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项链中折射出的命运之光

项链中折射出的命运之光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项链》一课。这也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这样得出项链是假的就合情合理了。本文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紧紧围绕“项链”这一核心展开故事。玛蒂尔德始终认为是因为“失项链”的意外造成了她的悲惨命运。灰姑娘丢的鞋成为王子寻找她的线索,最后促成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却让她付出了十年辛劳的代价。从某个角度说,《项链》可以说是《灰姑娘》的颠覆版。

项链中折射出的命运之光 ——莫泊桑《项链》赏析

一、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曲折的情节,学习精巧的结构。

2.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领会作者对下层人物的同情等思想内涵。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对美和物质的追求,感受人性的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小说精巧的布局结构,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2.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原因和对她的全面认识。

3.对小说主题的多角度理解。

三、教时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性格决定命运”

同学们,你们是否相信命运?是否相信自己的一生早被注定了?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处于顺境或取得成功时,他往往会将这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但当一个人处于人生的逆境和低谷时,往往会把它所遭受的苦难归咎于命运,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或发泄。莎士比亚有句名言:“性格决定命运”,莎翁在这句话中想表达的重点不是命运的有无,而是从性格的角度来解释人的命运。我们今天将要讨论的也是一个关于命运变幻无常的故事,而造就这段离奇命运的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项链》一课。

2.全班快速浏览课文后,请一位学生口述故事梗概。(此部分略)

3.分析故事情节

全文最精彩的地方就在结尾处,改变主人公命运的项链居然是假的,出人意料。是否有同学在未读完全文就猜到故事结局?作者在前文中是否留有暗示?

在上文作者做了三处必要的铺垫和巧妙的暗示: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也很随意;在还项链时也“没有打开来看”,说明这条项链并不是什么贵重的首饰;珠宝店老板“查了许多账薄”以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也说明项链与盒子本不是原配,这样得出项链是假的就合情合理了。

4.世称“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的莫泊桑,向来以精巧的构思、详实的细节和意外的结尾著称。

本文按事件的自然进程叙写,紧紧围绕“项链”这一核心展开故事。这种以某一事物作为全文线索的手法,被称为“物线法”。例如我们已学过的《促织》、《一碗阳春面》等作品都使用了物线法。小说一开始,作者用近千字的篇幅,交代了主人公的出身和婚姻、梦想与烦恼。在这个序幕后,正文故事则完全以项链为线索展开情节,按情节发展可分为四部分: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识项链:

第一部分:借项链(从开头到“接着就带着这个宝物跑了”。)

第二部分:失项链(从“夜会的日子到了”到“她照他说的写了信”。)

第三部分:赔项链(从“过了一个星期”到“也可以成全你”。)

第四部分:假项链(从“一个星期天”到结束。)

5.“失项链”是主人公命运变化的转折点。作者对此有一段感叹,作者说:“要是那时候没有丢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呢?”玛蒂尔德始终认为是因为“失项链”的意外造成了她的悲惨命运。你们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有人认为她自身的性格是导致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提出“浓烈的虚荣心使她于自己的经济地位和周围环境失去了必要的平衡”,认为虚荣心是这出悲剧的“万恶之源”。玛蒂尔德天生美丽动人,因此“她觉得自己本是为了一切精美的和一切豪华的事物而生的”。她一直梦想着一个虚幻的奢华的生活场景,而现实生活却只有“寒伧的房屋,粗糙的墙壁,陈旧的家具,庸俗的衣料和三天没洗的桌布”,她为此自卑、忧愁、苦恼,整天想入非非和哭泣。她不愿去看望有钱的女朋友,“因为看了之后回来就会感到十分痛苦”。她因为没有漂亮的衣服和名贵的首饰而不愿去参加难得的舞会。在舞会上出尽风头后,她“为了避免另外那些裹着珍贵皮衣的太太们注意”她的家常衣服而“想赶快逃走”。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她强烈的虚荣心和自卑感。这就是所谓的“批判小资产阶级虚荣心”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对本文唯一正确的注解。这一观点当然有其合理性,作者对她内心的虚荣是有揭露和讽刺的。但要说“批判”则有点过,她的那些梦想虽然不切实际,但是否就完全是罪恶的?这份虚荣必然会导致她的悲剧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仔细分析玛蒂尔德的生活和人生。我们会发现,她的故事结构极其类似另一位传奇女性,而这个女孩的故事可以说是所有女性的梦想,她就是灰姑娘辛格瑞拉。

