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让学校与企业全面接轨

让学校与企业全面接轨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是温岭职技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早在2002年,江照富就意识到,职技校的出路是与企业进行合作。但是,训练基地和设备始终是职技校面临的两大难题。近两年是温岭市职业学校专业设施投入最多、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2005年温岭成立了以市职技校为龙头,市职业中专、钱江集团等14家单位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

让学校与企业全面接轨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温岭市职业教育坚持“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的培养模式,并根据温岭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职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不断提高,中职招生一年好于一年,职普招生比实现1∶1。自2006年以来,职高毕业生的一次性升学率和就学率都在90%以上,职高学生参加高职招生的上线率始终居台州市首位,处全省前列。

未毕业,已经工作了半年

杨千和颜莹在浙江台州爱仕达电器有限公司工作已经半年多。她们分配在核算部,主要负责包干内外费用核算。该公司分部遍布全国各地,平时核算工作比较忙。虽然工作时间不长,颜莹说:“部门里各道程序的工作我们都学会了,放在哪个岗位都能胜任。”

杨千和颜莹其实还是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爱仕达班”的高三学生。据了解,该班学生每年接受爱仕达公司1000元的生活补贴费,平时可以去该厂参观、学习,高三后去该公司实习、工作。“我们现在工资是500元/月,过些天就要提到800元/月了。”4月3日,杨千和颜莹高兴地告诉记者,“毕业后,我们就是正式员工,工资在1200~1800元之间,年终还有奖金。”

这是温岭职技校与企业联合办学,实行“订单式”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除了“爱仕达班”,还有“特力班”、“大元班”等9个冠名班。

学生在校时进企业实习,毕业后进企业工作,是一种挺不错的合作模式,但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江照富摆摆手说:“这只是一小步,大动作还在后头呢。”

与企业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合作

早在2002年,江照富就意识到,职技校的出路是与企业进行合作。他和几位副校长一个企业一个企业找过去,与企业负责人谈合作事宜。大部分企业一听说是与职技校合作,都婉言拒绝,当地一家龙头企业老总甚至说:“职技校学生到我厂里工作?不行不行,能力太低了。”

“这就是职技校当时面临的现实。”江照富说。但是,现在则刚好相反:企业都争着与该校合作,该校的毕业生成了企业的“香馍馍”。

学校是如何做到形势大转变的呢?江照富在担任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之初,就确定了学校的两个职能:一是为当地企业培养优秀技工,二是提高企业技能水平和素质。他从第一个职能开始做起,广泛开展社会培训,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社会培训中来,为企业塑造大批优秀的技术人员,深得各个企业青睐。

与企业建立了良好关系后,再谈合作就容易多了。企业缺少专业的理论教师,职技校缺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通过合作,互通有无,实现师资力量优势互补,达到双赢。

但是,训练基地和设备始终是职技校面临的两大难题。“比如一个机械设备,就要上千万元。而一个生产流程下来,何止一个设备呢?即使有一套设备,也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何况,设备更新换代还这么快呢?实际上,任何一个职技校都没有这个财力靠自身解决设备问题。因此,职技校的一贯做法是“寄生”(即企业里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到企业里去实训。“这个我们也在做,但不是很满意。”该校一位负责人说,“学生毕竟是实习,锻炼的时间有限,学到的东西也有限。”

2005年3月,在温岭市职业技术学校牵头下,由2所中职学校和14家当地龙头企业组成的温岭职业教育集团成立,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学校之间、校企之间资源共享,校企合作更加紧密。

“我们不仅要求企业投入设备,还要求企业派一批技工来操作机器,我们学生就在旁边学习,教会了一批一条流水线上的学生,企业再撤回技工。然后,由学生带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把一条流水线上的技术全学过来。”江照富笑着说,“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学到了实用的、一线的、先进的技术,而且生产了产品,创造了经济价值。企业也从中受益。”他称之为“教学工厂化”——在学习中生产,在生产中学习,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这是最理想的职教模式。”他说。

另外,根据专业特点,学校还与贝科里公司、台湾“有意思”公司等企业合作,在校外设立分店,由学生参与经营,让学生有充分的锻炼机会。

摆正一个方向

学校大胆创新尝试,源于对职教方向精确的把握。

前几年,温岭职业技术学校一直在努力朝“去高考化”发展,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该校大刀阔斧地改革,叫响只培养技术人员,不培养大学生的口号。“培养大学生的能力,我们怎么努力也比不过普高,而且这也背离了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该校几位负责人如是说。

“职业技术学校旨在培养优秀的技术人员。”既然目标明确,那么,下一个步骤就是“去教室化”。“我们的课堂在车间,我们的知识来自于操作。”江照富表示,再过三五年,该校将彻底改变教室教学的局面,流水线成为最大的教学场地。至于德育、文化素质和理论知识的教育方面,学校实行选修制,采取讲座式授课,学生可以按照自己兴趣、特长选择老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包建永,学校与企业全面接轨,台州日报,2007年4月9日)

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职位练技能,对准需求育人才。依托行业,借助高校,接轨企业,发展职教,校企合作,互补双赢,培养人才,服务地方。近两年是温岭市职业学校专业设施投入最多、职业教育发展最快的时期。2005年温岭成立了以市职技校为龙头,市职业中专、钱江集团等14家单位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集团成立以来,校企合作项目不断增加,形式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提升,双赢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集团还尝试东西部合作办学,每年定期给企业提供充足的高技能人才,目前已有1000多名中西部省份学生前来求学,他们将成为今后推动温岭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冠名班“订单式”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理念进一步落实。“双证制”工作经验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纪实报道。2006年下半年与慈善总会联合举办的“致富技工班”做法被《中国教育报》等各大媒体争相登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