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隋及初唐诗歌

隋及初唐诗歌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隋和唐初的诗坛上,王绩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诗人。这是一种愤慨之言,表示对社会不满。初唐四杰,也称作“王、杨、卢、骆”,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个诗人。他的创作,初步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做基础。有风有骨,摆脱了齐梁浮华虚假的习气,显露出新唐诗坛的独特风貌。

第七章 隋及初唐诗歌

一、隋代诗歌

隋文帝统一南北后,国势渐富强。但是在文学上,直承南北朝的浮艳文风,依然占着统治地位。

隋代的诗人,有一部分是北齐、北周的旧臣,像薛道衡、卢思道、杨素。受庾信、王褒诗风的影响,曾经写了一些较好的边塞诗。虽质量不高,的确反映了一些新的风气。

薛道衡的名作是《昔昔盐》,写的征人和思妇互相思念的痛苦,并对追求功名的将军作了委婉的讽刺。语言清丽流畅,句法多用对偶,具有早期七言歌行的特色。其中有两句特别为人所称道:“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关于这两句诗有一个传说,《隋唐佳话》:“炀帝善属文(善于作文),而不欲人出其右,(不愿别人超过他)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落燕泥否?’”因为薛道衡的诗文写得太好了,超过了隋炀帝,所以炀帝找个借口给他定了罪,后来把他杀掉。临杀他时说:看你以后还能不能作出“空梁落燕泥”这样的好诗来。薛道衡还有一首有名的诗《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是他出使南朝时所作。《隋唐嘉话》记载:当薛吟出‘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时,南人嗤之曰(嘲笑他):‘是底言,谁谓此掳解作诗?’(这是什么话呀,谁说这人懂作诗呢?)及云(后面二句)‘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乃喜回:‘名下固无虚士’(果然名不虚传)。所以说他是隋代艺术成就最高的诗人。

卢思道(公元530-582年),主要生活在北朝。他的诗曾得庾信的赞美。《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河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诗中对追求功名的将军作了委婉的讽刺。语言清丽流畅,句法多用对偶,具有早期七言歌行的特色。也用了很多典故,说明还受六朝的影响。

杨素(公元544-603年),是隋朝的开国大臣,非一般文人。但诗写得很不错,他的《出塞》:

荒塞空千里,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古,草衰恒不春。

……

风霜久行役,河朔备艰辛。薄暮边声起,空飞胡骑尘。

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领兵出塞同突厥作战的生活体验。也曾得到虞世基、薛道衡等著名诗人的酬和,风格上比较质朴有力。

二、王绩与初唐四杰

在隋和唐初的诗坛上,王绩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诗人。他的诗风很澹远,和当时所流行的那种颓靡绮丽的风气不同。王绩是以道家思想来对抗封建礼教,他鄙弃功名富贵,又带着隋代遗老的感情,对新朝表示不满。常以阮籍、陶潜自比,生活上也学习他们。陶渊明有《五柳先生传》,是陶的自传。王绩也学陶氏写了《五斗先生传》。陶渊明有《自祭文》,王绩又学陶写了《自撰墓志》。他的诗常常寄托个人的愤慨。比如《过酒家》:

此日长昏饮,非关养性灵。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

世上的人都是醉的,糊里糊涂的,那么我也醉吧,不能我一人清醒,我也整天喝酒。这是一种愤慨之言,表示对社会不满。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知识,长歌怀采薇。

前两句表现自己百无聊赖、彷徨的心情。接下四句写薄暮中看到的景色,举目四望,一片秋色,牧人和猎马的特写,有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宛如一幅山水家秋晚图。光和色,远景和近景,动态和静态,搭配得恰到好处。最后两句借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首阳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自己孤独无友,避世隐居之愿了。

从这首诗可以看到,王绩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以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写得相当真切,在初唐诗坛上是很难得的。不但风格澹远,而且已是一首成熟的五律了。

初唐四杰,也称作“王、杨、卢、骆”,是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个诗人。四杰都是唐初“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的诗人。他们不凭借政治势力和出身门第,完全凭着自己的创作登上初唐诗坛,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在诗坛占有重要的地位。

四人可分为两类,一是卢骆比王杨时代稍早;二是卢骆擅长的是七言歌行,王杨擅长的是五言律诗。

卢照邻(公元637-689年),字升之,号幽忧子,河北范阳人,一生只任小吏,很不得意,晚年犯病,投水而亡。其著名的代表作《长安古意》:

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百丈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啼花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边甍垂凤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帚金茎云外直。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

这里有如云的车骑,壮丽的宫馆,也有贵族们豢养的歌姬舞女。也有游侠子弟、廷尉、御史、执金吾乃至骄横的将相等形形色色的人物,纷纷来到市井娼家:“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诗中又指出这一切繁华狂热、堕落癫狂的生活终于会发展到空虚幻灭的结局。

诗人对长安生活的感受是新鲜而又清醒的,不像一般宫体诗那样带着醉醺醺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一切。诗人好像一个清醒的旁观者,诗的末尾冷言冷语对贵族加以讽刺:“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昔时金阶白玉常,即今唯见青松在。”诗人认为这一切繁华都会成过眼烟云,成为沧海桑田。风格上富丽铺陈,纵横奔放。

骆宾王(公元640-684年),婺州义乌人(浙江义乌)。一生也只做过小吏,后因参加徐敬业起兵活动,写了著名的《讨武曌檄》,事败被杀。他的名作是《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

