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0到6岁小孩教育方法

0到6岁小孩教育方法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早期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接受和重视。但不能强调儿童早期教育,而忽视了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科学的早期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儿童的全面和谐教育,而不是局限于对某一部分人的教育。要走出儿童早期教育的“误区”,首先要树立早期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观念,再从人的整体上、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上,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五、早期教育的注意事项

(一)走出儿童早期教育的误区

随着社会的进步,儿童早期教育已被越来越多的父母接受和重视。但部分家长对此还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科学的态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不可否认,儿童早期教育在我国还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具有巨大的潜在社会价值。但不能强调儿童早期教育,而忽视了人才的成长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目前,社会上一些神童教育方案也是为了迎合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对孩子进行过早专业训练。有的孩子甚至还根本不具有某方面的能力和兴趣,而家长们却偏偏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强迫孩子学这学那,这种做法实际上不利于孩子成长。

2.早期教育单一化、简单化,将早期教育等同于儿童早期智力开发 有些父母把儿童早期教育仅仅局限于儿童早期识字和学习计算,忽视了儿童早期品德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势必会影响婴幼儿其他能力及个性的和谐发展。另外,由于婴幼儿的体力和脑力发展特点所限,对婴幼儿早期教育只能以游戏活动的形式为主,而不能像小学生那样以识字、计算要静坐的形式进行学习。否则,就会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3.儿童早期教育忽视儿童的差异性,以神童教育代替一般儿童的教育 对一些天赋较好、有特殊才能的孩子进行早期定向培养,这对于孩子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好处。但对大部分儿童来说,他们并不具备某方面的天赋。科学的早期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儿童的全面和谐教育,而不是局限于对某一部分人的教育。国内有关专家经过长期研究发现,琴棋书画不失为儿童智力开发的最佳内容。它们对提高儿童的素质全方位的发展十分有益。但要根据儿童的兴趣,不作为专业培养和学习。要走出儿童早期教育的“误区”,首先要树立早期教育是一门科学的观念,再从人的整体上、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上,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婴儿最初的情感依恋对象是妈妈,因为他每天与妈妈朝夕相处,从妈妈的呵护、哺喂和爱抚中,产生最初的对外部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这个阶段是妈妈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重要时期。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有利于孩子身心的成长,也有利于他长大后的社会情感发育,使他能对别人充满爱心和信任。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注意亲子依恋关系的建立,频繁地更换监护人、更换保姆,都可使亲子依恋关系不能正常稳定地建立。从而影响孩子的社会情感发育,使其情感冷漠,性格孤僻,对外部事物和人缺乏信任。

1.建议妈妈在哺育孩子的过程中,接受以下有利于亲子关系建立的建议。

(1)请尽可能地采用母乳喂养:母乳中除了包含代乳品无法供给的养分和抗体外,在哺乳的过程中,孩子躺在妈妈的怀里可以感到温馨的母爱,就像在妈妈的子宫里一样。

(2)请尽可能地自己带养:请别人带孩子,孩子的心理会产生隔阂。

(3)吸引注意:要引起孩子注意,请多采用问句,如“是爸爸回来了吗”,并提高语调,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4)带有感情:与孩子说话要使用带有感情色彩的句子,如“多香的牛奶啊”、“我们的小宝贝真棒”、“多乖的小家伙”等。这些赞许的、亲昵的语言很会让小孩子喜欢的。

(5)发音清楚:由于与小孩子说话是让他学会说话,因此,母亲的说话不要太快,发音要清楚,对一个词、一个句子及其语调要多次重复。要多把孩子身边的人和事讲给他听。

(6)用象声词:与孩子说话要多使用象声词,以引起孩子的兴趣。如狗的汪汪声、汽车的笛笛声、小鸭的嘎嘎声。语调最好也能高一些。

(7)多讲故事:从孩子出生后两三个月起最好就开始给孩子讲几个短小而有节奏的童话故事。讲故事时的音调要准确地把握在孩子能接受的程度。

(8)不打断他:当孩子在专注于某个新玩具或别的事物而不想听你说话时,千万不要打断他,否则你会让他感到不愉快。

(9)注视眼睛:在与孩子说话时一定要注视着孩子的眼睛,这会加深语言对他的影响力。

(10)了解意思:在与孩子说话时,要了解婴儿的意思。

(11)得到交流:婴儿的喊叫是一种交流方式。如又尖又响的喊叫多是疼痛;大声呻吟,很可能是病了;哭喊而不流泪常是在说:“我呆腻了,抱我到处走走。”父母与婴儿说话时要保持大约20厘米距离,盯着孩子,说话要慢,吐字要清楚,以便与孩子进行交流。

(12)元音拉长:使婴儿的大脑能适应范围最广泛的元音。这些被夸张的元音非常重要,可使婴儿容易听出说话声音的差别,使声音对比更加容易,有益于大脑语言图的绘制。一旦婴儿的大脑适应了超级元音,婴儿听正常谈话中特征不那么清楚的元音就会容易些。当母亲发出这些声音的时候,就给予孩子听更多声音的更多空间。母亲对着孩子的呢喃细语,这种非常夸张的语声,就为孩子以后学习语言提供了基础。

2.有些父母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需要把孩子寄养在别人家里或孩子被父母放在奶奶家,进入一个新环境时会感到很不适应,常会有以下反应。

(1)刚回到自己家,不停地哭闹,不爱吃饭,也不愿玩。执意要离开家里。嘴里不停地说着:“走,走……”

(2)不愿亲近父母,表情冷漠,感到很畏惧。

(3)对于家里的一切都感到很陌生,在家里呆头呆脑,不知所措。

3.由于孩子从小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缺乏亲子感情。把孩子接回家后,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感情。

(1)多和孩子亲近,消除陌生感,逐步建立感情:给孩子爱抚并与孩子交谈。父母可以多抱抱孩子,温柔地抚摸孩子的头、脸和身体等,让孩子感到舒适愉快。同时还要多和孩子交谈,如亲切地叫着孩子的名字给他说:“宝宝今年两岁了,爸爸妈妈都想宝宝了!”“宝宝真乖,爸爸妈妈最喜欢宝宝了!”“宝宝饿了吧?妈妈去做好吃的!”

