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质纤维束稀疏

白质纤维束稀疏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弥散张量成像是MRI的另一种应用方法,可以补充fMRI。它实际上不是功能成像,它的目的是为了看到脑解剖结构的一些特征。弥散MRI最成功的临床应用是对中风的控制。弥散性MRI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诊断手段,用来评价、监视中风病人的情况[2]。图10-10 根据弥散张量成像得出的白质纤维束重组每个“虚拟纤维束”是根据DTI测量用计算机做出来的。具体地说,每个体素的每个弥散MRI成像的强度,依赖于这个体素里面所有水分子的平均弥散[2]。
弥散张量成像_脑研究的前沿与展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MRI的另一种应用方法,可以补充fMRI。它实际上不是功能成像,它的目的是为了看到脑解剖结构的一些特征。DTI方法测量的是水分子在脑内可以弥散多远。由热激动而引起水分子在溶液里面的自由位移(也即布朗运动),服从一个统计学定律,这是爱因斯坦(A. Einstein)在1905年加以描述的[2]

在均匀介质中,分子自由移动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根成正比而增加。在体温条件下,68%的水分子在50 ms内的运动距离应该短于17 μm。当有大分子或细胞膜存在时,水分子的移动距离还要缩短[2]

人们早就知道,可以用MRI来测量水弥散程度的差别,这个方法叫作弥散性MRI,它依赖于脑的解剖学。弥散MRI最成功的临床应用是对中风的控制。M. Moseley在1990年发现,如果实验性地阻断脑血液流动几分钟以造成脑缺血,则缺血性脑组织里面的水弥散减少得相当明显。弥散性MRI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诊断手段,用来评价、监视中风病人的情况[2]

P. J. Basser在1994年就认识到,MRI可以用来特征化(characterize)水弥散的非均向性,也就是不同方向上弥散的不同,这就导致DTI的发明。DTI可以用来特征化脑内白质每个部位神经纤维束的局部走向,因为脑的白质是由一束束轴突构成的,而在白质纤维束方向,水的弥散大约要比垂直方向快6倍[2]

开始时,DTI测量跟MRI测量一样,让受试者处于强磁场之下,给予受试者以无线电频率脉冲,这样水分子质子在相同相位上互相摇晃(wobble)。然后沿着一个轴,在短时间再给予一个磁场梯度。如果我们假定,开始时给予的梯度是按照脑的前(嘴,rostral)-后(尾,caudal)方向给予的,那就是前面脑的磁场强,而后面脑的磁场弱,但是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个实验中可以按次序应用几个梯度方向[2]

由于磁场的梯度,前面脑的水质子进动(precession)速率比脑后面的水质子进动速率要快。事实上对于每个体素来讲,前面水质子比后面水质子的进动速率要快。当磁场梯度关闭以后,水质子失去位相,每个各有一定数量,依据它所处的前后位置[2]

然后另给予一个相反方向的磁场梯度,其大小和时间都跟前一次一样,不过方向变了,也就是从尾侧到嘴侧方向,或者从后面到前面方向。如果说在这个前后方向上没有任何移动,那么这个相反方向的梯度将会给予所有水质子以完全新的相位,那也就是再一次完全同步的进动[2]

然而由于弥散的缘故,每个水分子在第一梯度与相反(第二)梯度的给予之间,要移动一定距离。如果在一个方向(前-后)上,一个体素里面的弥散比另一个体素里的低,则其结果是弥散较少体素的MRI成像比较明亮,重新同步也较好。这里所讲的是前-后(嘴-尾)梯度情况,只有前-后方向的弥散是起作用的。如果一个水分子是向左或向右弥散,那么由两个梯度所引起的去相位和重新恢复相位,可以互相完全对消[2]

几个方向上的每个方向都要重复测定,以此来特征化弥散的各向异性。按每个方向再另做一个脑成像图。白质中的一个体素典型地会展示,在纤维束方向上的弥散大(在相应的成像中呈现暗色),而在另一个方向上就弥散较少(较亮的成像)。把这些分别的成像结合起来,就可以显示水分子行走的各向异性(图10-9)[2]

图10-9 弥散各向异性的MRI测量(彩图见图版此处)

白质中的水分子是各向异性(anisotropic)的,此各向异性可以用MRI检测。图中每个部位的颜色及其亮度,代表一个小体积体素的弥散。亮度代表弥散各向异性的程度,白质显得更亮,因为这里的弥散是高度各向异性的,而灰质和脑室比较暗,因为这里是各向同性(isotropic diffusion)弥散的。颜色代表占统治地位的白质束方向;红色表明从右到左的方向弥散最大,绿色表明从前到后的方向弥散最大,蓝色表明从上到下的方向弥散最大。(图引自[2])

DTI最先进的应用是纤维束追踪。就现在所知,这是可以用来特征化脑内神经连接的唯一非侵入性方法。纤维束追踪就是对DTI的测定结果进行计算机分析,其基本看法是找到各向异性的通路,也就是从脑的一个点到脑的另一个点的纤维束(图10-10)[2]

图10-10 根据弥散张量成像得出的白质纤维束重组(彩图见图版此处)

每个“虚拟纤维束”是根据DTI测量用计算机做出来的。从脑内某一点开始,沿着最大的各向异性路径走。现在显示的是被认为对于文字阅读重要的4条纤维束。黄纤维是上纵束,它连接颞-顶皮层[包括维尔尼克(Wernicke area)区,该区对于语言的了解是关键性的]与外侧额叶皮层[包括布罗卡区(Broca area),该区参与语言的产生]。紫纤维束经过腁胝体,它连接两侧枕叶以及两侧颞叶的几个区。蓝纤维束是放射冠(corona radiata)纤维束,它通过内囊后肢。最后,橘红色纤维连接枕-颞皮层(包括一个被认为与文字辨认有关的脑区)以及位于枕叶和颞叶边界的大脑皮层外侧面。(图引自[2])

但是用DTI方法做纤维束追踪的时候,还有很重要的精确度和精密度方面的缺陷,与应用向前、向后的示踪剂不同(它们标记的是个别轴突所建立的联系);而DTI所反映的是白质组织每个体素的弥散MRI成像值的统计学平均。具体地说,每个体素的每个弥散MRI成像的强度,依赖于这个体素里面所有水分子的平均弥散[2]

因此,只有由大数目轴突所形成的那些白质束才能被看到。目前的方法还不能够辨别小于5 mm直径的束,而连接邻近脑区的许多细小连接不能够可靠地被检测到。还有,那些完全在灰质内的皮层连接,也不能够检测到。某些白质区的纤维束追踪是困难的,如果那里有不同纤维束的互相交叉,因为没有单一的优势弥散方向。在另一些脑区,不同纤维束互相在一起走一段路,它们还要分开,这可以致使纤维束追踪的软件发生误判[2]

即使如此,现在经常可以把DTI跟fMRI联合起来应用,来特征化人脑连接程度的发育,来鉴定多种神经疾病情况下脑功能及脑联系的细微异常,比如多发性硬化症、阿尔茨海默病;也应用于脑的发育异常,例如阅读障碍;以及精神性疾病,例如精神分裂症[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