[注]①西陆:指秋天。②南冠:原指楚囚,后指囚徒。③玄鬓:指蝉。

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遭诬下狱。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到物,达到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斗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首诗题为“送人”,但却没交代送何人,也没交代朋友别离的情景。然而人们却完全可以由它的内容想象出那种“慷慨倚长剑,高歌一送君”的激昂壮别的场景,也可以想到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胆相照的挚友。这首既善于造势,也善于用典,明白干脆,深沉奔放。

王勃(公元647-676年),字子安,王绩的侄孙。一生仕途不顺,处于下层。最后溺海而亡。他的诗存世不多,但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他的名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三秦:泛指当时长安附近的关中之地,古为秦国,秦之后,项羽分为三国,故称“三秦”。②五津:指岷江五大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涉头津、江南津、江首津,泛指蜀川。

古今赠别,心情本来复杂,悲伤失意者为多,但这首诗却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三情撇开,变悲凉为豪放,也成为千古名句。

他还有一首小诗《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诗人用寥寥二十字,表现出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此外,他的《滕王阁诗》、《采莲曲》等,在七言杂言体形式上也有所探索和创造。他的创作,初步实践了他诗歌革新的主张,他的优秀诗篇是有充沛的思想感情,真实的生活阅历做基础。有风有骨,摆脱了齐梁浮华虚假的习气,显露出新唐诗坛的独特风貌。

杨炯(公元650-693年),陕西华阴人,曾官盈川令。四杰中,他的诗数量最少,成就也最低。只有几首边塞诗五律较有特色。他的名作是《从军行》: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古代兵符。②龙城:匈奴名城。③百夫长:下级军官。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几十字中,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概括性描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结构,如第三句写了辞京,第四句已包围了敌人,接着又激战。有力的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总之,“四杰”代表了当时文学革新的前进方向。他们力求摆脱齐梁诗风,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扩大了诗歌题材。象离别、怀乡、边塞、市井生活、山川景物都成诗歌题材。在他们的诗里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显示出诗歌创作的健康方向。卢骆的歌行是宫体诗的新发展,宫体诗在他们手里由宫廷走到市井,所以他们是宫体诗的改造者。五律到王杨才定型,并在他们手中从台阁移到江山与塞漠,所以他们是五律的奠基人。

杜甫有一首《戏为六绝句》评价初唐四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充分肯定了四杰的历史地位。

三、刘希夷与张若虚

继初唐四杰之后,刘希夷和张若虚进一步发展了七言歌行。刘希夷的名作《代白头吟》,虽然内容不及《长安古意》、《帝京篇》充实开阔,但音韵格调却更宛转流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风格上有了更大的变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荒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

这首诗是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朦胧。也可以说,整首诗的感情就像一场梦幻,随着月下景物的逐渐地展开着。亦虚亦实,亦幻亦真,忽此忽彼,断续跳跃。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感到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含其中,等待人们去挖掘体味。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的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虽然带一点感伤和凄凉,可并不颓废。它展示了大自然之美,表现了对青春年代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江花月夜》,代表五种事物。全诗紧扣这五个字展开,可是又有重点,重点是“月”。春、江、花、月、夜都围绕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写到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月下思妇,最后月落结束全诗。有主有从,主从巧妙配合,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艺术特色是气氛迷离朦胧,情意缱绻缠绵。音韵宛转动听,语言轻浅流畅。

前人评价此诗,“以孤篇压倒全唐”,就是说以一首诗压倒了唐代所有的诗。可见古人对此诗评价之高,赞美之绝。

今人闻一多先生赞誉此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可解释为:诗歌是美的,而《春江花月夜》是美中的精华,唐代是诗歌的顶峰,而《春江花月夜》就是顶峰上的明珠。

四、沈宋和律体

如果说刘希夷、张若虚上承卢骆,发展了七言歌行,改造了宫体诗,那么沈佺期、宋之问就是上承王杨完成了五律,发展了抒情诗。沈宋的主要成就就是总结了六朝以来声律方面的创作经验,确立了律诗的形式。从建安以后,散文、辞赋和诗歌都走上了骈偶的道路,骈文和赋在南朝已经先后确立了。从沈约创立“四声八病”说之后,诗歌的律化也加快了步伐,经过庾信、上官仪和四杰的努力,律体基本上确立下来,到沈宋就已经完全成熟、定型。这是中国诗史上的一件大事。

和沈宋同时代,擅长写律诗的人还有不少,像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这四个诗人称为“文章四友”。其中最突出的是杜审言。

杜审言(公元645-708年),字必简,河南巩县人,杜甫的祖父。欣赏一下他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或爱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其中“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这一联为名句,明代胡应麟在《诗微》中说:“初唐五言律‘独有宦游人’第一”。初唐五言律诗,这首最好。

五、陈子昂及其文学革新

陈子昂(公元661-702年)字伯玉,四川射洪人。继四杰之后,以更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鲜明的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他在著名的《脩竹篇序》里,曾经提出了诗歌革新的正面主张: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英传。

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咏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在唐诗发展上,陈子昂这篇短文好像一篇宣言,标志着唐代诗风的革新转变。

他上追建安,下开盛唐,一手拉着屈原,一手拉着李白,在六朝的荆棘中杀出一条浪漫主义大道,通向强烈的政治性,崇高的思想和爽朗遒劲的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诗歌境界。

陈子昂存诗一百二十多首,代表作是三十八首《感遇》诗。其中大都是感于政事而作,中心内容是抒发了个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和抱负,以及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慷慨不平。见《感遇》第三十五首: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马丁零塞,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这首诗很生动地描画出自己的精神面貌,有理想,有热情,跃跃欲试,想要作出一番事业。

《感遇》(其三十四)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首诗借物抒怀,感慨自己美好的理想不能实现。

另外,陈子昂还有一些赠别、怀古、行旅之诗,写得感情真切,比如《春夜别友人》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