比对两个故事就会发现,两个故事的梗概几乎一模一样:玛蒂尔德出身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又嫁给一个小职员。灰姑娘受到继母和姐姐的虐待,生活艰难,而玛蒂尔德的家庭生活幸福吗?至少她自己不觉得幸福。和灰姑娘一样,玛蒂尔德也有一个机会,只是这个舞会主办者是教育部。在舞会上,灰姑娘得到了王子的爱,而玛蒂尔德得到的是部长的注意。灰姑娘在舞会结束的时候丢失了水晶鞋,而玛蒂尔德丢失的则是项链。灰姑娘丢的鞋成为王子寻找她的线索,最后促成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玛蒂尔德丢失项链却让她付出了十年辛劳的代价。我们现在无法考证莫伯桑是否有意改写《灰姑娘》。从某个角度说,《项链》可以说是《灰姑娘》的颠覆版。而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说,《灰姑娘》是童话,而《项链》则是小说。那么对比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的梦想,谁的更难实现?我们刚才说玛蒂尔德的梦想是不切实际,是虚荣,但她最多只是想得到更好一点的生活,吃点鲈鱼和松鸡翅膀,得到部长的注意,而灰姑娘却是想要找到白马王子,当王妃,这个志向可以说是痴人说梦了。但是,灰姑娘似乎更不切实际的梦想却成功了,而玛蒂尔德相对来说比较渺小的愿望却让她付出了十年辛苦的代价,为什么呢?

那么让咱们先忘掉灰姑娘和玛蒂尔德,来看看另外一个大家更为熟悉的人——韦小宝。一个扬州妓院里面的妓女的儿子,出身不可谓不低,但是由于因缘机会却平步青云,最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居然娶了七个老婆,而且个个美若天仙。我想,在座的女同学心里可能或多或少都做过灰姑娘的梦,那么在座的各位男士是否做过韦小宝的梦呢?

img6

或者是否可以这样说:《灰姑娘》是童话,《项链》是小说,《鹿鼎记》是传奇——《鹿鼎记》是武侠小说没人会当真,但是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夜成名的梦人人都做过,有梦不是错,更不能算虚伪。通过比较,三个主人公都出身低微,都做着与自己身份、地位和能力相去甚远的白日梦,究竟谁的梦想更容易实现?显然是玛蒂尔德的。可是为什么一直以来她的梦想一直被指责为虚荣而受批判呢?同学们,难道一个对现实生活的现状不满意、渴望更好的生活就一定是虚荣的吗?一个人追求自己理想的生活有错吗?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她的梦想,比如梦想有一幢大房子、精美的家具、漂亮的衣服和有身份的朋友。同学们,我们中哪一个人不希望将来的生活中有这些?即使这在19世纪的法国称得上“高雅和奢华”,但这就能称得上爱慕虚荣吗?中国学术界和教育界过去把“追求享乐”看作是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其背后其实隐藏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价值标准。希望每个人都安于目前的生活,这样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这与强调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理想的时代精神相违背。一个人依靠个人拼搏来追求梦想的生活,难道还有比这更值得称道的吗?

好在学术界这几年已经开始扭转这种思想,教育界部分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老师也勇敢地讲出了这些观点。夏琨老师在他的文章《灰姑娘之梦》中这样写道:

女人和男人一样,其实都有梦想,女人渴望美丽、高雅和爱情,男人渴望成功、征服和占有,但是,在男权社会的评价体系里,女人的梦想是上不了台面的。男人可以骄傲地宣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也不管他自己究竟是块什么材料,即使失败,还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即使摔得鼻青脸肿也可以说是“壮志未酬”。但是女人就不一样了,女人是不能失败的,失败了之后,就会有很多理论家跳出来,说你的悲剧从开始就已经注定,说你的不切实际应该叫虚伪梦想、叫虚荣,玛蒂尔德就是一个榜样。其实女人的那点小梦想跟男人的相比实在太可怜、太庸俗了,但是,这个奇怪的社会,能对男人的众多不切实际的梦想大加赞赏,却对女人可怜的一点点梦想嗤之以鼻。女人的一步登天,是以灰姑娘为范本的,男人的一步登天,则是以韦小宝为榜样。其实,一夜暴富的梦谁都做过,何必以成王败寇的眼光来对一个女人偶然的失败幸灾乐祸,为了证明自己意识形态的正确是否就要以我们的不厚道来换取呢?我以为,因为玛蒂尔德希望拥有美貌、高雅和爱情等幸福就认为她是“虚荣”是不恰当的。

将悲剧的原因都归结到女性的虚荣心上是不恰当,也是不公平的。现在咱们再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玛蒂尔德的悲剧根源到底是什么?

