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溺爱,但时时关怀

不溺爱,但时时关怀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滋长孩子的坏毛病,养成各种不良的性格。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然而事实证明,过分溺爱与娇惯会害了子女。事实上,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会害了孩子。这种心理疾病的特点之一是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二是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业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

02不溺爱,但时时关怀

世界上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然而爱孩子也要爱得理智、有原则,这样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滋长孩子的坏毛病,养成各种不良的性格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中备受宠爱,然而事实证明,过分溺爱与娇惯会害了子女。对子女的爱,就是因为过了头,才变成了“害”。水之所以能溺死人,是因为人被水淹过了头,吸不到氧气而窒息。“严家无悍虏,慈母有败子”,这是千百万父母家教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值得每个父母借鉴学习。

目前,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普遍社会性的问题。有一对夫妇,他们把所有的爱都给了独生儿子。但儿子却很自私,对父母那种无私的爱丝毫不懂得感恩,也没有想过要关心父母。好饭菜要独吃、先吃,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这儿要那儿,当父母生病时却不闻不问。而当父母问孩子自己老了该怎么办时,孩子居然认真地回答:“对我有利就养你们!”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母亲,为了儿子,为了丈夫,放弃自己不错的工作,每天在家相夫教子。她每天不辞辛劳地骑车送儿子上学,打零工赚钱供丈夫攻读学位。丈夫毕业后,功成名就有了钱,抛弃了妻子,带走了儿子。儿子跟着有钱的爸爸,进了贵族学校读书,却很少想到曾经为他付出很多的母亲。当这位妈妈想儿子时,特意买了一件新衣服到学校去看儿子,儿子却嫌弃母亲穿得太土给他丢脸,告诉同学这是他的“老乡”。后来,儿子竟提出了一个无理的要求:让母亲做他的“地下妈妈”,否则就不认她这个妈妈!这位可怜的母亲心都碎了。她不明白,为什么天下会有这样无情无义的孩子?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怎么用十几年的爱换不到儿子的一丝感恩,却得到这种冷酷无情的回报?

从孩子的降生开始,到孩子成长的每一天,父母都带着望子成龙的心情为孩子倾注了无限的爱。但过分溺爱并不能使孩子成才,望子成龙这句话应该改为育子成龙,因为目前我们的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倾向是颇令人担忧的。曾有一位儿童教育家说过: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爱己,不知爱人,是当前独生子女的通病。仁爱是人类最光辉灿烂的人性,最崇高伟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赋予他一颗仁爱之心。

如何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是家长、老师、学校及社会各界都关心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过分溺爱孩子就会适得其反,不仅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反而会害了孩子。有人说,孩子就如成长中的小树,需要及时修枝、打杈,这样才会使孩子长成为有用之才。

img68

家长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时时有优越感,稍不顺心就拿生死当砝码。现实中有因为父母不让玩游戏而轻生的,也有因为没得到自己想要的礼物而轻生的,这都是溺爱导致的。溺爱并不是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往火坑里推。被溺爱的孩子很难尊重规矩和自我约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凡事只会想到自己,自私自利,会认为规矩都是为别人制定的,与他们无关。“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单向传递的爱造成孝敬的颠倒,使得孩子只知享受别人的爱却不知爱别人,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孩子的自私、冷漠、任性、放任等不良性格。

其实,爱孩子,可以智爱。放弃用过分控制或纵容的方法对待孩子,用慈爱而坚决的方法教育孩子、培养孩子,会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好处。当孩子做了错事,父母要讲明是非,纠正错误,再以适当的方式表示亲昵,使其感到父母仍然是爱他的。这样才能激起孩子对父母由衷的爱戴与尊敬,也能使他感觉与体会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

罗马是靠一沙一石来建成的,爱的海洋也要靠一滴滴水来汇集而成。自小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和怜悯心,就是在他身上培养善良之心。培养善良仁爱之心,是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怜悯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他们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孩子的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同情。

经常让孩子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别人,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孩子会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环境下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弟弟摔到了,你可以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弟弟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在公共汽车上,你可以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你这里来吧。”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你可以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随着孩子的长大,还要逐步扩大教育内容,教育孩子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热爱事业、热爱人生……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华。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的说法:人如果长期在一种特别幸福的空间里,就会造成“健康心理过剩症”。这种心理疾病的特点之一是对幸福的感觉明显降低;二是特别害怕困难,不愿接触人世间的艰难困苦,甚至会将一些平常的事业误认为是痛苦而神经过敏。然而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艰难困苦是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本事消灭它或者回避它。今天,身为孩子家长的你,也许有能力帮孩子铺平眼前的道路,那么将来呢?能让羽翼未丰的孩子永远不离开自己的庇护吗?当父母不能常在孩子的身边时,那么孩子又能依靠谁呢?

在溺爱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很强的优越感,常常眼高手低,不善于与人相处,而当他们看到别人的进步时,又很容易产生怨恨与沮丧的情绪。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社会的未来。关爱孩子是一种神圣而伟大的情感,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为孩子的成长付出自己的心血。当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大的空间去独立思考和做决定,让他们学习自己面对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处处被照顾得无微不至,这样做才是真正地爱自己,才能让孩子更加独立地面对生活,更健康地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