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内部等级关系的消亡

家庭内部等级关系的消亡

时间:2022-0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过,在生育前的性别倾向方面,现代父母对男孩的喜好程度仍高于女孩。其实,在对北京、上海父母的问卷调查中,也有类似的结果。从父母的反应分类中,可以明显看出,“传宗接代”这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已被绝大多数现代都市父母所抛弃,只在少数父母的头脑中留有一丝残余。问卷调查的结果也鲜明地展示了当今中国父母对“男强女弱”这一传统封建思想的摈弃。

2 家庭内部等级关系的消亡

2.1 生育上的重男轻女,养育中的男女平等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重男轻女、男尊女卑(Hsu,1985)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历史现实,随着新文化运动(Bailey,1988)的涌起,直至新中国的成立(Wei,1990),一次次的思想运动不断试图把女性提到与男性相平等之地位。特别是70年代末期计划生育政策(The Population Research Office,1982)在中国的实施,独生子女在城市的基本普及(Gu,Posten, & Shu,1987)使得重男轻女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从而使家庭教育中的男女平等真正成为社会之现实。

这种男女平等之思想,首先体现在父母的生育目的上。在对北京及上海父母的问卷调查中,只有1%的父母同意养育孩子的目的是“光宗耀祖”,3.9%的父母选择养育孩子的目的是“自己老有所养”,12.6%的父母选择“增加生活的乐趣”,而绝大多数的父母(70%)都认为养育孩子的目的是“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充实”。从这一反应模式中,可以看出“传宗接代”、“养老送终”这一封建思想在当今都市父母头脑中地位的瓦解,而建立在“增加生活乐趣”、“充实自己人生”思想基础上的养育行为,则会最大限度地表现出对男孩女孩的一视同仁。

不过,在生育前的性别倾向方面,现代父母对男孩的喜好程度仍高于女孩。在访谈过程中,当被问及在生育之前,对孩子的性别期望时,多数父母(47.22%)表示,希望生个男孩子,另一部分父母(36.11%)表示,生男生女无所谓,希望生女孩的父母所占比例较低(16.67%)。在问卷调查中,也显示了类似的反应模式,15.2%的父母在生孩子之前,希望生个男孩,8.0%的父母希望生女孩,76.8%的父母认为生男生女无所谓。

虽然希望生男孩的父母占多数,但几乎所有这些父母都明确表示,希望生男孩不是出于重男轻女或传宗接代思想的影响,而是由于在当今社会的大气候下,犯罪率的上升,社会危机的四伏使得父母觉得男孩养起来比较省心,如同一位4岁半男孩母亲(本科,大学老师)所说,“我觉得从生理和心理上男孩和女孩不一样,社会比较复杂一些,男孩子可能事儿少一些,从生理方面让你担心的少一些,我是这么想的”。其实,在对北京、上海父母的问卷调查中,也有类似的结果。在对“喜欢男孩子的原因是因为儿子可以传宗接代”这一项目的回答中,有67.0%的父母选择“完全不同意”,17.1%的父母选择“比较不同意”,选择“比较同意”和“完全同意”的父母分别只占3.6%和2.5%,其余9.7%的父母选择“无所谓”。从父母的反应分类中,可以明显看出,“传宗接代”这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已被绝大多数现代都市父母所抛弃,只在少数父母的头脑中留有一丝残余。

不过,对于成长于旧社会的祖辈而言,他们心目中仍有男尊女卑、传宗接代的封建思想,但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的现实也使得他们不得不改变观念,面对现实。一位年轻的母亲(大专,中学老师)就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实,“……老太爷可重视后代的问题了,当时知道是女孩后,我们老太爷在家里总爱骂,当时(我从医院)回到家里,老太爷不愿意去,但去了之后,每天不跑五六趟他就不行,每天都要跑去看孩子好几次”。

在对孩子的教育及期望中,男尊女卑更是了无踪迹,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倾注了同样的爱心(柳玉芝,蔡玉梅,2002),给予同样的期盼(Tsui & Rich,2002)。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希望孩子健康快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是几乎所有父母的共同心声(苏敏,曾长进,2002)。家庭教养中父母对男孩和女孩的一视同仁,同样也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将从父母的期望及对孩子社会行为的认识两个角度简单探讨这一问题。