命运悲剧。作者在文章中通过画外音的方式插入了这样一段评论:“人生是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我以为,这可以代表作者本人对这一故事的看法。联系文章第一句中强调“她也是个漂亮的姑娘,好像是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作者也许想告诉我们一个从古希腊悲剧一直延续至今的主题:人无法抗争自己的命运。这个故事中的时代背景被作者有意淡化了,这就表示这个故事与社会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这故事在任何时代都有发生的合理性,在现在发生也是可以想象的。但这个故事本身却太富戏剧性了,故事中的偶然成分太多了,丢项链的意外不是必然发生的。联系到这个故事除了结局外,情节布局与《灰姑娘》几乎一模一样,作者也许想告诉我们,即使是同样的情况,生活中的意外仍旧可以决定你的成败,而这意外的发生就取决于你的性格。

如果你还不明白,就想想这两个问题:如果项链没丢,玛蒂尔德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她会得到幸福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其原因不在于她的生活条件无法改变,而在于她过于沉迷在梦想中,并因此而变得忧郁、苦闷,即使她没发生意外,未来也将生活在心魔中,无法得到幸福。这是由于她的性格造成的。

同样,如果你是玛蒂尔德,在丢了项链之后你会怎么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处理方式,也会产生不同的结局。回顾我在一开始就提到的莎翁的名言:“性格决定命运”,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上帝,而是我们的性格。玛蒂尔德的选择正是她的性格决定的。

那么玛蒂尔德有着怎样的性格呢?我们该怎样全面地认识她呢?

6.玛蒂尔德形象分析

文学形象的意义就在于,我们从“她们”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影子,认识“她们”就是认识我们自己。灰姑娘的梦和玛蒂尔德的虚荣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的梦想与幻想的折射。刻画人物形象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强化,突出人物身上的某一部分特征;另一种是着力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重侧面,反映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这两类人物形象在文艺理论中被称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灰姑娘美丽善良,属于扁平人物,而玛蒂尔德则复杂得多,可以看作是圆形人物。

玛蒂尔德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因“没有陪嫁的资产”不得不嫁给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过着寒酸、卑微的日子。但她不甘心自己的处境,心中充满奢望,梦想挤进上流社会,“过着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这种狂乱的念头,自然把她搞得很痛苦、很烦恼。现实同梦想的矛盾使她产生“悲凉的感慨”,而这种感慨又进一步驱使她去追求梦想。她看望一个有钱的同学回来,便“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常常整天整天的哭泣”,虚荣心在她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正是虚荣心的驱使,让她觉得“夜会”给她带来实现梦想的一线希望,她自然不会放过这挤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她使手腕让丈夫拿出四百法郞添置漂亮衣服,去佛来思节夫人那里借项链,以满足她的虚荣心。她出色的打扮、出色的外表与“名贵项链”在舞会获得了预想的成功,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她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但是玛蒂尔德身上也有善良、诚实、质朴的一面,她置办衣服,向丈夫要四百法郞时小心翼翼,吞吞吐吐,唯恐吓着丈夫或给丈夫太大的压力,这表明她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要注意到她家里其实有这么一笔闲钱,原本是她丈夫打算用来买猎枪,“好在周末和朋友去打猎”,而打猎恰恰和舞会一样也是一种奢侈的贵族活动)。在平时仅有点牢骚、怨气,并没有什么非分的举动,更没有自甘堕落,凭借姿色去做肮脏的勾当。项链丢失后,她一直处于“又惊又怕的状态中”,坚决赔偿,没有产生诸如赖着不还,或买个假的还上,或逃之夭夭的不良念头,她面对灾难,恪守道义,凭着自己十年的艰辛来偿还,这是玛蒂尔德的美德所在。这一点也是她性格发生根本转变的内在原因。十年的艰辛对她是好事还是坏事?我们看到了面对累累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毅然地过起穷苦人的艰辛生活,颇具英雄气概,表现了她性格中坚强、忍耐和吃苦的精神。“还债”成了她生活中的最高目标,她的日子不再是在那虚幻的梦想和对现实不满中度过,她的物质水平下降了,可是精神生活充实了,在漫长十年的还债岁月中,她获得心灵上的平静和安宁,十年磨炼了她全部的人生态度,“她脸上显出了微笑,因为她感到了一种足以自豪、天真的快乐”,也敢于面对现实,主动向佛来思节夫人讲明一切。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进行了揭露、讽刺的同时,对她的善良、诚恳、不屈于命运的精神给予了肯定和赞赏。

