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

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巨著《纯粹理性批判》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而又隐晦难懂的创造性哲学名著。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它取代了旧的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纯粹理性批判》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和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等做了详细的说明,由此确定他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

·作者简介·

伊曼努尔·康德(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此外,他还是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因此,他也被公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中最后一位主要的哲学家。

·作品导读·

《纯粹理性批判》是一部篇幅巨大而又隐晦难懂的创造性哲学名著。这里所说的“纯粹理性”,指的是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而所谓的“批判”,则是指对这种纯粹思辨的理性所进行的一种考察,以期了解人类知识的来源、范围与界限,这样就可以避开独断论和怀疑论,从而为建立一个科学的形而上学奠定基础。书中以“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展开了对先天直观形式和先验知性范畴的考察,并对数学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进行说明。接着又通过对理性的纯粹推论的考察,提出了自然科学是如何可能的。此外,书中还据此提出了将知性范畴运用于理性推论必然导致的二律背反,并由此确立了现象与本体的二元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是西方哲学史上一本划时代的巨著,它取代了旧的形而上学的统治,被称作哲学上的“哥白尼革命”。

·作品概要·

《纯粹理性批判》的根本指导思想是:通过对理性本身和人类先天认识能力的批判考察,确定它有哪些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并对这些要素的来源、功能、条件、范围和界限等做了详细的说明,由此确定他能认识什么和不能认识什么。在这个基础上最终体现了形而上学的命运和前途,为真正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作品约有40余万字,分为“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

·经典章节·

第二部第二编第一节泛论理想

吾人在以上论述中已见及离感性条件则无对象能由纯粹悟性概念所表现。盖斯时缺乏概念之“客观的实在之条件”,其中除思维之纯然方式以外,绝不见有任何事物。顾若以纯粹悟性概念应用于现象,则能具体的展示此等纯粹悟性概念,盖因在现象中,纯粹悟性概念获得经验概念所专有之质料——经验概念不过具体之悟性概念而已。但理念之离客观的实在则较之范畴更远,盖以不能见有“理念在其中能具体的表现”之现象。理念含有一种完全性,无一可能之经验的知识曾到达之者。在理念中,理性之目的仅在系统的统一,而欲使经验的可能之统一接近此种统一,顾从未能完全到达之也。

但我所名为理想者则似较之理念去客观的实在更远。我之所谓理想,非仅指具体的理念而言,乃指个体的理念而言,即视为仅由理念所能规定或已为其所规定之个体的事物。

人性(以之为一理念)在其完全完成之程度内,不仅包有属于人之天性及构成吾人所有“人性概念”之一切基本性质——此等基本性质推展至完全与其所有之目的相合,此等目的乃吾人关于“完人”之理念——且在此种概念之外,尚包有其理念之完全规定“所必需之一切事物”。盖一切矛盾的宾词,每组之中仅有其一能适用于“完人”之理念。在吾人所谓理想,以柏拉图之见解言之,则为神性之理念,为“神性所有纯粹直观之个体的对象”,为“一切可能的存在中之最完善者”,为“现象领域中一切模本之原型”。

吾人即不冥想如是高远,亦必自承人类理性不仅包有理念,且亦包有理想,此等理想虽非如柏拉图之理念具有创造力,但亦具有实践力量(以之为统制的原理)而构成“某种行动之可能的完善”之基础。道德概念以其依据经验的某某事物(快或不快),非完全之纯粹理性概念。但就理性所由以制限自由(自由自身并无法则)之原理而言,则此等道德概念(当吾人仅注意其方式时)极可用为纯粹理性概念之例证者也。德及其所伴随之人类智慧(此就其十分纯洁者言之)皆为理念。顾(斯多噶派之所谓)哲人则为理想,盖仅思想中所有,完全与“智慧之理念”相一致之人物。此犹理念授予吾人以规律,理想在此种事例中,则用为模拟人物之完善规定之原型;吾人之行动,除吾人心中所有此种“神人”之行谊以外,并无其他标准可言,吾人唯与此种“神人”之行谊相比较,以之判断吾人自身,因而改进吾人自身,——吾人虽绝不能到达其所命定之完全程度。吾人虽不能容忍此等理想具有客观的实在(存在),但并不因而视为脑中之空想;此等理想实以理性所不可或缺之标准授之理性,以“在某种类中乃十分完全事物”之概念提供于理性,因而使理性能评衡其不完全事物之程度及其所有之缺陷。但欲在一实例中(即在现象领域中)实现其理想,例如欲在一故事中描述哲人之性格,乃事之所不能行者。此种尝试实有背理之点,且远不足以增进德性,盖以自然的限制(此常破坏理念之完善),使目的所在之幻相完全不可能,且使由理念而来之“善行”类似空想,以致善行自身蒙有疑点。

此乃理性所有理想之性质,此等理想必常依据一定概念而用为吾人在行为中在批判的判断中之规律及原型。至想象之所产,则性质完全不同;无一人对于想象之所产能说明之或与以可理解之概念;每一想象产物为一种草图(Monogram),即纯然一列之特殊性质,并非由“可以指示之规律”所规定者,与其谓为构成一定的心象,毋宁谓为成一“由杂驳经验而来之暗昧速写图形”——此一种表象殆如画家、相士自承其脑中所载之事物以之为彼等所有想象事物或批判的判断等所不能传达之影像。此种表象可名之为感性之理想(虽不确当),盖因此等表象乃被视为“可能的经验直观之模型”(不能实现者),但又绝不提供可以说明及检讨此等表象之规律。

反之,理性在其理想中,目的在依据先天的规律之完全规定。因之,理性自行思维一种对象,且以此种对象为能完全依据原理规定之者。但此种规定所需之条件,不能在经验中求之,故此概念之自身乃超经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