首先,在对孩子的期望上,当被问及“您对自己的孩子有何期望”时,男孩和女孩父母的反应非常相似。在女孩的父母中,77%的受访父母首先希望孩子在学业上有所发展,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另有27%表示希望孩子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快乐。而在男孩的父母中,76%的受访父母表示首先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业上有所成就,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另有24%的家长在孩子的发展方面持较为开放的态度,认为最为重要的是让孩子将来能够快乐、幸福地生活。虽然这两类父母对孩子期望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不管男孩还是女孩,父母都对其赋予了同样的期盼,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适应社会,从而更好地生存。

其次,在对儿童社会行为发展倾向的认识上,男孩与女孩父母的反应趋势也非常相似,并没有表现出所谓的传统性别认同模式。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应该从小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一描述,有72.9%的父母完全同意,21.8%的父母比较同意,而对这一观念完全不同意和比较不同意的比例则分别只占0.9%和1.0%。

在访谈中,当被问及“在性格方面,通常可以看到两种类型的孩子,一种可能会霸道一些,有时候会欺负其他的小朋友,另外一种性格比较害羞、内向。作为家长,您觉得哪一种行为更让您担心,怕影响孩子以后的发展”时,在女孩的父母中,除去没有正面回答该问题的父母(女孩父母中的18.2%)之外,绝大多数(女孩父母中的68.2%)首先不能容忍孩子的退缩行为,认为孩子行为的退缩和羞怯更让他们感到担心,只有少数(女孩父母中的9.1%)认为与退缩行为相比,攻击行为更让他们担心,首先不能容忍自己的孩子具有攻击行为,另有4.5%的父母对两种行为持同样的反对态度。在男孩的父母中,除去对此问题没有正面回答的32.0%受访父母之外,52.0%的父母首先对退缩行为持反对态度,认为孩子的退缩表现更令他们难以容忍,而对攻击行为首先持反对态度及对两种行为持同样反对态度的父母则分别占男生父母总数的8.0%。

img1

问卷调查的结果也鲜明地展示了当今中国父母对“男强女弱”这一传统封建思想的摈弃。有66.2%的父母表示反对(其中37.4%完全不同意,28.8%的父母比较不同意)“女孩子的个性应该更为顺从和忍让”这一观点,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该观点的父母只分别占5.3%和8.4%(见上图)。对于“我会按‘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从小对孩子进行训练”这一项目,完全同意和比较同意的父母分别只占3.0%和5.2%,绝大多数父母对此观点持反对态度(47.5%完全不同意,27.6%比较不同意)。

2.2 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现代都市家庭中,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及核心家庭的普及(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所谓的父父子子、长幼有别的等级关系已成为历史,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亲子关系成为年轻父母的共识(苏敏,曾长进,2002;陶艳兰,2001)。问卷调查的结果也充分支持了在当今中国父母教养行为中所表现出的民主之风。绝大多数的父母(61.7%的父母完全同意,26.9%的父母比较同意)都赞同“孩子和父母之间应该是一种朋友式的平等关系”。

img2

在儒学所倡导的家庭关系中,父亲是一家之主,父母处于权威地位,对孩子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而孩子则处于受支配的地位,对父母应该言听计从,服从父母的意愿(Ho,1986)。对于这样一种家庭人际模式,受访父母基本都持否定态度,认为父母也应该努力去理解孩子,听取孩子的见解,尊重孩子的观点和意见,孩子和父母之间进行争论或讨论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甚至孩子和父母平起平坐,不分大小的情况也不少见。问卷调查的结果也清晰地展示了现代父母对这种尊卑等级思想的否定和排斥,绝大多数父母都对“孩子应该对父母唯命是从”这一观点持否定态度,对此观点持赞成态度的父母只占了极少数(见上图)。

