了三种办法就把吴国给灭了,还剩下四种没有地方用啊,是不是你去先王的那里试一试呢?文种一听就明白了,自杀了。

老子认为,不论你处在什么地位,做事情都要谦和,不要把事情做得太绝,否则自己的地位会走向衰落。言语行为不可以论调太高,否则会受人中伤而毁坏名誉。这些道理很多人也都明白,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却不多,官做大了虽然有危险,可还想做下去,钱赚多了有麻烦,可还想赚更多;声誉已经够高了,可还想赢得更大的荣誉。对于这些人来说,一定要常常提醒自己:要避免出风头,并且要为人谦逊,广积善德。

一个人如果已经拥有很高的财富和地位却仍不满足于现状,已有权势而不知隐忍退让就很容易招来祸患。很多人富贵变骄横,得意变忘形,这已经是人类的通病了。

宋朝名将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自恃有功,十分的骄横傲慢,得罪了一些人。当时文彦博执掌国事,建议皇上调狄青出京作两镇节度使,狄青不服,向皇上陈述自己的想法说:我没功,怎么能接受节度使的任命?我没有犯罪为什么要把我调离京城呢?宋仁宗觉得他说的有些道理,就没有怎么样,而且称赞狄青是个忠臣。文彦博对仁宗说:太祖不也是周世宗的忠臣吗?太祖得了军心,就有了陈桥兵变。仁宗听了这番话,嘴上也没说什么,但同意了文彦博的话。狄青对此毫无所知,就又到中书省去为自己辩解,仗着自己的军功还是不想去当节度使。文彦博则对他说:让你出去当节度使没有别的原因,是朝廷怀疑你了。狄青一听此话,惊恐不安,只好出京。朝廷每月两次派使者去慰问他,只要一听说朝廷派人来了,狄青就恐惧不已,不到半年就发病身亡了。

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是重于名誉和地位的,如果为了地位和欲望而舍本求末,便是大大划不来。然而偏偏就是有些人则贪心不足,居功自傲,忘乎所以,结果身败名裂,秦国丞相李斯即是如此。李斯在秦国为官,已经做到丞相之职,可谓富贵功名于一身,权大势重不可一世。然而最终却做了阶下囚。临刑时,他对儿子说,“吾欲与汝复牵黄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不仅丞相做不成了,连做一个布衣百姓与儿子外出狩猎的机会也没有了,这是多么典型的一个事例啊!然而,对普通人而言,如果他没有身败名裂之时,是不大可能领会“功成身退”的真谛的。

作为普通人要做到淡泊名利与地位,才有可能“功成身退”。事物的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的反面转化的,否泰相参、祸福相位,古今中外的历史上长盛不衰能有几人?“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却也含有引发祸水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因而他奉劝人们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不要尸位其间,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有这样的诗句:“定册功成身退勇,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这正体现了“功成身退”的精神。

现在社会里,有些人因为一直夸耀自己的功劳,不断炫耀自己的贡献,时时卖弄自己的才能;由于过分标榜个人,故而不能升迁,不受信任,不予重用,却不知来由。如果能够懂得功成不居,为而不持的道理,也不会至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