(2)多陪孩子一起玩:孩子都喜爱听故事,父母可以买一些既有意义又有趣、色彩鲜明的图书和他一起看,讲给他听。孩子喜欢到动物园玩,父母就多带他去,一边玩,一边讲动物的故事。这样,孩子逐渐对父母产生感情,就会愿意和父母在一起了。

(3)向寄养人详细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带养方法,尽量保持一致:比如孩子原已习惯在早饭后大便,就不要硬让他在起床后马上大便。硬改变习惯,孩子就会不适应,不舒服,情绪更加不好。如果发现孩子有一些不良的坏习惯,最初不要断然令其强行克服,待熟悉以后再逐步纠正。比如孩子有爱吃零食的习惯,以致影响了正常进餐,父母可以想办法在正餐上做一些可口的饭菜,引起孩子的食欲,孩子三餐吃饱后,零食就会减少,逐渐改掉爱吃零食的习惯。

(4)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睦、充满爱的家庭环境:父母要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保持积极的情绪,这样,孩子也会受父母的感染,情绪愉快、安定。另外,父母对孩子同样都要付出爱心,及时满足孩子的需要并鼓励孩子的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这样孩子就会与父母亲近。

(三)帮助周岁孩子建立是非观

很多人认为,周岁内的孩子只知道吃喝拉撒睡,能哄得他们不哭不闹就不错了,有什么是非判断能力?

其实不然。在他们懵懵懂懂、咿咿呀呀,特别是欢笑及发怒时,已开始了对周围人和事的观察与认识。

研究表明,从两个月开始,孩子开始喜欢观看人的面容。据观察,即使孩子在生理上困倦或饥饿时,看见熟悉的面容也会微笑、手足挥动。这说明孩子不仅有生理需要而且也有社会性需要。但有的妈妈忽视了孩子这种最初的反应,只是满足他的生理需求,对孩子的无理取闹也无条件地迁就忍让,这样孩子就会形成不正确的是非观,养成许多不良习惯甚至影响一生。因此,爸爸妈妈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是非标准 在孩子饮食、排便、睡眠、卫生、礼貌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制度。严格执行并取得全家人的共识与行动的一致。如孩子睡醒之后会躺着自己玩,这就做得好;如果没缘由地大哭大闹,就是表现不好。此时,无论谁都不要理会他,慢慢孩子就知道了自己做得不对。但是,孩子还不会说话,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要,只会用哭表示自己的感觉。所以,成人要学会判断孩子哭的真正原因,以便及时对症处理。

2.利用表情动作、简单的语言对孩子的行为加以肯定或否定

半岁以后的孩子,逐渐对成人用表情和语言表示的称赞和责备有所反应。如小便知道坐便盆了,爸爸妈妈可以非常高兴地拥抱亲吻孩子,并充满喜悦地说:“宝宝真能干!”等。有时,还可以很温柔地抚摸孩子,奖励他最爱吃的或最喜欢的东西以此来不断鼓励强化孩子正确简单的是非观?当孩子表现差时,可以采取不理,或佯装怒容以训斥生气的语言说:“不是好孩子,妈妈不喜欢了”等。成人一定要客观地评价孩子的行为,不能根据自己的心情去判别孩子的是与非。

3.丰富孩子的生活 只有丰富多彩的活动,才能给孩子更多的锻炼机会。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可以用音乐、玩具等逗引;稍大一些,可以带孩子多外出活动,成人要教孩子与小伙伴交往,教孩子正确的礼貌行为。如用动作表示“你好”、“再见”等;教小伙伴不抢玩具;到公园不攀折花木等。在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同时,让他也明确了人生的一点点是非。

(四)幼儿期道德教育的注意事项

对幼儿期的孩子进行道德教育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在家里建立一个好家规,这个家规应该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延伸和具体化,使幼儿生活在有良好道德的家庭环境中。

2.经常用生活实例向孩子讲解家规和一些社会规则的含义,使孩子从“必须遵守”到理解有一个初步的转变。

3.在孩子能对家规和社会道德规范有所理解的基础上,家长应积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使孩子能够进行行为选择,而不盲从。

4.帮助孩子学会抑制自己的欲望,加深孩子遵守家规和社会道德规范意义的认识,提高自觉性和主动性。

5.对孩子好的行为表现,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要及时教育和纠正。

6.为孩子创造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使孩子得到良好道德的熏陶和锻炼。总而言之,家长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培养良好道德品质。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不少家长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习好摆在首位甚至是惟一的位置上,对孩子一味强调只要学习好就行,将来就能出人头地,就能过富裕幸福的生活。并且,总是把学习和物质挂钩,久而久之,势必在孩子的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只要我学习好,我就能拥有一切”、“只要我学习好,我有实力,我就什么也不怕”。滋长了一种功利心极强的个人主义,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很可能培养出一些学习上的尖子而思想品德上的“劣等品”。

现实告诉我们,因私心太重而违法者有之,杀人者有之,遗弃父母者更是屡见不鲜,造成不少家庭和个人的悲剧。这实在是家庭教育的误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