7.对小说主题的争论

小说的主题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自然地完成的,正如对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一样,对这篇小说的主题,历来有较大的争论,目前还在进行之中,尚无权威定论,也不会有定论。

虚无。有学者认为莫泊桑受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一位有着浓厚悲剧主义色彩的作家。叔本华认为,事物永无休止地消失,时间不断地在分崩离析;人类永远无法达成目的;人生活在一个空虚的、失去意义的世界里,受到迟钝的本能的支配,被痛苦和穷困所压垮,显得平庸、自私、狭隘、爱慕虚荣、贪财吝啬。可以说莫泊桑用小说把叔本华的虚无主义哲学给形象化了。玛蒂尔德身上就表现出了作者对于命运无常和人生虚无的感叹。天资与处境:她天生丽质,本该有着不错的归宿,却因出身贫寒,最后嫁给了一个小职员。梦想与现实:她终日沉溺于梦想,而贫寒的家境一再提醒她现实的残酷。她的幻想在舞会上达到了高潮,但高潮的代价却是十年的艰辛。代价与价值:她付出十年的青春只为偿还一条项链,当她还清所有债务感到一身轻松时,一句“那条项链是假的”,却宣布她十年的艰辛是无意义的,是虚无的。作者用玛蒂尔德身上的这几个悖论,阐释了他对人生和命运的看法:人生是无情的,命运是残酷的。人努力朝着自己的理想奋斗,但人在命运的偶然和意外面前却显得如此渺小。所以作者在文中通过画外音感叹“人生是多么变化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

欲望。她是一个欲望很强的人,因为她出身不是很好,很向往贵妇人的生活,崇拜有钱的同学。那有钱的同学是她的好朋友,但是她除了在借项链这件事情上去跟她见过以外,别的事情上,却没有去和她进行过交流。为什么不敢去?因为她感觉自己和她有身份的差距。问同学借了项链之后,最后却意外丢失了。这时候她的虚荣心就驱使她,觉得自己很高贵,但是在别人面前却又不能跟她说,“我把你的项链弄丢了”,这是很耻辱的事情,她只能花十年的时间,去还这条项链。

诚信。她一开始是买了一条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她,再去慢慢还这个债务。她将这份诚信坚守了十年。如果她不是一个诚信的人,就有许多别的方式来解决。

8.课外阅读与拓展

(1)续写:结尾无疑是全文的点睛之处,小说至此戛然而止,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请按你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续写结尾后的故事。

(2)改写:假设玛蒂尔德在舞会上大放异彩后,项链并没有掉,她今后的人生可能有怎样的走向?根据你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命运的理解进行改写。

(3)比较阅读莫泊桑的《珠宝》,谈谈与《项链》的异同点。

(4)课外阅读莫泊桑名著《羊脂球》、《俊友》、《一生》等。

附:关于“造成玛蒂尔德悲剧人生的社会原因”

过去用唯物主义文艺理论来分析问题,都会分主要原因、次要原因,或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本文为例,她的悲剧由她主观的性格因素,更因为受当时法国社会浮华风气的影响。

我以为,在众多原因中,社会原因是最微不足道的。莫泊桑在他的美学著作《论小说》中说,“艺术是有选择的和有特点的东西”,认为作家应该排除一切跟他的主题无关的东西阐明本质的、有特点的东西。也就是说,作品中所写的都是和表现主题有关的,反之,没写的就是无关的。通观本文,在小说的诸要素中只有“社会环境”这一点被淡化了,甚至几乎看不出是什么时代。这就表示这个故事与社会背景没有太大的关系。可以说,这个故事在任何时代都有发生的合理性,在现在发生也是可以想象的。作者所要表现的不是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物,而是揭露和表现普遍的人性。

因此建议在分析此问题时,更多强调人性本身,淡化甚至放弃所谓的“社会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