在访谈中,62.7%的父母指出,自己基本以民主的作风对待孩子,在教养的过程中把孩子看作能动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思想和感受。一位身为小学老师的母亲的观点则很具代表性,“我觉得(在教育孩子中)该父母做主的就应该父母做主,但是也要给孩子一定的空间,就是说她自己选择的范围之内,我觉得就应该让她自己去选择,家长没必要给她圈上一个条条框框什么的,这样就束缚她了”。另一位母亲(本科,公务员)也表达了在教育自己女儿方面相似的观点,“(孩子)不一定(要听家长的话),因为父母说的不一定全对,现在孩子也有她自己的一些思想、自己的思维,吸收新东西比较快,她有一些正确的东西我们就应该支持她吧。我觉得孩子越小就应该越听父母的话,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也有一些对的地方,我们大人就应该尊重她,好的、正确的东西还是应该认同她”。在问卷调查中,超过80%的父母都赞同“在孩子的事情上,父母应该主要考虑孩子自己的意愿”、“在要求孩子做某事之前,我会考虑孩子自身的意愿”、“即使和父母的意见不一致,我也鼓励孩子自由表达他/她的想法”。从这些反应可以看出,现代父母不仅已经意识到孩子的独立能动性,并且可以持发展的观点和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教育。

其实,即使在那些现代都市为数很少、逐渐消失的典型的几世同堂大家庭中,那种长幼间的支配——服从关系也不复存在,专制的外衣下依然是平等的内核。一位出生于大家庭的父亲(高中,商业职员)指出,“我们家是中国式的传统大家庭,家庭传统观念很强,从小教育孩子在家里对叔叔、爷爷奶奶的话必须服从,要尊重长辈,即使当时觉得他们讲得不对,当时也不能顶嘴,事后可以辩解。但不是家长制作风,孩子服从后,可以讲道理,觉得还是民主制”。当然,这位父亲所说的传统大家庭(其实质上也不能称作传统式大家庭,其存在形式其实仍以独立的小家庭为单位)在如今的都市已是少之又少(Tsui,1989),但即使如此,在这样的家庭中,民主之风依然强盛,这位父亲指出平时在家里,也经常以商讨、讲解的态度对待孩子的教育。在问卷调查中,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承认,在生活中,“当发觉自己对孩子的教养行为有不当之处时,我会向孩子道歉”,只有少数父母对这一做法持否定态度(见下图)。

img3

虽然在现代家庭,亲子间的民主之风较为普及,在访谈中,仍有一部分父母(21.6%)在对孩子的教养中采取家长制的作风,倾向于以专制、高压的手段对待孩子。一位6岁男孩的母亲(大专,医护人员)这样说,“……不能让孩子太放开、太自由了……(希望)老师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家长让你怎么做就怎么做。还是不太放手,让他顺着父母的意愿,觉得父母一般也不会把你往不好的地方引导……”。不过,父母这种专制的作风主要体现在孩子的学习领域,在学习以外的事情上对待孩子仍较为宽松和民主,如同一名初一女孩的母亲(本科,国家干部)所说,“除了学习、交朋友,其他方面做错了,还是可以慢慢说她,让她改掉的……尤其是学习,我就特别强调这个……这个就很希望她听父母的,(她)做不好的时候就训她”。事实上,在从物质生活到精神领域日益多元化的当今中国,家长制作风的内涵也完全不同于传统的长幼等级关系,现代父母的家长制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在“恨铁不成钢”或“望子成龙”心切下的过分限制和干涉,或者说是一种“爱之愈深、管之愈严”的欲速则不达的拔苗助长之作风。

此外,虽然现代父母往往对孩子关爱有加,但仍有极少数父母(3.9%)采取忽视的态度对待孩子。这些父母通常由于所受教育水平有限,且又忙于生计而难以对孩子付出足够的关注和爱护,使得孩子在物质和心理两方面都难以得到充分的呵护和满足。一位干个体户的母亲(高中毕业)这样介绍自己对11岁儿子的养育,“保姆一直带到(孩子)3岁多吧。……我该出去采购(就出去),反正我采购的时候一走一两个钟头,都是把他锁在屋里的……他(物质方面)没有太多要求,也就这一两年我才给他买衣服,一两年之前全穿我姐姐家、弟弟家孩子的衣服,男孩女孩的衣服全给他穿”。当然,虽然在现代中国都市,这种对孩子听之任之、少加关注的父母可谓屈指可数,但毕竟也反映出家庭百态之一隅。

最后,也有少数(3.9%)父母虽然给孩子提供了充裕的物质条件,对于孩子的物质需要基本上是有求必应,但这些父母却以粗线条的方式对待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表现视而不见,使得孩子置身于衣食无忧的物质环境下,心理成长却处于贫瘠饥渴的状态。一位初三男生的父亲(本科,工程师)这样说,“他妈妈很少管他,这方面的母爱她没体现出来,但她又寄托于这儿子得爱她,所以,儿子提什么要求她都答应。所以这孩子基本上不缺任何东西……(孩子小时候)我教育比较粗暴一点儿,不听我就‘叭'给他一耳勺子,刷地一下他哇哇哭……”。在这种物质溺爱、心理忽视的教育模式下,潜移默化之中孩子会在发展上出现诸多问题。

另一方面,在父母权威形象磨灭的同时,对孩子的期许也与所谓的传统模式大相径庭。顺从、听话的孩子已不受父母欢迎,有思想、有创造性的孩子才是父母心中的理想模式。有研究者(Chen,1998)认为,听话、害羞、顺从的孩子往往是成人心目中的乖孩子,父母对这种类型的孩子往往持肯定、赞赏的态度,与此观点相左,访谈的结果发现,在对理想孩子的描述中,父母的态度呈现出非常明显的西化烙印。当问及“您认为什么样的孩子是乖孩子”时,父母基本上都认为“有个性”、“有自己主见”、“能把自己事情处理好”、“有创造力”的孩子才是乖孩子、好孩子,很少有父母认为心目中的好孩子是顺从、听话的孩子。在问卷调查中,对于“枪打出头鸟,因此不能让孩子张扬自己的个性”的项目,只有16%的父母表示同意(见下图),而对于“我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我鼓励孩子应该充分自信”及“我鼓励孩子勇于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项目,有超过90%的父母都持赞同态度。

img4

当被问及“在您心目中,顺从、听话的孩子是否是好孩子时”,受访父母基本上都持否定态度,或者认为“那样的孩子没有能力”,或者认为“那样的孩子缺乏活力”,如同一位在大学执教的母亲所说,“我觉得乖孩子不一定都是好孩子,因为太乖了,父母和老师的话都听,不见得是成才的孩子。他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父母也应该听取他的意见,都应该把他当作朋友,平等人,然后去想想他说的是否有道理……”。另外,在问卷调查中父母也表现出了同样的态度,有72%的父母(其中39.1%完全不同意,32.9%比较不同意)不赞同“孩子应该对父母唯命是从”这一观念,对这一观念完全赞同和比较赞同的父母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8%和7.6%。而对于“孩子应该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这一观点,父母则显示了极高程度的支持和欣赏,有74.0%的父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比较同意这一观点的父母占21.5%,选择“完全不同意”和“比较不同意”的父母则微乎其微,分别只占受访父母的0.9%和0.2%(见下图)。

img5

从父母的这些反应可以看出,在新时期的社会大潮中,儒学提倡的所谓等级尊卑关系,已经远远脱离了现代都市人们的思想生活轨道,与时代脉搏相吻合的新型人际关系模式已开始在新一代父母的头脑中占据主导。

事实上,在当今中国都市家庭中,父母不仅没有传统儒学所推崇的权威地位,长辈不仅不处于受尊崇的支配地位,与之恰恰相反,独生子女现象使得孩子往往成为家庭的轴心,一切围绕孩子转,一切为了孩子成为几乎所有家庭的通病,孩子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处于金字塔的顶尖位置,尤其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而言,这种现象更为普遍。一位初中毕业的母亲说,“原来爷爷奶奶看不惯就说,现在都转过来了,有的一家6口、4口,都护着这么一个孩子……”。这位母亲的话很具有代表性,在当今中国,儒家所言的长幼尊卑等级关系不仅已成为历史,而且与之相反的画面已成为社会写照。这也可以说是东西文化一体化背景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父母教养模式表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